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AI賦能人臉識別應用場景 持續探索智能技術普適未來生活

AI賦能人臉識別應用場景 持續探索智能技術普適未來生活

出門忘記帶錢包,「刷臉」就能取現和支付;網購的物品,「刷臉」便可以開箱取貨;上下班擠地鐵,「刷臉」就可以順利過安檢……這樣的場景已經開始在部分城市落地,同時也成為了人工智慧改造生活的鮮活案例。

在產業智能化的大背景下,人臉識別 AI的商業化必然是業界關注的焦點。而AI技術能否普適更多的生活場景,經過行業智能改造後,人臉識別需要在哪些方面進行提升?5月23日,虹軟在成都對外發布了Arc FaceGo人臉識別應用套件、IR活體檢測等多款產品,展示了其AI開放平台的快速產品化能力。

目前,市面上載入人工智慧的人臉識別技術也正處於爆發階段。以百度為例,此前就宣布大幅調整人臉識別商用介面模式。對於人臉應用並發量不高的中小企業,基本免費配置。百度AI技術生態部總經理喻友平曾表示,百度希望把人臉識別等看起來非常高大上、非常高深的技術真正平民化,讓所有的合作夥伴都能用上它,進而做出更多產品和創新。

此外,以商湯、曠世等為代表的公司在下游產業鏈上,也紛紛瞄準人臉識別商用市場。前者在開發出超輕薄設計的新一代SensePass工業級可視人臉識別門禁機,支持2萬離線人臉庫及0.3秒快速識別;後者在也在智能手機3D人臉識、抓逃、樓宇人臉識別門禁等領域與友商展開激烈角逐。

虹軟副總裁祝麗蓉表示,中小企業在落地AI時,更側重應用層及商業邏輯,對研發基礎核心演算法迫切需要外部賦能。而通過原始積累的大量原創的視覺AI底層演算法,開發出來的產品將有助於開發者快速完成硬體選型、編程開發,降低研發與測試階段的成本,支撐AI商業化落地創新。

「隨著人工智慧的逐漸成熟,它的核心焦點已從此前的技術、資本,開始轉向產業化落地之上。」

西南交通大學人工智慧研究院副院長李天瑞認為,AI要發揮真正的商業價值,就需要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就目前來看,視覺就具備人工智慧落地商業場景的基本要素,視覺生態具備等大量數據,為人工智慧的應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實際上,越來越多AI產品逐漸商業化落地,人工智慧應用極其廣闊的特性開始逐漸顯露。有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人工智慧市場規模有1175億美元,2019年規模預計將達1900億美元,並仍保持60%的高速增長。人臉識別是目前商業應用最成熟、最廣泛的人工智慧技術之一,自然成為了各開發者、企業接入AI能力的首選。

業內人士認為,「人臉識別 AI」的市場正在探索中開啟,未來伴隨5 G商用的落地,憑藉人工智慧視覺場景的廣泛運用,計算機視覺將有望發展成為智能時代的標配。但就目前發展現狀,整個市場仍需強大的推力,來突破人臉識別在智能技術和市場應用之間的阻隔,以普適更多的未來生活場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封面新聞 的精彩文章:

春季賽首次打滿7局開啟盲選:WE決勝局搶到兩龍仍遭QGhap
年紀不是問題 黛安娜王妃28歲侄女和60歲大亨公布戀情

TAG:封面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