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SpaceX首批60顆「星鏈」衛星升空!開啟太空互聯網新篇章

SpaceX首批60顆「星鏈」衛星升空!開啟太空互聯網新篇章

關鍵時刻,第一時間送達

視頻:SpaceX發射Starlink衛星將為全球提供互聯網服務,時長約1分33秒

來源 / 騰訊科技(ID:qqtech)

作者 / 喬輝

歡迎下載騰訊新聞APP,查看更多科技熱點新聞

首先火箭把這批衛星部署到440公里的軌道上,然後衛星依靠自身的動力爬升至550公里的既定高度。這批衛星是用於進一步驗證「星鏈」(Starlink)計劃的。今年內,SpaceX將會發射真正用於實際通信的衛星。

預估耗資100億美元的「星鏈」

「星鏈」是SpaceX公司正在研發的「衛星星座」工程,致力於形成一個低成本、高覆蓋的天基全球通訊系統。SpaceX也計劃向軍方和科研機構售賣衛星服務。星鏈網路需要10多年才能構建完成,預估耗資100億美元。

2015年星鏈計劃啟動,2018年2月份,兩顆原型測試衛星進入太空,本次發射是第二批測試衛星,也是首次大規模投放試驗,總共60顆衛星,作為試驗衛星,它們之間並沒有激光鏈路相連,但有與地面通信的能力,隨著後續持續新衛星的發射,早期的這些衛星會被逐漸取代。據計算,如果想對地球進行最小程度的寬頻覆蓋,也至少要360顆衛星才行,720顆衛星能夠完成中等程度的覆蓋。預計最早2020年才能夠開始投入商業運營。

星鏈這個名字起得很有詩意,寓意是通過技術手段把上萬顆衛星鏈接成一張巨大的通信網路。上面我們也提到,本次發射尚屬於試驗性質,衛星和衛星之間還不能採用激光相互通信。在未來,衛星和衛星的通信採用激光,因為傳統的微波通信受到傳輸容量的限制,成為星間通信「瓶頸」。現代的衛星通信在準確的基礎上,需要量大、實時、傳輸距離遠,這要求衛星通信具有更高的傳輸數據率。星間激光通信所利用的激光比微波頻率高3至4個數量級。據通信專家介紹,星間激光通信無需頻率申請許可,而傳統的無線電波頻段是戰略資源,目前國際電聯嚴格管控星載微波頻段,很難申請大容量數據帶寬,激光通信意味著繞開了「管制空路」,獲得了更廣闊的便利空間。星間激光通信具有比微波更窄的波束,信號覆蓋範圍很小,因而具有很好的抗干擾和抗截獲能力。

如何布局12000顆衛星?

根據計劃,星鏈系統總共由大約12000顆衛星組成,這些眾多的衛星分布在三個不同的軌道高度層上。這1萬多顆衛星的軌位資源來之不易,是SpaceX公司與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多次申請的結果。

衛星的布局方式曾經多次進行調整,據最新的消息是:有大約7500顆衛星運行在340公里的軌道上;大約1600顆衛星運行在550公里的軌道上;大約2800顆衛星運行在1150公里的軌道上。

其中,340公里軌道上的衛星採用的是V波段進行通訊,550公里高度和1150公里高度上的衛星採用的Ku和Ka波段。

我們知道,電磁波譜是按照頻率由低到高排列而成的,光也是一種電磁波,只不過頻率更高一些,高達300THz左右。

V波段的頻率為60-80GHz;K波段的頻率為18-27GHz;Ku的含義是比K波段的頻道要低(under),頻率為12-18GHz,Ka的含義是比K波段的頻道要高(above),頻率為27-40GHz。

V波段在通訊中較少使用,星鏈中超過半數的衛星都處於該波段,運行在最低的340公里高的軌道上。換算一下可知,V波段的波長介於6mm到8mm之間,屬於毫米波。前段時間,拍攝黑洞第一幅照片使用的電磁波波長為1.5mm,屬於同一類。

我們再來看一下衛星分布高度的玄機:三層星鏈衛星都是低軌衛星,相比之下,地球同步靜止軌道上的衛星要遠得多,達到了36000公里的高度。低軌的好處是信號延遲短,這當然是由於近的原因,雖然信號以光速前進,但對時間很敏感的儀器來講,還是有很大差別的。同步軌道上的衛星延遲大約477毫秒,星鏈衛星的延遲僅僅25到35毫秒,能夠達到光纖的程度。

據悉,首先完成組網的將是處於550公里高度上的1584顆衛星,這1584顆衛星將分布在40個軌道平面上,每個軌道平面容納66顆衛星,軌道傾角為25度,比其他兩個軌道層上的衛星傾角要小。

大家會注意到,有超過半數的衛星位於最低的340公里的軌道上。在這種軌道上的衛星受到的運行阻力較大,雖然100公里的高度規定為太空,但340公里的高度還是有稀薄的氣體對衛星的運行造成阻力的,不知道SpaceX利用了什麼樣的黑科技來克服這種先天劣勢。

小步快跑,迅速迭代

SpaceX公司高效的運作方式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從獵鷹1火箭到獵鷹9火箭,從重型獵鷹到龍飛船,都是在迅速迭代過程中逐漸成熟起來的,幾乎沒聽說有「定型」這一說。同樣,在星鏈衛星的研發上,也是本著這種原則,12000多顆衛星不斷發射不斷優化改進。每顆衛星重約227公斤,搭載有一個扁平的高通量天線和單個太陽能發電板。60顆這種衛星也恰恰能夠充分利用獵鷹9的運載能力。

衛星配備先進的離子推進器

每顆星鏈衛星上都搭載有離子推進器(霍爾推進器),能夠調整衛星在軌道上的位置,維持軌道高度,能夠在衛星報廢后的主動脫軌,甚至能夠主動躲避太空垃圾的碰撞等等。

離子推進器在航天器中有著越來越廣泛的應用,雖然這種推進器推力有限,但經過長時間的衝量積累,也能對航天器產生可觀的速度改變。離子推進器最大的優點是比沖大,比沖大意味著能夠減少燃料的攜帶,減輕衛星的重量。

通常,離子推進器大多採用「氙」作為離子源,但星鏈衛星上採用的是氙的同族元素,另一種惰性氣體」氪「做離子源,這可能是後者的價格比前者便宜吧。因為我們都知道馬斯克已經節約到了」撿破爛「的程度,航天愛好者們私下稱他為」破爛王「。因為每次火箭發射,他把能夠回收的東西都回收,除了火箭一級助推器和芯級以外,整流罩也不放過。

每顆衛星的使用壽命大約為5到7年,退役後,推進器主動為衛星減速促使其脫軌,脫軌後的衛星會墜入大氣層焚毀。目前,星鏈衛星能夠做到燃燒掉95%的重量,隨著技術的迭代,未來的衛星能夠做到100%的銷毀,不對對面上的人或建築造成任何可能的傷害。

激烈的市場競爭

我們知道,最近幾年「衛星星座」非常熱門,也是各路衛星公司「講故事」的高頻辭彙。總部位於英國的「OneWeb」衛星公司是SpaceX非常強勁的競爭對手。這家公司幾乎與SpaceX同時提出了相似的衛星部署藍圖。2019年2月28日,OneWeb已利用俄羅斯的聯盟火箭把6顆衛星送入軌道,計劃部署衛星的數量為650顆。

2015年,三星公司也提出過一項由4600顆衛星組成的衛星星座通信網路計劃。同年,加拿大公司(Telesat)提出過一個規模較小的,由117顆衛星組成的衛星通信網路,希望2021年投入使用。

2019年4月,亞馬遜宣布了所謂的「柯伊伯工程」(Project Kuiper),希望在接下來的十年內部署3236顆通信衛星。

在中國,也有很多國企或私企在摩拳擦掌,準備進入衛星星座這張大網中。

從整體來看,SpaceX具有其他公司都沒有的優勢,那就是用自己的火箭發射自己的衛星,無論從成本角度,還是從可控角度看,都是其他公司難以望其項背的。

馬斯克的太空夢想

馬斯克是當今世界上最出名的企業家之一,從特斯拉到SpaceX都展現出他那旺盛的開拓能力。他曾經表示,希望自己在火星上壽終正寢。這可不是空想,從重型獵鷹火箭的成功飛行到「星艦」飛船的研發,都在一步步接近這個夢想。他掙錢的目的似乎就是為了飛出地球,定居火星,使人類成為多星球物種。

據悉,SpaceX甚至還設想把星鏈複製到火星上去,為將來人類在火星上的活動提供通信保障。但願馬斯克的步伐能夠再快一些,讓讀這篇文章的朋友也都能夠看到火星上的星鏈衛星布網成功。

近期精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科技 的精彩文章:

一天之內「清洗」掉15000人,小紅書終於對KOL動手了
我在遊戲里「死」了一千次,天空飄來4個字劇情需要

TAG:騰訊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