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中國現有的經濟地位是自己爭取來的,要經濟脫鉤只有兩種可能

中國現有的經濟地位是自己爭取來的,要經濟脫鉤只有兩種可能

在1978年開始改革開放後,很少有人可以想像到中國變成今天這個地位。中國目前在世界經濟中已經扮演著最大的生產性經濟體的角色,中國在中低端製造業上的顯著優勢已經讓二戰後開始的生產全球化產業鏈無法繞過中國這個生產基地,而通過佔據中低端製造業帶來的財富和經濟機會事實上也成為整個中國製造業在內的實體經濟和金融業持續發展的基石,豐富的資本、龐大的產品需求、強大的財政能力都可以不斷促進這種發展持續下去。

中國獲得現有國際上的經濟地位並非依靠偷依靠搶,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單純依靠技術情報就發展出一個產業。更何況今天中國如此龐大的經濟規模,說要盜取他國經濟成果那絕對是惡毒且不負責任的說法。中國的優勢絕非僅僅是「人口紅利」,中國不僅擁有龐大的勞動力規模,還擁有大量技術人才、擁有成體系的工業基礎、擁有完善的基礎設施、強大的國家能力、穩定的政治秩序,中國的這些優勢已經成為一個相互補充、有機融合的整體優勢。放眼世界,能夠獲得這種優勢且有如此龐大規模的國家寥寥無幾。這是我們自己應該有底氣的,雖遠談不上最好,但已經有接近最好的可能性。

中國佔據的這一經濟位置也會與現有國際秩序的主導者發生密切的聯繫,雙方可以基於同樣的邏輯開展經濟合作,實現共同的增益。如果看到中國與世界最大經濟體的經濟關係,很大程度上來源於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和兩國在經濟領域的高度互補,中國通過生產獲得了財富,而中國的效率也提高了國際經濟體系的效率,兩者至少在過去四十年里可以融洽共存。中國與世界最主要經濟體的經濟關係一直也被視為兩國關係的「壓艙石」,在多次政治領域發生衝突時,經濟關係總能在之後一段時間內發揮作用,調整和穩定中美關係。

經濟壓艙石本質上是一種功利主義的觀點,是基於有效性邏輯衍生的趨利性共識。這也符合在現代社會裡常見的理性主義視角的假設,而這種視角本身也會塑造與之相適應的行為和政策。當然,在大多數情況下,趨利性是行為的常見動機。然而,趨利性本身也可能遭到挑戰。當恐懼、尊嚴等適當性邏輯取代趨利性動機時,功利主義就很難繼續成為共識。近年來,經濟關係壓艙石的作用似乎不再靈敏,相反成為衝突的主要領域,其中有許多問題值得考慮。

我們可以看到,經濟理性共識並非永遠佔據主導,我們看到很多國際合作失敗的例子,原因之一就在於國際關係的無政府狀態本質讓國家寧願放棄合作也不願意讓潛在或真實的對手或敵人獲得收益。不過這一前提在於,雙方相互或者單方將另一方視為對手或者敵人。具體來說,如果世界最大的經濟體將中國視為政治對手或者敵人,那麼他們就會寧願犧牲自己可以獲得的利益也不讓中國獲益,就會強行與中國經濟脫鉤以避免中國未來成為挑戰霸權地位的國家。雖然事實上差得還很遠,但現行秩序下美國已經有了警覺。如果世界最大的經濟體要將中國塑造為敵人或者對手,那麼通過政治領域主導經濟領域進行脫鉤確實存在著這種可能性。

但是,現代國家又是非常複雜的體系,其實對於任何一個國家而言,凝聚內部共識都不是容易之事,這需要一點時間。特別是雙方利益都高度相互嵌入的情況下,簡單地脫鉤確實會形成更大範圍的政治阻力,這些都需要時間去協調和整合。一國之內有不同的聲音是很正常的,這些都要去調試,而多元化的利益將讓調整變得更加困難和複雜。具體共識能夠達到何種程度,仍然有待觀察。

另一種則是長遠的、徹底的經濟發展進程,也就是新型技術出現將會使得全球生產變得不再必須,新的生產模式可以不再需要全球化的生產分工,而僅僅需要原料。在這種模式下,經濟體系的全球化完全可能被生產的本土化趨勢所自發取代,這也將宣告我們現在熟悉的自由主義全球秩序將難以存在,國際關係可能出現對傳統權力政治的回歸。不過這在目前而言只能是個前景,是一種有可能的未來而已。

簡單的說,兩國經濟關係要脫鉤的唯一可能性就在這裡。在目前來看,事實上兩國並不存在著真正意義上的「結構性矛盾」,但現在對方政治精英正試圖讓兩國之間發生「結構性矛盾」。但是要頂住來自經濟收益的壓力並不容易,除了塑造敵意似乎沒有太多其他辦法,他們也需要一段不太確定的時間才能做到整合共識。對方政治精英並不缺少武器,兩國經濟關係的動蕩完全可能,甚至必定會向政治領域延伸,從政治中來到政治中去。面對變幻的國際局勢,我們還是應該做好自己的事情,進一步推動改革才能加強應對國際變化的能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怪蜀黍老曾 的精彩文章:

直-20出現意義重大,中國海軍格外需要這款直升機
一場被遺忘的戰爭,戰力巔峰時期越南一個月擊潰對手95%軍隊

TAG:怪蜀黍老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