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懂得「點到為止」的爸媽,孩子最喜歡

懂得「點到為止」的爸媽,孩子最喜歡

文丨魚爸

1

假如你去遊樂場坐10分鐘。

不要玩手機,好好聽聽四周的聲音,看看四周的人群。

你會發現讓人不舒服的不是遊樂場嘈雜的玩鬧,而是大人們喋喋不休的念叨。

有一次,一個小男孩要騎電動的搖擺小木馬。

媽媽幫他坐上去之後,就開始教育了。

「扶正,腰挺直!」

「我說了,不要駝背,坐直!」

可孩子就喜歡抱著馬脖子,用臉貼著那毛茸茸的鬃毛。

「不要抱著,不要用臉貼著啊!」

孩子不情願地看了媽媽一眼。

「好好騎,只有兩分鐘就沒有了。」

可是孩子能好好騎嗎?

還沒過一會媽媽又揮舞著手機喊:「看我,笑一個!」

想著給孩子拍照,一張又一張。

孩子不想拍照,撇著嘴。

「不高興啦!我不是讓你騎馬了嗎?還這樣咱馬上走!」

意思是滿足了你,你就要配合,否則走人。

結果孩子只能不情願地擠出一點點微笑。

玩的時候尚且如此,學習上的控制和說教經常會更嚴重。

置於這種情境下的孩子,要麼變成大人的拉線木偶。

要麼就藏著不滿和憤懣的情緒,容易崩潰,或者反抗父母。

為什麼就不能放手讓孩子自己好好做主,自己玩一場呢?

該注意的安全事項跟孩子講明,然後默默守護就挺好。

父母的喋喋不休,是孩子一生的噩夢。

而懂得「點到為止」的父母,孩子最喜歡。

2

當孩子犯了錯的時候,請點到為止。

因為孩子犯錯時,本身就會惶恐不安。

你那些絮絮叨叨的指責,就像一記又一記的重拳,捶打孩子。

語言的暴力作用,不亞於拳頭產生的傷害。

當然,孩子犯了錯,你選擇忽視,這也不是愛。

比如孩子第一次偷拿家裡的錢。

你就得反思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做。

是自己管的太嚴,孩子不敢說出自己的需求?

這些錢的用途是什麼?

亦或是他喜歡這樣刺激的事?

弄清楚了原因,在跟孩子好好談下。

讓他明白這樣的行為是不適當的,需要錢跟父母講就好。

而有些小錯,就讓孩子自己去承擔一些自然後果。

比如他喜歡吃大量的冰淇淋或者糖果。

肚子不舒服時,就讓孩子明白這是什麼緣故造成的。

讓他自己明白一些不當的行為會讓自己受到傷害。

這樣孩子才會學會保護自己。

而且,父母要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他們的行為。

有時,他不是故意弄亂你的房間。

他只是在找他的一個玩具。

別急著發脾氣。

讓他幫忙一起整理好房間就好。

世上沒有哪個孩子天生就是壞孩子。

所以不要給孩子貼標籤。

有許多的父母,甚至是老師,都喜歡給孩子貼標籤。

不要隨意給孩子貼標籤,特別是負面的標籤,因為如果你說孩子淘氣,不聽話,他就真的會「淘氣, 不聽話」。

給孩子正面,向上的評語,會讓孩子按你希望的方向發展。

你拿人家的優點比自己的缺點,不一定就能讓你改變缺點,有時候你反而覺得自己就是要這樣,特別是對於叛逆的孩子們來說,你的負面暗示有時候把它們推得更遠。

3

當孩子問10萬個為什麼的時候,要學會點到為止。

這一點很多父母會有疑問,不是說孩子有問題,就要儘可能地給他解答嗎?

為什麼還要點到為止呢?

因為有很多的父母,恨不得一下子就讓孩子長大。

所以抓住每一次機會,想著讓孩子學更多的東西。

而忽視了孩子真正想知道什麼。

其實孩子有時候問一個問題,僅僅只是需要這個問題的答案。

除非他連續不斷地問,那就可以接下去。

但是父母一定要注意不要從自己的角度去強迫孩子接受我們覺得他們應該知道的東西。

比如有時孩子才問一句:「媽媽,我看到月亮啦!真亮啊!」

媽媽就開始問孩子:「你知道月亮的英文單詞怎麼說嗎?」

「你還記得嫦娥奔月的故事嗎?」

「你知道哪一天的月亮最圓嗎?」

孩子也許根本就沒有想知道這麼多。

那就省點心,跟孩子繼續看這個亮亮的月亮就好。

在電影《追風箏的人》里,有一句台詞非常打動人:

「孩子又不是畫圖練習冊,你不能光顧著要塗上自己喜歡的色彩「

「他不像你,我的朋友。永遠也不會像你。不過看著吧,他以後會變得很出色。「

這是懂得孩子的人才會說的話。

孩子的世界,他們小腦瓜想到的東西。

總是會讓我們感到驚奇。

所以,不要想著教他太多東西,而需要傾聽他的話,跟著他一起走。

你會看到不一樣的風景。

4

假如你希望孩子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更要懂得點到為止。

不要什麼都替他安排好。

我們要做的,只是給孩子準備資料,教他方法。

記得以前看到過一句話「爸爸媽媽,千萬不要把我吃掉」。

值得我們深思,喜歡替代孩子的父母太多了。

還記得那次帶小小魚春遊。

幼兒園準備了一個自己做小板凳的項目。

每個家庭領取一個工具包,有一個鐵鎚,小木頭和木板,還有釘子。

然後教練把製作的方法現場演示了一遍。

在做的時候。

只聽到現場一片咚咚咚咚的敲擊聲。

剛開始,小傢伙很高興,終於能用真正的鐵鎚來錘釘子了。

可一上手就發現,要錘到釘子需要准心,把釘子錘進木板又需要巧力。

小小魚汗都冒出來了,還是沒有做好。

我看到不少的小組是爸爸媽媽在做,而孩子們卻在一旁看著。

其實對沒有這方面經驗的媽媽來說,做起來也很吃力。

可她們還是在努力幫孩子做。

我整個過程也幫他確定了一些細節。

因為用的工地那種模板,硬度很強,所以我幫他敲打一會釘子,然後他自己繼續敲打。

最後還是我們一起合作完成了這個任務,做好了小板凳。

「爸爸,我發現原來釘釘子也很難,但我現在能用好鎚子了。」

然後回家把這把我們一起親手做的凳子送給了媽媽。

如果都是我替代的話,那他遇到困難就會習慣性地找爸爸,而不是去思考觀察找方法。

那是很可怕的。

雖然能在一時間取悅孩子,同時親子關係看上去很緊密。

事實上是孩子已經把自己綁在了父母身上,而父母也樂意把孩子捆住。

孩子能聽話,自己也做得到,而且能省去很多時間。

要知道等孩子自己慢慢地完成一件作品,真的需要不少的時間。

父母得從孩子做的時候開始,就關注整個任務(不是幫他做)。

整個過程孩子會尋求幫助(有些步驟它暫時做不到),所以整個過程都要豎著耳朵等待。

做好了還要當好觀眾,欣賞孩子的成果,給他評價,鼓勵鼓勵孩子,他們會增加信心。

「你看看人家的孩子,為什麼能做好呢,哪裡像你啊!」

不如換一個方式:

「別灰心,再試一次,加油,我相信你。」

有的父母直接就幫孩子做好。

所有的步驟都省去了。

直接得到理想的結果。

可孩子全程是觀眾,甚至連觀眾都不是。

他的注意力甚至都沒有放在這。

如果任務太難了,他們更會選擇放棄,直接拋給父母去做。

選擇父母的庇護而很難真正獨立起來。

5

做父母,一輩子都在找一個適當的度,給孩子一份剛剛好的養育。

兩歲前,孩子緊緊依偎我們,如同一人。

而三歲後,他們會嘗試「逃開」,所以他們會不聽話,會大聲說「不」,跟你對著干。

隨著年齡的增加,他們越來越獨立。

而到了六歲,即將上小學,那樣的改變簡直是天翻地覆一般。

那小小的腦瓜藏著越來越多父母看不懂的秘密。

孩子一直在長大,而我們也跟著孩子成長。

一年又一年,做父母。

最後會發現。

其實最難把握的就是愛的尺度。

願你能成為一個懂得「點到為止」的父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名校家長 的精彩文章:

孩子放學回家後,父母要做此3件事,他們的成才之路,就在小事里
現在孩子晚睡晚起,看我是怎樣做到讓兒子,多年如一日早睡早起的

TAG:名校家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