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好」,叫爸媽都是為了你好
有一種「餓」,叫姥姥覺得你餓。
有一種「冷」,叫奶奶覺得你冷。
有一種「好」,叫爸媽都是為了你好。
父母對孩子的期待簡約且質樸,希望他們衣食無憂、工作體面,可實行起來卻不簡單,還往往事與願違,很多時候爸媽眼中所謂的「好」,並不是真正能給孩子帶來快樂和幸福的「好」。
可憐天下父母心,最難也莫過於父母心。
「爸媽會害你嗎?!」
冠寧,親朋好友口中的「別人家孩子」,區重點正在讀高二的學霸,懂事明理,小提琴專業八級,家境殷實,母親萬臻是企業中層,父親老許是證券公司總監。然而,這個備受外人羨慕的家庭,最近卻被一觸即發的緊張焦灼籠罩著。
「你還在拉琴?」
「學商科有什麼不好?」
「爸媽會害你嗎?!」
母親萬臻憤怒的聲音迴響在整個房間里,而這一切都要從冠寧的暑期夏校申請說起。
萬臻在家裡說一不二,她總是事無巨細地安排著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這次在事關孩子未來規劃的關鍵問題上,萬臻顯得尤為強硬。
她為孩子設定的人生軌跡是大學讀商科,畢業做金融,為此還特意拜託老同學幫忙給冠寧申請了美國頂尖商學院的夏校項目,打算利用暑假讓兒子在豐富履歷的同時提前體驗商學院的學習環境。
可兒子冠寧卻對媽媽的「一片好心」並不領情。他對商科沒興趣,一心要讀的專業是小提琴,做夢都想到音樂學院繼續深造,但看著母親忙前忙後的身影和殷切期待的目光,他又很難把母親「為了你好」的關愛拒之門外。埋頭苦學的閑暇,唯有拉一段小提琴聊以自慰,可連這點兒念想都被媽媽認為是不務正業。
爸爸老許的態度則要溫和得多。他與兒子在古典音樂上有很多共同語言,爺倆經常就到底哪一個版本的演奏更好聊得不亦樂乎,老許對冠寧想讀音樂學院的想法顯然並不排斥。
其實,媽媽萬臻又何嘗不曾年輕過?她是大學裡充滿浪漫情懷的文藝青年,當年坐在宿舍陽台上吹口琴的側影不知打動了多少人,可就是這樣的校園女神也在現實中被磨滅了青春夢想。如今,她之所以強硬地干涉兒子的選擇,不過是不想讓兒子走自己曾經走過的彎路罷了。一想到學了小提琴,兒子將面臨畢業即失業的困境,她腦中甚至出現了兒子在街頭賣藝的場景,心中怒火愈燒愈旺,在跟冠寧的爭執中一時失控竟然扯斷了琴弦。
望著兒子不敢置信的神情,憤然離去的背影,萬臻掩面而泣,「難道,是我做錯了嗎?」
惱怒委屈的兒子,焦慮愧疚的母親,夾在中間無所適從的父親,這一家人到底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
下面的視頻由滙豐銀行傾情獻上,在其中我們可以看到冠寧一家最終將如何化解矛盾,其中有爭吵和衝突,也有妥協和諒解,有淚水,也有微笑,在視頻里你我或許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也會有所反思和領悟。
「人生的路爸媽沒法替你走」
比起冠寧,盧青則要幸運得多。
盧青的父母都在研究所工作,或許是因為也經常與年輕學子打交道,盧青的父母明顯比他們的同時代人要更開明,他們從來不替孩子做選擇,而是提供選擇讓孩子自己做決定。
「選擇要你自己來做,
日子要自己去過,
人生的路爸媽沒法替你走。」
自從孩子上學以來,父母總是這樣對盧青講。交什麼朋友、上什麼課、玩什麼樂器、選什麼體育項目,父母都鼓勵盧青自己拿主意,他們只會適當地幫忙分析利弊給出建議,但從不干涉。
即便是關係到孩子未來職業發展的大事,爸媽還是克制住把自己意願強加給孩子的衝動。盧青父母半輩子都在搞科研,儘管他們心中最希望盧青能夠繼承他們的衣缽走學術路線,成為受人尊重的科學家,可是他們也清楚,孩子並不喜歡做實驗寫論文這樣的工作。
為了幫助孩子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職業,從高中起,父母就開始利用周末和寒暑假的時間為盧青安排了接觸各個行業的機會。盧青進過大學的實驗室,也到公司市場部體驗過生活,還曾經跟著一個劇團跑過劇務。一大圈經歷下來,盧青發現自己似乎對哪個職業都不太感興趣,但卻很喜歡在這其中與人打交道的過程:他樂於傾聽人們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喜怒哀樂,他對人們的情緒和行為有著敏銳的洞察力,而且神奇的是,儘管年紀不大,他卻能夠很快獲得人們的好感和信任。
最後,在一家心理諮詢診所實習時,盧青終於找到了自己理想中的職業:他決定將來要成為一名出色的心理醫生,通過專業的交流和引導幫助有需要的人重獲心理健康。對他來說,這才是一份能夠帶來成就感和幸福感的工作。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當父母脫口而出「爸媽都是為了你好」時,絕大多數情況下他們的初衷是善良的。他們不過是希望孩子能夠吸取長輩的人生經驗,少走彎路地早日成為人生贏家。
然而,好的動機不代表一定有好的方法和好的結果。要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感受和體驗,都有自己與眾不同的想法和認知。就好像我們聽過的寓言故事,兔子跟猴子是好朋友,兔子大方地把一車胡蘿蔔跟猴子分享,可是猴子喜歡吃的是香蕉啊,給它再多的胡蘿蔔它也不會開心的。
更何況,人生也不可能是簡單的複製粘貼,這世界上哪裡又會有必然通往成功快樂的所謂「經驗」?
我們不能仗著父母的身份,就以為手中握有孩子人生的遙控器,披著「爸媽都是為了你好」的外衣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這樣的話,除了壓抑孩子的天賦和夢想,不僅不會使孩子少走彎路,反而會讓孩子在追尋有意義有幸福感的人生路上遇到更多的險灘。
紀伯倫的《論孩子》曾有一句話:「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把孩子當作一株植物,不要逼著秋天的花春天開,不要奢望南瓜的秧子上長出豆角。我們能做也只能做的是,為孩子準備好適當的陽光、充足的水分和肥沃的土壤,然後靜待他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我們也是第一次當爸爸媽媽,難免會有做得不完美的地方,但我們始終應該牢記的是,唯有尊重,把孩子當成獨立個體去尊重,尊重孩子的意願和夢想,才是為人父母的終極要義。
最後跟大家分享一段詩歌,節選自海桑寫給自己孩子的詩,與諸君共勉。
你何妨做一個全新的夢
那夢裡,不必有我
然而我愛你,我的孩子
我愛你,僅此而已
你不是我的財富,不是的
如果你一定是財富
那你是時間的財富,是未來的財富
你如此的寶貴,我怎能佔為己有
就像未來不會比現在更重要
你我也只能是對方人生的某個部分
然而我愛你,我的孩子
我愛你,僅此而已


※「我成名了,母親卻不在了」,子欲養而親不待的痛請遲點再來
※零距離與美國三大名校教授圓桌式小組互動
TAG:美國留學媽媽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