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大山深處的紅色豐碑——細數「金城」樺甸的抗聯遺迹

大山深處的紅色豐碑——細數「金城」樺甸的抗聯遺迹

大山深處的紅色豐碑——細數「金城」樺甸的抗聯遺迹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楊靖宇將軍像

大山深處的紅色豐碑——細數「金城」樺甸的抗聯遺迹

魏拯民

大山深處的紅色豐碑——細數「金城」樺甸的抗聯遺迹

東北抗日聯軍密營

大山深處的紅色豐碑——細數「金城」樺甸的抗聯遺迹

抗聯戰士做飯時用的「青松灶」

大山深處的紅色豐碑——細數「金城」樺甸的抗聯遺迹

楊靖宇密營遺址中的「將軍泉」

大山深處的紅色豐碑——細數「金城」樺甸的抗聯遺迹

「魏拯民烈士殉國地」石碑

大山深處的紅色豐碑——細數「金城」樺甸的抗聯遺迹

樺甸市紅色文化仍在傳承

位於我省東南部、地處東北亞地區地理幾何中心的樺甸市,早就以「金礦」而聞名,是長吉圖的「金腰帶」、長白山「金腹地」、松花江「金水渠」,素有「金城」之稱。近年來,伴隨著紅色旅遊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前來尋訪抗聯英雄的遺迹。這裡曾是抗聯英雄生活戰鬥的紅色之地,山山水水,處處有抗聯將士的足跡。

「樺甸現有抗聯密營遺址26處,戰跡地21處,會議遺址3處。抗聯名將楊靖宇、魏拯民、曹國安、韓仁和、郭池山等抗聯名將都曾在這裡生活和戰鬥過。其留下的抗戰密營、戰跡遺址等已成為我省各機關單位開展紅色教育的重要基地。」日前,樺甸市互聯網信息中心主任蘭衛東翻開《文化樺甸》這本書,向記者詳細介紹了「金城」的一處處紅色歷史遺迹。

蒿子湖楊靖宇密營

楊靖宇密營,又稱「蒿子湖密營」「南崗頭密營」「大頂子密營」,是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總司令楊靖宇生前生活戰鬥的地方,也是第一路軍保存最為完整、規模最大的密營遺址。

蘭衛東告訴記者,楊靖宇密營位於紅石林場轄區老龍崗山脈的密林之中,現已由紅石國家森林公園復建於原蒿子湖密營的舊址處。

這裡四周群山環繞,地處方圓百里的蒿子湖之中,屬長白山原始林帶,東西走向的老龍崗橫貫中心。這裡地形複雜相似,極易迷失方向,因而被當地人稱為「迷魂陣」。

蘭衛東說,據1946年曾到過這座密營的當地農民介紹,當時,密營是用木楞建成的連體式戧(qiàng)子,頂蓋用樺樹皮和木柈子苫蓋。戧子內均分東西兩鋪火炕,皆為「暖戧子」(有炕或地火龍的戧子),煙囪是用空心木做成的。密營結構十分整齊完備,配置也較為齊全。

1951年,東北烈士紀念館工作人員曾現場考察過這座密營,取走了部分遺留物,其中包括「太陽牌」膠底鞋、罐頭盒、玻璃杯、磨、碾子等。1953年初,通化市考察隊又一次來到楊靖宇密營考察,將附近一棵大白松上刻有「李二兔崽子去打獵」的聯絡暗號取走。

據蘭衛東介紹,記錄顯示,楊靖宇密營始建於1935年,是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總司令楊靖宇1935年至1940年居住過的重要密營遺址。整個密營由兵舍、廚房、倉庫、藥房、磨房、槍械所、哨所、被服廠等組成。其中,楊靖宇居住的地方是用原木建成的戧子,建於一處東西寬15米,南北長16米的平台山麓上,現已自然坍塌。戧子東西長8.5米,南北寬7米,牆基高0.15米,寬0.7米。土木牆中,有直徑約0.7米的腐朽木柱殘痕。東南6米處,有一條小溪,溪邊一眼水井是當年抗聯戰士的飲用水源。戧子東側3米處,有一突出的山包,將密營遮掩,是一處絕佳的天然屏障。山包的密林旁,有一圓坑,圓坑內木杆鋪地,是當年警衛哨兵的掩體。

「距蒿子湖密營以西約1.5公里處的王家店小西南岔屯的南山上,還發現兩處密營遺址,也是楊靖宇曾經居住過的地方。」蘭衛東說,記錄顯示,小西南岔屯有戶農民叫李振邦,綽號「李炮手」,因常年入山打獵,曾多次在這裡見過楊靖宇,後來成了楊靖宇的聯絡員,經常為抗聯戰士送情報送給養。李炮手故去後,他的兒子李建發對父親與楊靖宇接觸的情景依然記憶猶新,並講述了很多關於楊靖宇在這一帶生活戰鬥的事情。

楊靖宇密營,是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的重要密營。抗戰期間,楊靖宇將軍率部以高山密林為掩體,四面出擊,打擊日寇,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

據史料記載,楊靖宇在蒿子湖密營期間,共打響大小戰鬥10餘場。1936年至1940年間,楊靖宇曾先後3次襲擊紅石砬子;1938年,楊靖宇、魏拯民曾在這裡指揮並參加了「柳樹河子之戰」,擊落敵機一架;1939年5月26日,楊靖宇指揮警衛旅襲擊了六號橋,取得了「六號橋大捷」;1939年3月14日,楊靖宇、魏拯民聯合攻打併火燒了「木其河老集團」。

目前,楊靖宇密營在紅石國家森林公園的精心復建下,部分遺址已恢復了歷史原貌,成為紅石國家森林公園紅色旅遊景區之一。現為我省中共黨史教研基地、省生態文明教育基地、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中共吉林市委黨校黨性鍛煉教育培訓基地,吉林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團市委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成為當地傳承紅色文化的主陣地之一。

魏拯民烈士紀念地

如今,屹立在吉林市革命烈士陵園的抗聯名將魏拯民雕塑,已成為我省紅色教育的重要地點。抗聯期間,魏拯民曾在樺甸的大山之間與敵人展開殊死搏鬥,並留下抗戰遺迹。

魏拯民(1909年-1941年),原名關有維,東北抗日聯軍傑出領導人之一。為了革命鬥爭的需要,他曾經用過10個化名,「魏拯民」就是他奔赴東北抗日前線以後一直沿用的化名。他出生於山西省屯留縣路村鄉的一個農民家庭,高小畢業後父母給他娶了媳婦,讓他種地養家,可深受五四運動思潮影響的他沒有聽從家裡的安排。

16歲那年,在外祖父的資助下,魏拯民徒步來到太原,考入山西省立第一中學,並結識了中國共產黨的早期領導人彭真。在彭真同志的影響下,魏拯民毅然走上了革命道路。「九一八」事變後,他受我黨指派奔赴東北,組織一線抗戰工作。

蘭衛東介紹說,魏拯民曾擔任中共南滿省委書記、東北抗日聯軍第一陸軍副總指揮、政委。

1940年2月,在楊靖宇犧牲後,魏拯民拖著病體,率領部隊繼續鬥爭,取得了安圖伏擊戰、哈爾巴嶺襲擊戰等勝利。當年冬天,他病情加重,只好回到牡丹嶺密營中休養。他不顧疾病的折磨,常常晝夜不停地起草文件、書寫報告、總結經驗。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他鼓勵同志們要堅定勝利信心:「敵人不能永遠佔領我們的祖國,我們總有一天要把鬼子從中國趕出去!」由於敵人的嚴密封鎖,他只能靠吃樹皮、松子和蘑菇度日,這使得魏拯民加重了病情,於1941年3月8日停止了呼吸,年僅32歲。

目前,魏拯民烈士紀念地、牡丹嶺密營及魏拯民墓均位於紅石林業局黃泥河林場黃泥嶺西麓、二道溜河上游的深山密林中。這裡曾是他生前居住地、工作地和殉難地,也是南滿省委和抗聯第一路軍總指揮部遺址。

據了解,牡丹嶺密營地處3縣交界的崇山峻岭之中,地勢險要,山高林密,僻靜隱蔽。遺址由兩座長方形戧子組成,一面以山包為壁,其餘三面用石塊壘砌,並用原木建成木牆。房頂平鋪原木、樹枝,上覆泥土、草叢和榛、藤偽裝,不易被發現。密營房址上部早已毀壞,殘留有石壁和火炕遺迹。

一號戧子在西,門向南開,是警衛戰士住室;二號戧子在南,門朝西南,外間為廚房,裡間為炕,是魏拯民的居室和辦公室。門側有一株根部被焚燒枯死的紅松,高20多米,周長3.55米。當年這株高大挺拔、枝葉繁茂的紅松樹,不僅是密營的重要標誌,也是掩護密營的天然帷幕。

在密營西南80多米的坡下,有一眼清泉,是魏拯民和警衛戰士們飲用的水源。戧子周圍還建有警衛哨所、半地下交通壕等設施。附近還有當年剝樹皮食用的小松木杆堆以及帶有刀剝痕迹的松樹站桿。以樹皮為食物,是當年抗聯艱苦鬥爭的歷史見證。

近年來,有關部門對牡丹嶺密營進行了修復,加固了枯松站桿,設立了標誌說明,重修了魏拯民墓。每當烈士殉難之日和清明時節,都有很多全國各地各界人士不畏艱苦,踏著抗聯戰士的足跡來到這裡,緬懷先烈,書文作畫。在附近樹榦上留下的「英雄含笑九泉」「民族之魂,永勵國人」等詞語,充分表達了人民對先烈的無限敬仰和愛戴之情。

魏拯民墓於1981年4月20日被列為我省第二批重點保護文物。

頭道溜河會議遺址

位於紅石林業局白山林場轄區頭道溜河太平川附近的頭道溜河會議遺址,是東北抗聯最重要的會議遺址之一,東北抗日聯軍先後在此地召開過3次較大會議。

蘭衛東告訴記者,此處原是一個偽滿軍的大兵營,1985年白山大壩合攏蓄水,頭道溜河會議遺址被淹沒在水中。

第一次會議於1939年10月1日召開。

1939年9月30日,楊靖宇率大部隊從濛江向樺甸轉移來到這裡,在頭道溜河與東南滿省委書記魏拯民、一路軍參謀韓仁和、警衛旅旅長方振聲、軍需處處長全光等在此處會合。10月1日至5日,由楊靖宇、魏拯民在這裡組織召開了頭道溜河第一次會議,東北抗日聯軍一路軍團以上的主要負責人參加了這次會議。

這次會議全面地分析了當時的嚴峻形勢,針對敵人「鐵壁合圍」和「篦梳山林」的瘋狂圍剿,決定保存實力,避免受到殲滅性的打擊,將一路軍化整為零,實行分散游擊,並採取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牽制和打擊敵人。同時,要求各小分隊在戰鬥中,要採取突然襲擊、相互配合、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以白山松水的高山密林為屏障,開展游擊戰爭,最終實現東北抗戰的徹底勝利。

第二次會議於1940年3月13日召開。

1940年2月23日,楊靖宇壯烈殉國。魏拯民於1940年3月13日至15日,在這裡主持召開了中共南滿省委和一路軍全體幹部會議,全光、徐哲、韓仁和、李明山、金柏山、黃海峰、朴德范、金在范等人參加了會議。會議之前,舉行了楊靖宇將軍的追悼儀式。全體與會人員現場宣誓,他們決心:「繼承烈士遺志,堅持抗日鬥爭,直到最後勝利。」

這次會議決定,一路軍主力部隊進入長圖鐵路以北,在穆陵、五常、寧安、汪清等地堅持以小分隊分散游擊;方振聲被捕後,整編警衛旅,由朴德范任旅長,韓仁和任政委;派聯絡員負責溝通與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的聯繫;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改善部隊生活;加強與地方群眾的聯繫,廣泛發動群眾,堅持抗日鬥爭;對參加會議的主要領導人重新作了分工,中共東南滿省委書記魏拯民兼任一路軍副總司令和政治部主任,全光任省委委員兼一路軍軍需處處長和地方工作部部長,韓仁和任省委委員兼軍部參謀和警衛旅政委,徐哲任省委委員兼軍醫處處長。

第三次會議於1940年4月召開。

1940年4月初,魏拯民副總司令召集韓仁和、徐哲、陳明秀、黃海峰、金廣學等部分領導幹部,在這裡又一次召開會議。會上,根據前兩次頭道溜河會議精神,進行了再一次部署。在分析當前形勢的情況下,依據根據地的基礎情況,決定由韓仁和率警衛旅轉移到敦化、寧安方向活動;全光率部赴南滿一帶活動;魏拯民本人由於傷病嚴重,暫時留在紅石林區一帶堅持抗日鬥爭。這次會議後不到一年,魏拯民病歿。

「樺甸市的紅色遺迹還有很多,每一處都留下了抗聯英雄們蕩氣迴腸的愛國情懷。」蘭衛東說。先人的奮戰為後人打下了和平安寧的生活環境。值得欣慰的是,這些遺迹均被加以保護,並作為傳承紅色文化的依託,繼續發揮其重要作用。

時光荏苒,光陰流逝,抹不去的是那源遠流長的崢嶸歲月;萬古千秋,歷經滄桑,留下的是那亘古不變的鐵骨錚錚。

楊靖宇密營、魏拯民烈士紀念地、頭道溜河會議遺址、樺甸軍政學校……無一不在訴說著一段段英勇抗日的故事。沿著歷史的印記,順著紅色根脈,為世人揭開了不一樣的樺甸。日前,各級黨政機關紛紛組織黨員,來到樺甸的大山中重走抗聯路。踏在曾經瀰漫硝煙的抗聯路上,大家深切地感受到了那段艱苦奮鬥的歲月。這一切,都提醒著人們牢記歷史,珍愛和平。



吉林日報社出品

策劃:姜忠孝

作者:吉林日報全媒體記者 畢瑋琳

編輯:劉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