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齊文化博物館鎮館之寶——裂瓣紋銀豆

齊文化博物館鎮館之寶——裂瓣紋銀豆

1978年至1980年,考古人員在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窩托村發掘了一座沉睡了2000多年的古墓,墓主人是漢高祖劉邦的孫子劉襄。考古人員在墓中出土了一件罕見的銀器——裂瓣紋銀豆。之所以說它獨特,一眼望去,這件周身凸起裂瓣紋的銀盒並不是常見的中原器物,更像是同時期波斯國家的典型銀器,而盒蓋上三隻青銅的小獸和下方的青銅底座又是齊地特色的印記。專家考證,這件出土於臨淄大武漢齊王墓的珍寶是「絲綢之路」最早的見證。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絲路使者」銀豆作為山東省抽調的唯一一件文物在中國館內展出。(文丨張愛雲 田可可)

你了解銀豆嗎?

齊文化博物館鎮館之寶——裂瓣紋銀豆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裂瓣紋銀豆,顧名思義指的是裂瓣紋狀的銀盒,那我們就從這兩部分說起。裂瓣紋起源於春秋時期,出現在各種青銅器上,多採用立體裂瓣狀在壺蓋上裝飾,盛行於南北朝至宋代,流行於中國整個封建時代。而大量運用到陶瓷裝飾上面,是從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佛教當時正盛行於世,上至皇室貴族,下至黎民百姓,都沉浸在崇佛的狂熱風氣中,一直到隋唐都流行裂瓣紋飾的陶瓷器物,足見人們禮佛、敬佛和渴望國泰民安的心靈寄託。

而「豆」從甲骨文字形看,有點像我們現在用的高腳杯,只是比杯子大得多,有的有蓋有的無蓋,有的有耳有的無耳。「豆」字最上面一橫就代表蓋子,下面的「口」表示「豆」內盛有食物,接下來的兩條豎線就代表高腳(柄),最下面一橫就表示底座(鐙、跗)。「豆」一般是用來盛食物的,有時也作禮器用。青銅豆出現於商代晚期,盛行於春秋戰國。銀質的豆較為少見,在廣州南越王墓曾出土一件銀豆,與此豆造型、紋飾均極為相似。此器造型酷似有蓋高足青銅豆,但紋飾卻頗獨特,前所未見。

齊文化博物館鎮館之寶——裂瓣紋銀豆

此件裂瓣紋銀豆口徑有11.5厘米,底徑6.2厘米,通高11厘米。器身與蓋面飾兩圈裂瓣狀花紋,尖端相對交錯排裂,紋飾簡潔大方,尖瓣隆起較高,弧形蓋,子母口,腹部彎曲,盤和蓋均為銀質,具有很濃厚的異國情調。而銅質的高圈足喇叭形底座和蓋上鉚3枚活潑可愛的銅質獸紐,是器物帶入中國後附加上的。蓋內面刻「木南」二字。整個器身通過光線的折射,充分顯示出銀質器皿的高貴華麗,是一件十分難得的藝術佳品。

以捶揲打出凸起花紋的技法不是我國傳統的金銀器裝飾方法,而在波斯,這種方法極為常見,因此有專家指出該器極有可能是從西亞傳入,鈕和圈足為中國工匠後配,以符合中國傳統的使用習慣。如此說成立,那麼中國與西亞的交往當可追溯到公元以前。

齊文化博物館鎮館之寶——裂瓣紋銀豆


國寶主人為漢高祖劉邦的孫子劉襄

1978年,為了配合膠濟鐵路複線建設工程,山東淄博段東風貨運站擴建工程中在淄博市臨淄區發掘出土了一座漢齊王墓。經山東省文物部門批准,於1978年11月至1980年11月整整兩年的時間,先後對5個陪葬坑進行了發掘整理,出土文物總計12000多件,數量之多,品級之高,轟動全國,令專家們震驚不已。從出土文物看,此墓為西漢時期。根據《史記·諸侯王年表》記載,西漢初年,劉姓齊王有六代,共74年。分別是劉肥、劉襄、劉則、劉將閻、劉壽和劉次昌。齊悼惠王劉肥、哀王劉襄和文王劉則時期,齊國在諸侯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第四代齊孝王將閻以後,漢文帝為了鞏固和加強中央集權,採用了「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主張。將齊國一分為七,齊國版圖縮小,國勢日衰。「吳楚七國之亂」以後,漢王朝為了進一步削弱諸侯王的勢力,又「令諸侯王不得復治國,天子為置吏」,此時的諸侯國「惟衣食稅租,不與政事」。

臨淄出土的漢墓規模巨大,工程浩繁,僅封土一項,約計用土40餘萬立方米,在當時的生產條件下,營造這樣一座大墓,其耗費的人力和物力是相當驚人的,如果沒有穩定的政治和繁榮的經濟作後盾,對於一個諸侯國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此墓建於第四代孝王以後的可能性不大,而可能建於漢初前三代齊王在位時期。《史記·齊悼惠王世家》載:武帝時「齊悼惠王后尚有二國,城陽及川。天子憐齊,為悼惠王家園在郡,割臨淄東環悼惠王家園邑盡以予川,以奉悼惠王祭祀。」說明齊悼惠王劉肥的陵墓應在臨淄以東。《史記》成書距劉肥死的年代尚不久遠,記載當可信。又據《史記·齊悼惠王世家》載:齊文王立十四年卒,無子,國除,地入於漢。」也可以推測,第三代齊王劉則死後,大規模修建陵墓的可能性也不大。如果上述推調無誤,那麼,齊王嘉的主人就只能是漢初第二代齊王劉襄。

齊文化博物館鎮館之寶——裂瓣紋銀豆


波斯人打造的銀盒子是何時來到中國的?

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它從周邊諸多文明國家中不斷地汲取營養,消化利用。中國文明的發展從未與世隔絕,很早就和西方國家的古文化發生著密切的交流和往來。藝術家、考古學家等各類科學派,未被地域的懸隔所阻礙,而且建立了必不可少的相互接觸的密切關係。古人堅強的毅力和大膽的設想超出了當今人們的想像。商人、工匠們穿越草原,大海,沙漠,衝破一切世俗和困難,把一些繪畫方法、鑄造工藝、文化特色傳播到世界各地。同時波及到了文化濃厚的中國,如在秦漢時期歐洲葡萄紋,裂花紋,旋渦紋已經傳到了中國,而且也被中國工匠改造後用在了銀器、陶器、青銅器等器物上。

齊文化博物館鎮館之寶——裂瓣紋銀豆

哀王劉襄在位十年,死於漢文帝元年。當時齊國正處於強盛時期。為齊玉規模修築陵墓提供了充足的條件。雖然一時難以解釋這件銀盒是如何傳入齊王宮的,但在秦漢時期,資料證明,中西文化交流己經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重要影響。如張騫通西域,開闢了中西交通的新紀元。秦漢文明對東方文化熱影響是巨大的。這一時期,不僅和日本、朝鮮有頻繁的往來,還有不少移民到日本等國。他們把秦漢先進文化帶往鄰國地區,鄰國也把他們的先進工藝帶到了中國,由此可見秦漢文明對世界文化影響十分深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