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捐獻遺體「管接不管送回」,寒了多少人的心

捐獻遺體「管接不管送回」,寒了多少人的心

澎湃新聞網 李強

2016年4月18日,罹患髓系白血病的四川宜賓筠連縣的女孩楊家珊去世了,按其生前遺願將遺體捐獻給成都醫學院作醫學研究,成為了該縣遺體捐獻的第一人。

三年後其父楊正貴按規定,想要回骨灰時,卻遭遇到了離奇的尷尬。66歲的楊正貴不識字,於是委託了一位在外打工的親戚,打電話到成都醫學院詢問,得到的答覆是:家屬隨時可以自行前往領取,但是醫學院不負責將骨灰送回。而楊家本身就是貧困家庭,老人一無文化二無路費,要去成都取骨灰的確有不少的困難。

事件就這麼卡住了。直到媒體介入後,成都醫學院仍然堅持:「成都醫學院是教學科研機構,不具備將骨灰送回筠連老家的能力。」但最終在輿論壓力之下,答應由醫學護送楊家珊的遺體回家。

站在人性的角度說,人家捐獻遺體供學院作醫學研究,不論對於捐獻者,還是對於捐獻者家屬,都是一個了不起的決定,作為醫學院理應拿出真切的善待,尊重這些「無言的老師」。說直白點,就應該滿足捐獻者家屬的合理要求。「讓接受單位送回骨灰,好讓女兒入土為安」,流露出的願望很樸素,要求顯然很合理。

對學院來說,儘管有千般理由難滿足「送回骨灰」的要求,需要捐獻者家屬「自行領取」,都抵擋不了這一問:人家把整個身體都獻給醫學事業了,你還有什麼借口?

一所醫學院應有的必需的人文素養和人道精神。勸募遺體捐獻時,一臉誠懇,又是發證書,又是派車接遺體,等到遺體被醫學利用完成了,就換一張臉,又是「沒能力送」,又是推說國家沒明確規定,這隻會寒了捐獻者的心。

在邊遠的筠連縣,當時女孩楊家珊付出了多麼大的勇氣才會做出捐遺體的決定,目不識丁的楊家爸爸不知又經過怎麼的掙扎,遭遇了多少誤解。這一切付出值得了醫學院為捐獻者提供一個體面的歸宿。

作為一所醫學院尤其需要檢視的是,因為接觸遺體捐獻時間比較長,會不會形成應對上的麻木,會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對捐獻者家屬應該有的人性化關懷已越走越淡。要知道,只要麻木還在,人性化關懷跟不上,「捐獻遺體,自取骨灰」照樣還會上演。

總有「中國遺體捐獻數量太少」的感嘆,也總有人強調中國人觀念落後。但是改變社會認知的主動權,還在相關機構手中。在強調儀式感的現下,護送捐獻者骨灰回歸故里,既讓捐獻者及其家屬獲得應有的尊重和價值獲得感,又加深人們對遺體捐獻的認知,明明是一舉多得的事情,為什麼不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科學 的精彩文章:

一條導盲犬的自述:不求像熊貓一樣被愛,但請別拒載
為活細胞內的每一個蛋白質安裝調控開關

TAG:今日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