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ARM「斷供」影響多大?並未擊中華為軟肋

ARM「斷供」影響多大?並未擊中華為軟肋

C114訊 5月24日下午消息(蔣均牧)

ARM與華為的「切割」有點出人意料,特別是有ARM中國這座中方控股的「防火牆」存在。

英國廣播公司(BBC)本周三引述一份公司內部文件稱,英國晶元設計商ARM正在暫停與華為的合作,從而遵守美國的規定。ARM已經指示員工停止與華為及其子公司的「所有有效合同、支持權利以及任何未決合同」,他們不再被允許向華為「提供支持、交付技術(無論是軟體、代碼或其他更新)、參與技術討論,或者討論技術問題。」

ARM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正在「遵守美國政府制定的所有最新規定」,但拒絕就其與華為合同的目前狀況提供更多信息。華為則表現得相當大度,稱「我們重視與合作夥伴的密切關係,但也認識到他們中的一些由於政治動機的決定而承受的壓力。我們相信這一令人遺憾的局面能夠得到解決,我們的首要任務仍然是繼續向全球客戶提供世界一流的技術和產品」。

上周三,美國商務部將華為及其68家關聯企業列入所謂「實體名單」,禁止其在未經美國政府批准的情況下向美國企業獲得元器件和相關技術。周一,美國又決定將對華為的禁令延遲90天實施,理由是華為及其商業夥伴需要時間來升級軟體以及處理一些合同義務問題。

作為應用於當前大多數移動終端設備的處理器設計架構,ARM架構在海思晶元和華為產品中應用廣泛,包括膾炙人口的麒麟系列晶元和今年最新發布的用於伺服器的鯤鵬920晶元,比如麒麟980的CPU使用了ARM的Cortex A76和Z56微架構,而GPU則使用了ARM的Mali G76內核。但剛剛華為還宣布「所有高端晶元都能自造」,非美國公司的ARM便悍然「斷供」且不顧90天的緩衝期存在,其背後原因是什麼?

按照ARM的說法,其設計包含美國原產的技術,誠然ARM在美國德州奧斯汀和加州聖何塞都設有研發中心,或許有部分技術來自那裡。但「25%的美國原產技術」這一界定本身就比較模糊、具有很大操作空間,英飛凌、松下、東芝、台積電在評估調查後選擇了支持華為,一向表現得相當親近中國(或中國市場?)的ARM顯然也能這麼做。

實際上,ARM此舉很大可能是得到了其母公司日本軟銀的授意。軟銀一直在推動旗下美國第三大運營商Sprint與第四大的T-Mobile合併,先前始終無法得到批准、此時剛剛露出曙光,違背美國政府意願恐怕會惹禍上身、積極逢迎或許能換來綠燈大開。有意思的是,安本正義2013年220億美元收購Sprint大部分股權、2016年約320億美元收購ARM,其在阿里巴巴的股權估值超過千億美元、2016年就曾套現100億美元。

不過好在這一擊並未擊中華為軟肋。根據C114獲得的信息和其他媒體分析,首先,華為已經獲得了ARM最新版本ARMv8架構(指令集)的永久授權,最多是無法獲得技術支持和後續架構版本的授權,ARM「斷供」無法影響其基於已獲得的架構設計和開發晶元。華為和海思本身也有能力基於已獲得的指令集來對內核進行改進升級,甚至對指令集進行「魔改」,以跟上後續ARM更新版本的性能。

同時,即使未來無法使用ARM架構,華為亦可轉投其他架構,比如開源的RISC-V,在GPU設計領域僅次於ARM的Imagination如今也成了中方控股的企業。雖然換上「備胎」同樣需要一定時間且難免經歷「陣痛」,但相信先前備下的充足庫存足以支撐其度過磨合期。

阿基米德說,「只要給我一個支點,就能翹起整個地球」。而以華為的技術實力和對於研發從來不吝投入的作風來看,只要給它一個架構,就能翹起整個產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時報評論 的精彩文章:

劉士余主動投案!

TAG:環球時報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