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人過中年要如意,遇事多用三份心

人過中年要如意,遇事多用三份心

一眨眼,五月已悄悄過了一半。它輕輕越過了立夏,在月初溫暖的天氣中,注入了好幾分暑熱。

時光總是如此,靜逝如流水,流淌不息,不發出半點聲響。

老子說:「適者,來也;去者,順也。」

人雖然難免要變老,但人生四季,春華秋實,生命每一歲都有其獨特的韻味。

歲月可以改變我們的容顏,但幸虧,持有何種心境,主動權卻是握在我們手裡。

人到中年,最重要的是心。

人過中年要如意,遇事多用三份心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01

人過中年要如意,遇事多用三份心

你是否還存有以前的老照片?

兒時最開心的是做什麼事情?

上學時最喜歡和誰一起玩耍?

關於過去的記憶,是否還清晰地保存在腦海?

人越長大,也越容易迷失在應接不暇的生活節奏里,似乎失去了感知時光的能力,然後在某一天醒覺,發現時光老人從未停下過它的腳步。

時光匆匆,對於生命中形形色色的事物,不需要全部記住;

但總有那麼一些不願捨棄的美好與珍貴,需要被小心翼翼地珍藏在記憶的宮殿里。

有句名言說:當你無法再擁有的時候,唯一能做的便是不要忘記。

做人,要存有一顆念心。

用心感知時光的變遷,並去努力記住生命中的美好瞬間。

點點滴滴,是歲月的洗禮;

深深淺淺,是時光的旋律;

人過中年要如意,遇事多用三份心

有段話說得很好:

時間是冷色的,時光才是暖色的;

時間是記錄者,而時光是陪伴者;

時間讓人猝不及防,時光可以通向過往。

回憶過去,是為了更好的把握當下,珍惜寸寸光陰;從而不留遺憾地走好將來的每一步,在感懷生命中不斷前行。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人過中年要如意,遇事多用三份心

02

人過中年要如意,遇事多用三份心

有句話講得好:要麼讀書,要麼旅行,身體和靈魂,必須有一個在路上。

說的是不斷學習,更新自己的心態。

人到中年,要有一顆學心。

到而立之年,不少中年人已經固定在一個相對體制化的公司里了,圈子的半徑很小,身處其中容易止步不前,思維像被「裹挾」了,逐漸僵化。

近些年,一場互聯網風暴就讓很多中年人如履薄冰,再眨眼間,就已經跟不上時代的腳步。

其實,在知識迭代更新速度飛快的今天,相信光靠關係網和人脈就能獲得成功的想法是不現實的。

保持一顆學心,做好終身學習的思想準備,才是正解。

人過中年要如意,遇事多用三份心

著名經濟學家于光遠可謂是「活到老、學到老」的踐行者,84歲開始學習使用電腦,86歲建立了自己的網站,後來還打算開「博客」。不甘跟在時代後頭的于光遠,以樂觀的生活態度治學為樂、安度晚年。

梁文道說:「什麼叫老,老的意思就是一個人可選擇的範圍越來越少了,這個就叫做老。」

什麼叫年輕人呢?就是在他前面路好像無限寬廣,能做很多不一樣的事。

于光遠先生以終身學習的姿態,詮釋了:年齡無法限制一個人的活力;

若每天都在積極擁抱新鮮事物,思維保持神采飛揚,怎能不洋溢著年輕的氣息呢。

人過中年要如意,遇事多用三份心

03

人過中年要如意,遇事多用三份心

南懷瑾說,「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里悟道,終歸詩酒田園。」

人活到極致,是樸素。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而折腰」,辭離官場,歸隱田園,「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回歸了樸素。

陶淵明深知,繁華終究是過眼雲煙,修得一顆素心,便能淡然面對一切浮世紛擾。

有一句話說的好:生命是為自己而存在。它是一種樸素而自然的事情,不是在眾人之前的雜耍。

是呀,生命不是活給別人看的,生命就是一朵花,靜靜地開,悄悄地落。

修得一顆素心,不亂於心,不困於情。看淡世事滄桑,內心安然無恙。

人過中年要如意,遇事多用三份心

樸素不是脫世,而是歷盡世間喧鬧浮華,更懂細水長流的平凡生活的可貴;

樸素也不是逃避,而是想回歸到生命的本真——為隨心、快樂而活!

一個人的時候,點一根香,泡兩杯茶。

一杯敬往事,幫消化所有的擔憂;

一杯敬回憶,讓所有的快樂保留。

人過中年要如意,遇事多用三份心

人到中年要如意,遇事多用三份心。

一顆念心,

擁抱時光,不負年華

一顆學心

終身學習,常葆活力

一顆素心

回歸本真,自在快樂

來源:杯小茶,愛茶、懂茶的人都在這裡!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有趣內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有書共讀 的精彩文章:

102歲建築大師去世:中國唯一富過15代的家族,靠的是這一點
比香港富豪卧底平民窟扎心一萬倍:為什麼一直窮?這是根本的原因

TAG:有書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