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美收緊中國留學生簽證」需積極應對

「美收緊中國留學生簽證」需積極應對

北京青年報 熊丙奇

據新華社報道,美國部分國會議員近日提出一份法案,擬限制部分中國公民赴美學習或進行學術交流。這份法案稱,對於所有申請赴美學習或進行學術交流的中國公民,若其研究學科在美國「商業管制清單」中,簽證官應將其材料寄回華盛頓進行額外審查。早在2017年12月,美國白宮發表的「國家安全戰略」就公開表示,將限制STEM專業(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留學生簽證。2018年6月,美國國務院宣布縮減攻讀航空學、機器人學與先進位造領域等理工科中國留學生簽證。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此前表示,人員往來是促進中美兩國間各領域交流與合作的基礎,中美雙方應採取更加積極的措施,使兩國人員往來更加便利,為兩國各領域交流合作創造更好的條件。

收緊中國留學生簽證

產生的負面影響

在高等教育國際化背景之下,美國以「國家安全」為名收緊中國留學生簽證政策,在美國國內已經遭到反對。去年,兩家美國高等教育協會組織——美國教育委員會和美國公立和農工大學協會曾發表聲明稱,中國留學生對科學研究至關重要,正是這些研究推動了美國的經濟增長和創新,收緊中國留學生簽證有損校園多元化。毫無疑問,如果美國繼續推進收緊中國留學生簽證的戰略,將會對美國高校國際化辦學、招收中國留學生產生深遠影響,並進一步影響中美高校雙方的人才培養和科研合作。

對此,我國教育部門和高校應做出積極應對。教育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出國留學人數首次突破60萬大關,達到60.84萬人,同比增長11.74%,持續保持世界最大留學生生源國的地位。2018年美國《門戶開放報告》數據顯示,美國依然是中國留學生最多的國家,2017—2018學年中國在美留學生數量達到363341人,較上年度增長3.6%,佔美國國際學生總量的33.2%,支出教育費用超過138億美元。

中國留學生不但給美國高校貢獻學費收入,更重要的是促進美國大學多元化。評價世界一流大學,有一項重要指標是攻讀學位的國際學生比例,普遍認為,世界一流大學這一比例應超過20%。收緊中國留學生簽證,將影響美國高校招生,以及美國大學與其他國家大學間的國際競爭。

美國收緊中國留學生簽證,也可能對中國大學的國際合作產生影響,尤其是派學生進行海外遊學。比如,2016年武漢大學以各種形式派往海外進行遊學的學生達600人。我國還有高校宣布,到2020年實現本科生有海外遊學經歷的比例達50%,而國內學生海外遊學的主要目標大學是美國大學。

中國學生出國留學

會更加理性

對中國學生來說,出國留學已經成為接受教育的一種重要選擇。中國社會也以更開放和包容的心態對待出國留學選擇,出國留學完成學業後留在國外工作、生活,或選擇回國,都會得到理解與尊重。從1978年到2018年底,我國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累計達585.71萬人,其中153.39萬人正在國外進行相關階段的學習和研究,432.32萬人已完成學業,365.14萬人在完成學業後選擇回國發展,占已完成學業群體的84.46%,出國留學與回國發展已經走向均衡。

美國收緊中國留學生簽證,會影響部分中國學生赴美留學。這要求原打算赴美留學的學生及其家庭重新評估、選擇。我國社會輿論對持續升溫的出國留學熱存在一些爭議,對於一些家長出於攀比心態,不了解國外大學的辦學情況,就盲目送孩子出國留學,輿論一直呼籲學生和家長應當理性選擇。從這一角度看,美國收緊出國留學簽證,會讓中國學生更理性地選擇出國留學。英國包括劍橋大學、伯明翰大學在內的多所大學都已認可中國高考成績,接受中國學生以高考成績申請。

近年來,我國教育部一直在推動中國學生高考成績在國外獲得認可的工作。在美國,也有多所大學認可中國的高考成績,包括舊金山大學、伊利諾理工大學、楊百翰大學、薩福克大學等高校,如果不是簽證收緊,中國學生申請美國高校的路徑會越來越寬。我國社會需要把美國政府和美國大學對待留學生的態度區別開來,繼續推進國外高校認可中國高考成績的工作,推進歐洲國家、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優秀大學吸收中國留學生攻讀研究生的工作。

促進中國研究生教育

高質量發展

有人認為,出國留學熱能倒逼國內高校提高辦學質量,吸引優質生源留在國內求學。近年來,我國北大、清華等一流高校在世界大學排行榜中的排名大幅提升,清華的工程類專業甚至已經超過麻省理工,排名全球第一。不過,這主要是學術研究成果帶來的學校排名提升,在人才培養質量方面,中國一流大學與世界一流大學相比,還存在不小的差距。

一直以來,對於中美高等教育,教育界的普遍看法是,美國的研究生教育優於中國,因此中國有的高校在招聘新教師時,明確要求要有海外名校博士文憑。這讓我國培養優秀博士陷入悖論:連大學也看不起自己和其他國內高校培養的「土博士」,導致一些準備從教或者搞科研的人「被迫」到國外留學。這種重「洋學歷」的人才評價體系,說到底也是「唯學歷論」,相當程度上影響了我國的研究生教育。鑒於此,中國社會必須消除「洋學歷崇拜」,破除「唯學歷論」。

我國應進一步適度加大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招生規模,讓更多學生在國內就能接受優質研究生教育。去年8月,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改委聯合印發《關於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推進高層次人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不同層次學生的培養結構,適應需求調整培養規模,適度擴大博士研究生規模。對此有人認為,我國博士生培養規模已經很大,不應再「適度擴大」。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7年我國畢業博士為5.8萬人,只比2007年的4.14萬人增加1.66萬人,而這十年間,我國社會和經濟都已經發生巨大變化,博士生培養規模已經滯後於這種變化。

另據統計,目前中國年度博士學位授予的絕對量僅為美國的30%,每百萬人口中年度新增博士僅為美國的7%。2009年至2017年,我國博士畢業生年均增長1.8%,低於美國同期增幅。2017年,我國博士畢業生5.8萬人,比美國1970年的水平還低。我國需要大力發展研究生教育,包括大力發展博士研究生教育,一方面適度擴大研究生培養規模,另一方面必須嚴格培養標準,確保研究生培養質量。

如清華大學副校長楊斌所言,「國家間競爭力的比較,比的就是高層次創新人才,而研究生教育是關鍵中的關鍵,尤其是否能夠吸納全球最優秀的生源來中國深造,構成一個最為多元化的學生群體,對於創新和創新人才的培養都至關重要。」美國越是限制中國學生赴美留學,中國越應當擴大高等教育對外開放,讓更優質更多元的學生在中國就讀深造,此其時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科學 的精彩文章:

中外團隊揭示哺乳動物溫度感知機制
提名制是「學術共同體」題中應有之義

TAG:今日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