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朋友,刺繡不了解一下嘛?

朋友,刺繡不了解一下嘛?

原標題:朋友,刺繡不了解一下嘛?


說起刺繡


大家想起來的是......



是......


還是......



等等!


畫風好像不對?



下面是正確打開方式




刺繡

古稱「黹」、「針黹」


以針行線,於綉料 (絲綢、布帛) 上刺綴運針


綉跡構成花紋、圖案及文字


是我國最能表達材質美、色彩美、紋飾美的


傳統藝術之一


今天小編就為大家講解一下


中國古代刺繡發展


早期


我國傳統刺繡的發展歷史悠久,相傳在黃帝時代就有彩繪花紋。起初古代原始部落人類用色彩美化自己,後將顏色塗在身上,稱「彰身」;再進一步刺在身上,稱「文身」,之後將刺繡綉在手帕上,最終發展成綉在服裝上。《尚書·虞書》中記載,帝舜令禹在衣上繪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在裳上綉宗彝、藻、火、粉米,即「衣畫而裳綉」,這應是文獻記載的最早的刺繡。


古時衣指上衣,裳指下裙


商周


商周時期刺繡藝術有了一定發展。殷商卜辭問桑蠶、祭蠶,典禮十分隆重,可知蠶桑業之重要。商王室設女蠶專管蠶事,染人負責染練,縫人負責裁剪。周重農桑, 出現了專門為貴族生產絲綢的作坊,絲綢的規模性生產從此開始。在染織以至服裝製作的各個環節,周代都設有專職機構進行管理。織染刺繡已有專門分工,史籍中有「綉績共職」的記載。



西周紅地刺繡黃藍色三角紋褐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是目前發現最早的刺繡


春秋戰國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古代紡織體系由原始紡織技術逐漸向手工機器紡織技術過渡的時期。 織造技術及生產效率的提高、織物產量的增加,為刺繡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載體和物質基礎。《史記》記載楚莊王之愛馬「衣以紋綉」,齊桓公「衣必紋綉」,吳國舟船上舞女二百人「皆服繡衣錦緞」,這都反映了當時上層社會刺繡之風。相較於周代尚屬簡單粗糙的綉品,戰國漸趨工緻精美 。 湖北江陵馬山硅廠一號戰國楚墓出土的綉品,對龍紋綉、龍鳳虎紋綉禪衣等,都是用辮子股施綉而成,並且不加畫填彩,這標誌此時的刺繡工藝已發展到相當成熟階段。


龍鳳虎紋綉禪衣


紋飾細節




漢代刺繡開始展露藝術之美。因為經濟繁榮,百業興盛,絲織造業尤稱發達;又當社會富豪崛起,形成新消費階層,刺繡供需應運而興,不僅已成民間崇尚廣用的服飾,手工刺繡製作也邁向專業化,尤其技藝突飛猛進。從出土實物看,綉工精巧,圖案多樣,呈現繁美縟麗的景象,堪稱為這項民族工藝奠定優秀的基礎。


兩漢時期的刺繡,在社會繁榮的大背景下,達到了成熟期,刺繡與織錦齊名,開始「錦繡」並稱。



硃色菱紋羅手套


(出土於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墓)


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傳入中國,南北朝大量刺繡佛像。刺繡佛像為供養品風氣盛行,以觀賞為主的刺繡工藝興起。刺繡主題除鳥獸花草外,擴展至人物描摹、山川地理、星辰天象等,寫實刺繡增多。



魏晉南北朝時期刺繡品



唐代生活綉品和觀賞性綉品都有所發展,佛經、佛像綉、供養人綉多有出土及傳世。敦煌莫高窟唐代刺繡佛像更是製作精良,針法多樣。據記載,開元天寶年間,長安就有少府監織染署、掖庭局、貴妃院及內作使等機構,下設官營絲綢作坊。為楊貴妃刺繡服飾及日用品的綉工竟達數百人之多,足見其時後宮生活之奢華。全國絲綢生產無論在織造技術還是圖案紋樣上都有所創新,品種之豐富,前所未有,為當時服飾奢華競艷提供了充足的物質基礎和保障。



紅色綾地寶花織錦繡襪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宋代是我國刺繡發達臻至高峰的時期,產品質量均屬空前,特別是在開創純審美的藝術綉方面,更堪稱絕後。宋綉之所以能得到較大發展,原因在於:其一,鑽研發明出許多新針法;其二,改良工具和材料,使用精製鋼針和發細絲線;其三,結合書畫藝術,以名人大家作品為題材,追求繪畫趣至和境界。徽宗年間設綉畫專科,使綉畫分類為山水、樓閣、人物、花鳥,因而名綉工相繼輩出,將書畫帶入刺繡之中,形成獨特之觀賞綉作。

元代刺繡較宋代遜色很多,且綉品傳世極少。元代皇帝即位時,對轄內部分地區的詔書,是以青緞刺繡白字,以示莊重。元代統治者信仰喇嘛教,刺繡也用於裝飾佛像、經卷、幡幢、僧帽等,裝飾風格強烈。以經卷為例,使用多種顏色的綉線,大量使用泥金、盤金手法,不惜工本。元代管仲姬的綉作《觀音大士》採用髮絲和絲線合綉,綉制工整。



觀音大士


(現藏於南京博物館)



明代是中國手工藝極度發展的時代,繼承宋代優良基礎的刺繡,順應時代風氣,繼續蓬勃昌盛,而且更上層樓。其綉品可從宮廷和民間兩方面說起。


明代宮廷綉品內容一般為龍鳳、雲海之類。故宮博物院收藏有「灑線綉百花攢龍披肩袍料」,在方孔紗上面,綉成以座龍為主體的複雜花紋,各色絲線和金線綉滿全部衣料,不露分寸底色,故又名「滿地綉」。這件袍料運用散針、結子等多種針法。用色以金線為主,其餘為紅、綠、黃、藍、紫等色,深淺達10多種。除富麗豪華,綉藝工整外,它還是一種王權至上的象徵。


灑線綉百花攢龍袍料



明代民間綉品,多散在各地。「顧綉」是當時著名的民間綉種,它始於嘉靖、萬曆年間,由上海顧匯海妻繆氏、匯海侄媳韓希孟所創。韓希孟遺作,故宮博物院陳列有她的仿宋元名跡冊十餘幅,其中的《洗馬圖》《白鷺圖》《扁豆蜻蜓》等較為精美,當時畫家董其昌稱韓氏為「針聖」。


《洗馬圖》



清代刺繡多為皇家刺繡,宮廷御用的刺繡品,大部分由宮中造辦處如意館的畫人繪製花樣,經批核後再發送江南三織造管轄的織綉作坊,照樣綉制,綉品極工整精美。除了御用的宮廷刺繡,同時在民間先後出現了許多地方綉,著名的有魯綉、粵綉、湘繡、京綉、蘇綉、蜀綉等,各具地方特色。蘇綉、蜀綉、粵綉、湘繡四種地方刺繡,後又稱為「四大名綉」,其中蘇綉最負盛名。蘇綉全盛時,流派繁衍,名手競綉,刺繡運用普及於日常生活,造成刺繡針法的多種變化,綉工更為精細,綉線配色更具巧思。所作圖案多為喜慶、長壽、吉祥之意,尤其花鳥綉品,深受人們喜愛,享有盛名的刺繡大家相繼而出。光緒年間,余覺之妻沈雲芝綉技精湛,聞名蘇州綉壇。沈氏30歲時,逢慈禧太后70壽辰,沈氏綉了「八仙慶壽」的八幀作品祝壽,獲賜贈「福」「壽」二字,因而改名沈壽。



蘇綉大師沈壽




沈壽刺繡作品


民國

民國刺繡,存世量極少,龐大的國家經過這麼多年的國外列強欺凌和內部軍閥的混戰,百姓的生活處於水深火熱之中,藝人們也都在顛沛流離中疲於解決生存問題,根本無暇顧及業餘的生活和藝術創作的追求。因此,民國刺繡的發展幾乎停頓,流傳至今所見綉品基本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從藝術和觀賞角度出發的刺繡藝術精品非常罕見,作為刺繡收藏的作品更是難得。刺繡名家金靜芬的綉作《彩綉榴花白頭圖軸》,既重視寫生,又強調傳神。物像真實,設色淡雅,清潤明麗,去盡鉛華。作品構圖平穩,暈色自然和諧,紋樣刻畫細緻入微,充分反映出金靜芬高超的刺繡功力。值得一提的是,金靜芬是沈壽座下得意高徒。



彩綉榴花白頭圖軸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新中國成立以來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刺繡遍及全國各地。每一地區產品,又各具地方特色。如久負盛名的蘇綉、湘繡、粵綉、蜀綉等,既繼承了固有的傳統技藝,又有所革新發展,針法、著色、布局無不日新月異。歷來刺繡是由手工一針一線綉出,但近來機繡技藝改進提高很快,製作一般日用綉品又快又好,較複雜的純欣賞屏幛之類,均能按照畫稿要求綉制,達到一定的藝術水平。



現代機繡窗帘花紋



從中國刺繡發展的歷史來看,刺繡風格具有「南秀北雄」「南細北獷」等特點,針法變化之多世界罕見,從而成為了中華民族古老藝術寶庫中的奇葩。


刺繡是華夏民族藝術中的傑出代表,有著悠久的歷史與廣泛的傳播途徑。向世人展示了其獨特的魅力與不變的美感,刺繡從最初主要用於服飾發展至今,已在多個領域都有著廣泛的應用。中華刺繡植根於華夏文化,有著與其他國家刺繡不一樣的形式、內涵與底蘊。


通過對刺繡的發展脈絡的梳理


旨在留住植根優秀傳統手工技藝


使之作為華夏民族的優秀基因


一直傳承下去


那麼


本期推送到這裡就結束啦


感謝大家捧場!



參考文獻:


張正義.中國古代刺繡沿革及瀋陽故宮藏明清刺繡藏品綜述


鄧啟耀.中國傳統刺繡工藝的多重文化遺產價值


郭桂珍.中國刺繡淵源淺談


許平山、呂惠、余琴.中國傳統刺繡發展流變考析


文編/一隻紅薯


圖片/部分來源網路,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