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身經三個時代、守護傳國重寶,她才是真正的「大家閨秀」

身經三個時代、守護傳國重寶,她才是真正的「大家閨秀」

策劃 | 高興

撰稿 | 宋祖禮 實習生 鍾書毓

攝製 | 汪鵬翀

「當時媽媽命令我,讓我去把鼎轉交給博物館的人,我就請了一天假,領他們去蘇州,當天去當天回,簡單的很。」

提起當年帶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取走家藏寶鼎的經歷,已經98歲高齡仍然耳聰目明的潘家華老奶奶雲淡風輕。她和家人當時沒意識到,後來也從沒在意的是,當時自己的母親潘達於捐出了家中最珍貴的兩件珍藏、「海內三寶」中的兩件,後來更分別成為上海博物館和國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大克鼎、大盂鼎。

「媽媽是大家閨秀」

位於上海高安路口的這套高層公寓,是潘家華老太太和愛人當年由單位分配的房子。在這個老式三室一廳的房子中,潘達於先生度過了自己的幸福晚年。

如今,潘家華和先生都已近百歲高齡,坐在母親當年的房間中回憶母親,他們的臉上除了追念之意,更有仰慕之情。

潘家華頗為自豪地說:「我媽媽是丁家二小姐,當年真正的大家閨秀。」

潘達於出生於1903年,原姓丁,18歲時,她嫁入潘家。當年的潘家是蘇州幾大望族之一,潘達於嫁入的潘家,有「吳中貴潘」之稱,世代書香,李鴻章曾贈匾額稱曰:「祖孫、父子、叔侄、兄弟翰林之家」。

據潘家華回憶,自己的母親出生的丁家與潘家相距不遠,是與之「門當戶對」的富貴之家。潘家華至今保留著母親的女紅,她說:「我媽媽那個時候在自己的家庭里是千金小姐,家裡還很傳統,女孩子都要學做女紅。媽媽繡的東西我現在都還保存著,她繡的花特別好。」

今天人們都對潘達於這個名字如雷貫耳,而少為人知的是,當年的丁家二小姐曾有一個秀氣的閨名:丁素珍。

潘家家室顯赫卻面臨著立嗣難題,潘達於先生在1994年接受採訪時曾有這樣的表述:「他(丈夫潘承鏡)和我婚後三個月就去世,沒有留下子息。這在潘氏族中也是怪事,嗣進一個就死一個,都是未成年或是沒有子息就亡故。傳統說法都認為這是家中的收藏帶來陰氣太重,無法承受。」

潘家立嗣難的根源已不可考,而立嗣的重擔最終由寡孫媳婦丁素珍挑了起來。其祖父祖年公取大盂鼎中「大盂」兩字的諧音,為其改名潘達於,掌管潘家門戶,守護家族遺藏。之後,潘達於又嗣進潘家懋、潘家華兄妹,其中,家懋是潘達於從家族中選出來的繼子,而家華則是潘達於姐姐的親生女兒過繼而來。

令後人感到唏噓的是,以鼎為名的潘達於先生,接下來的半生中,先是經歷戰火紛飛、顛沛流離,後又經歷和平年代的多重磨折,種種經歷都與家中的「傳國寶鼎」緊密相連。

「媽媽沒上過學但很偉大」

「潘家有寶,眾人皆知。」以收藏傳家的潘家,自清朝便名盛一方。而隨著家族氣候的衰落,家中的寶物自然便成了有心人垂涎的目標。

事實上,還在清朝時,潘家就因寶鼎而被權臣百般糾纏,後因辛亥革命爆發才得以保全。此後,又有洋人提出以六百萬兩黃金加洋房的高價換購寶鼎,也被潘達於一口回絕。

而接下來的戰亂,更讓年紀輕輕便獨自守護門庭的潘達於心力交瘁。

「我外公的家裡很傳統,還尊崇『女子無才便是德』,所以我媽媽沒有受到過系統的教育。但是我媽媽很厲害,她自學認字,讀書看報都沒問題。」

回憶起自己的母親在那樣的戰亂中執掌門庭還守護住了國寶,潘家華老人一口一個「佩服」。她覺得,母親雖然沒有很高的文化水平,但卻是一個「學習能力特彆強」的人。

事實證明,潘達於先生對時事的判斷及為了保存家藏而表現出的智慧,確非常人所及。

據記載,潘達於的祖父祖年公在生前就對家藏文物定下了「謹守護持,絕不示人」的規矩。繼承祖父遺志的潘達於,在親身體會到外國人對家中寶物的覬覦之念後,更加明白自己責任的重大。

抗戰爆發前,為防文物流失無法統計,潘達於請可靠攝影師將家中的全部青銅器逐個拍照,共得380塊玻璃底片另外藏好。1937年8月下旬,日本飛機四處轟炸,蘇州危急,潘達於與家人先是逃難至郊區,想起寶藏可能暴露,便又冒著危險趕回城中。

「那個中秋,是最黑暗的一個中秋。」多年後,在跟後人回憶這段往事時,潘達於曾這樣說。

由於日本侵略者的飛機炸毀了蘇州的電廠,潘達於帶著信得過的家人摸黑回到老宅,借著微弱的月光在家中製作木箱收納寶鼎並在後廂房挖坑掩埋。她後來回憶自己藏寶的細節說:「埋好後平整泥土,按原樣鋪好方磚,再細心整理得外表不留挖掘過的痕迹。」

藏好寶鼎,再藏文物字畫,潘達於為此整整忙了兩天,她曾對人說:「連著兩天這樁吃力的事情,夜裡點著蠟燭搬運,直到弄好了心才踏實。」

多虧潘達於的先見之明,在日本人佔領蘇州後,潘家曾多次遭到搜刮,財務損失不可勝計,但萬幸的是埋在地下的寶物並未被發覺。

七年後,由於容納寶鼎的木箱腐壞,掩藏寶鼎的泥土方磚發生了坍塌。為了掩人耳目,潘達於又與家人將寶鼎挖出,而後用破衣雜物及舊傢具將其堆沒,最終將這兩件重器保存了下來。

潘達於先生埋藏寶物時,潘家華兄妹尚且年幼,且未曾陪伴在身邊。多年後,每每想到母親花了這麼多心思收藏東西,並且多年中絕口不提這件事,潘家華就讚歎母親的聰慧和勇敢。

她說:「媽媽真是一個偉大的人,那麼多年,她跟誰都沒有提過。一個人把東西保存下來,多難啊。」

「媽媽是一個懂事的人」

「我媽媽是一個懂事的人,這一點我一直很佩服她。」

採訪中,潘家華不止一次地表達對母親的欽佩。而她所說的「懂事」,用詞很輕,寓意卻大。

在家族困難之際擔下重任,度過了戰亂,身經三個時代,面對洋人的利誘、國民政府要員的威逼,潘達於始終遵守著祖父留下的那句「謹守護持,絕不示人」的鐵律。然而,在新中國成立後,居住在上海、親眼見證了新舊兩個社會更迭後的潘達於毅然決定,將兩件「傳國寶鼎」捐贈國家。

在潘達於1951年7月寫給華東軍政委員會文化部的信件中,這樣寫道:「竊念盂克二鼎為具有全國性之重要文物,亟宜儲藏得所,克保永久……誠願將兩大鼎呈獻大部,並請撥交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籌備之博物館珍藏展覽,俾全國性之文物得於全國重要區域內,供廣大觀眾之觀瞻及研究,籍以彰先人津逮來學之初衷……」

對於潘達於先生當時心中的想法,與她共同生活多年的潘家華這樣解釋說:「這個東西應該由我保護的時候,我不管怎麼樣也要把它保護下來。但是現在解放了,生活安定了,我就要把它交到更安全的地方去。」

1952年,上海博物館開館,二鼎入館珍藏。大克鼎至今仍以上博鎮館之寶的「身份」,常年在一樓青銅陳列室展出。而大盂鼎則於1959年中國歷史博物館開館之時,應徵北上,進而成為國家博物館中的鎮館之寶。兩件巨鼎各鎮一方,遙相呼應。

2005年,潘達於老人百歲壽誕之時,為滿足老人家的心愿,上海博物館舉辦回顧特展,讓分離近半個世紀之久的大盂鼎、大克鼎重新聚首。

當天下午,潘達於在女兒潘家華的攙扶下,從輪椅上走下,繞著展台一遍遍端詳兩尊大鼎。她用蘇州話動情地說:「我為俚篤(蘇州方言,它們)尋著好人家哉!」

當年收到大鼎後,剛剛成立的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以隆重的授獎典禮表彰了潘達於,除了贈予她獎狀之外,還給了2000元的現金獎勵。

對於這筆獎金,當時生活並不算富裕的潘達於毫不猶豫地轉贈了出去。對於母親的這個舉動,潘家華至今仍頗為讚賞,她認為母親對此事「頭腦清爽的很」,她回憶道:「母親說,既然我交給國家了,我就不要這個錢,抗美援朝,捐給國家買飛機。」

潘達於在捐錢時寫的信,信中有「蒙政府賜予獎狀,舉行典禮,已深榮幸,今有蒙頌給獎金,萬不敢再受隆施。」等語。資料圖

在潘家後人看來,秘藏寶物,謹慎護持,這是出於傳承者的責任,而捐贈國家,「克保永久」,則是出於潘達於先生深明大義的格局。

採訪中,潘家華老人為我們找出了母親潘達於當年獲得的獎狀,上面寫著:

「潘達於先生家藏周代盂鼎、克鼎,為祖國歷史名器,六十年來迭經兵火,保存無恙,今舉以捐獻政府,公諸人民,其愛護民族文化遺產及發揚新愛國主義之精神,至堪嘉尚,特予褒揚,此狀。 」

這張獎狀,曾在潘達於的卧室里掛了50多年,直到2007年潘達於先生在蘇州過世後,潘家華才將其收藏起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縱相新聞 的精彩文章:

16歲瓜地馬拉少年偷渡美國被捕後患病身亡,半年內的第5起!
三屆F1世界冠軍尼基?勞達去世,經典賽車電影曾以他為原型

TAG:縱相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