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塊石頭上留下了陸遊、米芾、鄭板橋的名字

這塊石頭上留下了陸遊、米芾、鄭板橋的名字

原標題:這塊石頭上留下了陸遊、米芾、鄭板橋的名字


大字,即毛筆字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


攤開四尺宣紙,伴著一硯墨香


提筆落墨,努力臨摹碑帖的一絲神韻

儘管我們都曾或多或少寫過大字


對書法還算了解


可小編在上網衝浪時


還是經歷了如下情況


寫過大字嗎~


當然寫過啦,雖然寫出來的字很醜,但當年也是拿著毛筆,一筆一划地認真嘗試過寫大字噠!



那你知道「大字之祖」《瘞鶴銘》嗎?


啥?啥鶴銘?那字怎麼讀Σ(っ°Д°;)っ



今日份筆記1:瘞


瘞:【yì】掩埋,埋葬之意。


趕快同小編一起補補課,了解一下


堪稱「大字之祖」的《瘞鶴銘》吧!



在素稱「書法之山」的江蘇省鎮江市的焦山上


歷代書法家的碑刻甚多


被稱作「江南第一碑林」的焦山碑林


在全國的「碑林」中

藏品數量僅次於西安碑林,居第二位


1988年成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這一切都是因為它的存在


《瘞鶴銘》↓



《瘞鶴銘》原在焦山西崖濱水的石壁上


是一個標準的大字摩崖石刻作品


現存有清代發現五塊殘石(也就是上圖這五塊!)


和近些年發現的五個殘字


今日份筆記2:摩崖石刻

「摩,研也。」——《說文》


「就其山而鑿之,曰摩崖。」 ——馮雲鵬《金石索》


廣義的摩崖石刻是指人們在天然的石壁上摩刻的所有內容,包括上面提及的各類文字石刻、石刻造像,還有一種特殊的石刻———岩畫也可歸入摩崖石刻。


狹義的摩崖石刻則專指文字石刻,即利用天然的石壁刻文記事。




焦山碑林摩崖石刻△


《瘞鶴銘》本身是一篇哀悼亡鶴的紀念文章


應是作者在掩埋了故去的寵鶴後所作


其內容雖不足為奇,但書法卻非同一般

吸引了歷朝歷代無數文人墨客


前來拜謁臨摹,題名留字


其中也包括了眾多如雷貫耳的名字


例如陸遊、米芾、鄭板橋等等



北宋·米芾 觀《瘞鶴銘》題刻△


隨著前來探訪《瘞鶴銘》的文人越來越多


焦山西麓的陡岩峭壁上


逐漸布滿了大大小小歷代名人


題詩、題詞的石刻

焦山也逐漸成了一座名副其實的書法之山


焦山峭壁上布滿的摩崖石刻▽



■ ■■■■


那麼《瘞鶴銘》的書法到底有什麼獨特之處呢?



概括其書法特點應用「兼」「貫」二字


它是中國書法字體演變過程的見證


書體整體採用楷書


卻也帶有明顯的隸書、行書意趣

甚至還滲入了篆書的中鋒用筆



《瘞鶴銘》部分文字拓片△


此外文字大小也不拘於定式


於摩崖之上揮灑自如


前承魏晉,後啟隋唐


源自篆隸,歸於行楷


可謂是中國書法藝術史上承前啟後的劃時代傑作


宋代著名書法家黃庭堅對《瘞鶴銘》推崇備至,


作詩讚美到:「大字無過瘞鶴銘」

自此「大字之祖」的美譽傳揚天下



《瘞鶴銘》五石整拓本,清中期拓,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然而這樣一個名揚天下的書中極品


不僅「身世」撲朔迷離


命運也跌宕多舛


身世之謎


首先它不知出自何人之手


原碑上只留下「華陽真逸撰上皇山樵正書」


這樣一個虛無縹緲的款識,未署真名

人們只得根據其書法特點做出各種推測


但千年來莫衷一是,至今沒有定論


其次關於其年代


銘文中只寫了亡鶴之時的干支紀年,


不列朝代,更未著撰書的年月


我們只知道在唐代已有了對《瘞鶴銘》的著錄


故而其成書時間應在唐代及唐以前


但其具體年代至今仍是無解之謎


命運多舛


身世成謎也就罷了


《瘞鶴銘》竟還慘遭雷擊


四分五裂,數次墜江


北宋熙寧年間


焦山島水域修建運河,疏浚水道


疏掏工人在江攤上發現帶字的斷石


《瘞鶴銘》第一次重見天日


斷石的發現在北宋書法界引起了轟動


無數人摹拓流傳,更有甚者鑿石取字而去……



這還不算完


明洪武年間


焦山上的殘碑竟再次消失了


一說是由於風化再次跌落江水


另一說是被痴迷的文人盜走



就這樣《瘞鶴銘》又消失了七百餘年


直到清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


痴迷於金石研究的蘇州知府陳鵬年


斥巨資招募工人尋找打撈《瘞鶴銘》


終於在距焦山下游三里處


發現了它的五塊殘石


建了一歇山頂小亭保護了起來


(現在還在哦~)


並作了《重立瘞鶴銘碑記》



藏有瘞鶴銘殘石的寶墨軒△


比起《瘞鶴銘》在書法上的極高價值


作者為何許人也的千古謎團


其實更引起考古專業小編興趣的是——


古人們究竟是如何在漫漫江水中


發現並打撈出殘存碑刻的?



事實上,今天的我們也展開過


數次水下考古工作尋找《瘞鶴銘》的殘石


還被《探索·發現》節目進行了跟蹤報道


我們動用了現代化的GPS技術


超聲波技術、多波束水下地形測量技術


去年還請來了自重萬噸的「勇士號」大型浮吊船


共計打撈出上千塊墜石,有的甚至重達800餘噸


最終又找到《瘞鶴銘》的四小塊殘石


上有「鶴」「化」等五個殘字



可沒有機械之力相助的古人們


是如何打撈起上百噸重的墜石的?


前代的具體打撈情況,我們不得而知


但這毫無疑問算是一個奇蹟


不知這能否算作是古人的「水下考古」工作


算作是中國現代水下考古的前身


使水下考古學的發展史追溯到更早的時代……


收回我們已飛遠的思緒


回到今日的主人公《瘞鶴銘》


山因書法而增秀


石因書法而生情


我們追溯過去探尋歷史的考古工作


也因此曠世奇作的存在


含有了一絲絲墨韻。


文編/ 簡善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涉及版權請聯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