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時尚 > 因為懶得處理,他和媽媽的遺體同居一室

因為懶得處理,他和媽媽的遺體同居一室

平成「蟄居青年」成為「令和老人」

很多人都知道」蟄居族」,日本可以說是這一人群最集中,問題最顯著國家之一。

他們大多只有肚子餓的時候才會出門,其他時間呆在家裡,可以持續幾年甚至幾十年。有工作的人依靠電腦從事互聯網方面的工作,沒有收入的人則依靠父母,隱居家中。

因為懶得處理,他和媽媽的遺體同居一室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日本到底有多少人在家裡蹲?

日本官方給出的保守數字大概是100萬人,標準是在家6個月以上不出門。但公共廣播機構NHK旗下機構給出的統計數據比這個數字多了3倍,它們認為即便半年內在家,偶爾一兩次出門的話,也有將近300萬人蟄居在家。

因為懶得處理,他和媽媽的遺體同居一室

然而更嚴重的問題是,在過去30年內里被人為是年輕人專利的」蟄居族「們,現在上了年紀。40歲-60歲的「中高年蟄居族」們開始增加,蟄居本身也成了一種可以傳染的「病」,他們的孩子也開始成為新一代的「蟄居族」......

平成年代的蟄居青年,已經成了令和老人。

不想依靠他人生活

結果餓死在家中

去年1月6日,日本北海道札幌的一間公寓內,警察發現一位82歲母親和她52歲的女兒死在家中,鄰居對此沒有絲毫察覺。

據警察調查,母親和女兒在前一年的12月中旬分別死亡,死因都是因為缺乏營養和低體溫症。注意到異樣的是入冬上門來檢修的煤氣公司職員,因為長期無人開門,他們從鄰居陽台進入後發現屍體。

因為懶得處理,他和媽媽的遺體同居一室

室內的電暖氣里裝滿了油,但因故障無法開啟。冰箱里空無一物,地板上散亂著零食袋和速食麵調味料,房間內還留有9萬日元(約人民幣6000元)現金,估計是取回的當月養老金。

附近的公共浴室老闆說母女倆每周會來浴室洗一次澡,聖誕節後第二天在公寓附近的自動販賣機旁看到過女兒買飲料。當時她步伐不穩,他過去扶她回家後就再也沒有見過本人。

鄰居說這家人的丈夫死後,女兒就從外面搬了進來。當時,兩人就靠著母親的養老金生活,也沒有接受當地政府的福利支援。女兒高中畢業後,雖然找到了工作,但是因為和同事關係相處不好,25歲辭職後一直到去世前幾乎不出家門。

二十多年前,有朋友勸說母女二人申請當地的生活保護。這種制度類似於國內的最低生活保障,根據地區生活水準的不同,申請人可以每月領取到相當於人民幣幾千元的補助金。

因為懶得處理,他和媽媽的遺體同居一室

」孤獨死「的清理現場

然而,母親給出的回復是:「不想依靠他人生活。」之後兩人就避免和鄰居來往,不聊天,也不打招呼。

「不想依靠他人生活」的背後,隱藏著的是兩代蟄居族們內心共同的秘密。父母一代想極力隱藏子女的存在,認為不願意出門的子女是見不得人的秘密,希望社會和親戚朋友忽視。極端的例子就是在日本常見的社會新聞,父母將不願意出門或患有精神疾病的子女常年囚禁在家,最終致死。

時間一長,平時就很難接觸社會的蟄居族們,更難向外界表達自己的想法,導致這一社會問題難以解決。

8050問題

在這300萬蟄居族當中,有將近6-8成人是男性,大多和自己的父母住在一起。

一位住在東京的44歲大叔杉本,已經在家中蟄居13年。在這十幾年的時間裡,他一直和自己的母親住在一起。

母親在年輕時和丈夫離婚後,就作為單身母親撫養兒子。當時,她唯一出門的機會就是去市場買菜,但害怕自己單身母親的身份被鄰里指點,她減少了外出次數,母子二人漸漸消失在了東京的居民區里。

因為懶得處理,他和媽媽的遺體同居一室

日本插畫家繪製的兩代人蟄居場景

平時,母子二人在家中不怎麼說話。兒子杉本唯一能夠傾吐心聲的是自己的日記。35歲時,他在日記中這樣寫道:

實在不能忍受媽媽老的這麼快,每次看到她衰老的背影,從心底里感覺很害怕。

離婚後的父親時常回來看望母子二人,但每次都會轉化成一場紛爭:「怎麼還不找工作!」杉本每次都會焦慮不安,到自己的房間躺在床上,一直躺到傍晚天黑後再出來。

在日記中,杉本還擔心母親去世後,他不知道要通知誰、如何處理喪事等等。這些事幾乎每天都要在腦海中過一遍,非常沮喪。

因為懶得處理,他和媽媽的遺體同居一室

日本NHK節目海報《老人漂流社會》海報

上有老人需要照顧,下有啃老族需要撫養

而84歲的母親則向《朝日新聞》透露,每天晚上兒子都要跟她吵架,經常叫喊」乾脆把我殺了吧「,甚至被兒子指責為什麼要生下他。

長時間不出門還造成一個致命的後果:垃圾屋。

杉本的家位於東京一安靜居民區,每周他會分三次去附近的24小時便利店買生活必需品,給家裡「補貨」。出門的時間都選擇在夜深人靜的時候。

因為不想出門扔垃圾,吃剩下的泡麵和飯盒就留在房間里。久而久之,整個房子從玄關到客廳變成了垃圾堆,清掃都成了一件讓自己羞恥的事情。

因為懶得處理,他和媽媽的遺體同居一室

因為懶得處理,他和媽媽的遺體同居一室

日本的」垃圾屋「

杉本原是東京一所著名私立大學的畢業生,畢業時因為沒有找到工作,遇到了挫折。他面試了將近20家廣告公司,最終都以失敗告終。最後去了一家業績還算不錯的證券公司,但這份工作跟他當初的設想完全不同,工作了幾年後,杉本決定辭職。

母親說當時兒子只告訴他:「不想再去公司了」,就回到房間整日不出家門,之後在便利店打工不長時間後最終辭職回家。

如今已經44歲的杉本已經很難找到工作,每天靠母親的養老金生活。

因為懶得處理,他和媽媽的遺體同居一室

去年,母親患上輕度阿茲海默症,但她拒絕了社區護工的治療建議,說「想把錢留給兒子」。

這樣繼續下去的後果讓人不堪設想。

就在去年8月,日本長崎市一位48歲蟄居族男性守著自己母親的遺體在家過了一周時間。這位男性說自己沒有注意到母親已經去世,只知道自己有好幾天沒有吃飯了。

他對母親唯一的照顧就是,從身邊的垃圾堆里撿起被子蓋在了母親的身上。

當警察將他以」遺棄屍體罪「逮捕時,他已經在家蟄居了8年時間。

蟄居真的是因為懶嗎?

早在上世紀,日本就有學者開始研究「蟄居族」這一社會問題。

上世紀90年代,日本進入泡沫經濟破滅後的「失去的10年」,經濟蕭條引起的失落感向年輕人滲透。當時發生了不少18歲-20歲年輕蟄居族犯下的殺人事件。人們通常將「蟄居」這個詞和犯罪分子聯繫在一起。

1998年,精神科醫生齋藤環出版了專著《社會性的蟄居族》,「蟄居」(hikikomori)這個詞才開始引起注意。齋藤認為,在當代社會中,正因為各種通訊工具人們可以隨時聯繫,「真正的孤獨」才會出現。

不論在職場還是在生活中,人們通常無法建立起1對1的接觸,就連朋友圈等社交網路中,也是一人面對多人,大家在交換的頂多是一種「貌似是親密」的情緒而已。

因為懶得處理,他和媽媽的遺體同居一室

齋藤環認為,溝通能力低、對他人慾求忍耐度高的人最容易蟄居在家

「這種情緒如同在撫慰一隻貓的皮毛」,齋藤認為這種淺薄的親密表象在職場尤其顯著。尤其是那些無法融入社會關係的人,一旦遭受挫折,就會引發內心的沮喪和焦慮感。

在日本,由於職場要求個人消除個性,保持集體一致,不適應的人就會被排除在集體之外。尤其在一些大公司當中,這種情況更為嚴重。深深陷入這種狀況的人們,最終失去了和社會的連接,越來越不想跨出家門。

因為懶得處理,他和媽媽的遺體同居一室

不少人從公司辭職後失去了找新工作的信心,或是因為一時的經濟不景氣,陷入就業難的情況後最終放棄就業。在家的時間就越來越長,找工作的機會也越來越渺茫,自身也沒了繼續下去的動力。

也許蟄居在家的人可能早已習慣隻身一人,說不定活的更開心?但齋藤認為這種人幾乎不存在。陷入這種情況的人,幾乎都不會尋求他人的幫助,不運動、暴飲暴食、或者不進食,晝夜顛倒生活規律混亂,最終都患上了各種身體和精神上的疾病。

有人認為,兩代蟄居族共存的現象和日本曾經的發達和富裕有很大關係。

因為懶得處理,他和媽媽的遺體同居一室

日本工薪階層年收入從90年代後就沒有顯著增長,甚至有下滑趨勢

(數據來源:日本厚生勞動省年次統計)

從上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日本經濟高速成長過後,又進入泡沫經濟時代。將一生奉獻給大公司然後退休是很多人的既定人生路線。於是,工作有保障,收入穩定成了「懶蟲」們的溫床,父母的庇護也給獨生子女們設下了潛在的生存危機。

但也有人認為,僅僅因為如此就被看做啃老和懶惰未免帶有歧視的意味。

其實這些蟄居族中很大部分人在工作中是非常努力的,在日常生活中也充滿了感性和創造力。正因為不願意麻煩社會和其他人,他們對外界的看法和視線非常介意,才會更容易心理疲勞,更容易受到挫折。

針對這樣的現象,已經有日本公司開始組織專門的部門,招聘具有技術技能的蟄居族們。他們不需要上班,每天在家中通過網路打卡溝通。

因為懶得處理,他和媽媽的遺體同居一室

在一家公司遠程上班的35歲蟄居人士平野說:「因為免去了在辦公室和他人接觸的煩惱,自己更容易專註於工作內容了。」

每天清晨8點一過,在公司群里的員工都會主動報告自己上班的時刻,同時還會寫上他們的身體狀態以及當天的工作進度。

因為懶得處理,他和媽媽的遺體同居一室

平野說自己已經習慣了這種上班的方式,為了不打擾父母,他已經父母家搬了出來。

「雖然不知道自己的未來會如何,但能夠上班掙錢,已經是一件讓自己充滿自信的事情了。」

圖片來自網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因為懶得處理,他和媽媽的遺體同居一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ELLEMEN睿士 的精彩文章:

男人穿衣車禍圖鑑
直男和Gay攀比起來,自己都怕

TAG:ELLEMEN睿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