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媒體視角|上海教育新聞網:中藥味兒的課程思政這麼上(1):讓本草講故事

媒體視角|上海教育新聞網:中藥味兒的課程思政這麼上(1):讓本草講故事

媒體視角|上海教育新聞網:中藥味兒的課程思政這麼上(1):讓本草講故事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媒體視角|上海教育新聞網:中藥味兒的課程思政這麼上(1):讓本草講故事

媒體視角|上海教育新聞網:中藥味兒的課程思政這麼上(1):讓本草講故事

媒體視角|上海教育新聞網:中藥味兒的課程思政這麼上(1):讓本草講故事

<< 滑動查看下一張圖片 >>

編者按:

近年來,上海中醫藥大學立足學校特色,將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根本任務與中醫藥人才培養特點相結合,率先在專業教育體系中開展全過程、多樣式、廣覆蓋的課程思政改革探索,形成了以「百門示範課程」為先導、「百分百專業課程融入思政功能」的新格局,有力推進大學生德育由「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進一步拓展延伸。從今天起,上海教育新聞網將持續推出系列報道,帶領讀者一起來感受帶著中醫藥味兒的課程思政。

「在中藥學中,每一味本草都是靈動的,背後都有故事」。在上海中醫藥大學教師袁穎眼中,讓本草講故事,是讓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過程中聆聽、探尋和思考的秘訣所在,更是讓「課堂思政」吸引學生的一記妙招。而在這無聲浸潤的背後,是她將德育元素如織錦般編織入專業課程之中,使之渾然一體,進而實現對學生價值追求的引導與人文精神的培養。

從工匠精神到工藝創新不斷挖掘中藥學中的育人價值

從神農嘗百草的傳說,到市民亂吃何首烏導致肝損傷的社會新聞,在袁老師的《中藥學》課堂上,有著講也講不完的故事。袁老師說,絕大部分中藥都來自天然的植物、動物、礦物,只有尊重自然、尊重生命,才能收穫最好的藥性。同時,從中藥藥效的不斷完善、對毒性的不斷認識,再到如今中醫藥與現代科技的碰撞,以及醫家對待患者的責任心,這其中無不隱含著思維、技術、人性、社會等多方面的育人價值。

「同一味本草,炮製不同,藥性就不同,功效更是各異。」在《中藥學》的第一堂課上,袁老師會向同學們反覆強調這句話,而中藥的這一特點也成為了她訓練學生批判性思維、培養其創新發展精神的絕佳契機。例如,附子是中醫臨床的一味要葯、峻葯和猛葯,受到古今眾多名醫的推崇,但附子卻又有大毒,一旦用不好就會發生事故。那麼,有毒的葯就不能用了嗎?

帶著這一問題,袁老師引導學生查閱資料,進行小組討論,並得出結論:炮製製劑技術的充分掌握,是讓中藥減緩毒性、提高藥效的關鍵所在。「炮製雖繁,但必不敢省人工」,她進一步延伸道:蒸制何首烏需要九蒸九曬,鹽附子、黑順片、白附片的炮製工藝更須經過多道工序方可減毒,這其中,無不體現了中醫藥人的精益求精、誠實守信,是工匠精神的最佳體現。最後,袁老師進一步發問:在普遍使用現代中藥炮製設備的當下,中藥人又將肩負起怎樣的新使命?同學們陷入了深思,進而找到了答案——運用專業知識去改進設備和工藝,創新炮製方法,讓藥效得到更大的發揮。

緊密結合專業知識用豐富的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熱情

在課堂上,袁老師時刻牢記著張黎聲前輩的一句話。曾將一門艱深、枯燥的專業課——「人體解剖學」演繹成深刻的「人生大課」的張教授告誡青年教師說:課程思政切記一定要結合專業知識,否則就一點意義都沒有了!漸漸地,她體會到,與其自己明明白白地講出思政主題,不如做足功課,從各章節中精心選擇適合于思政融入的知識點,讓本草來講故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感知。教師要做的,就是盡量創造條件,以情境教學、實踐教學、PBL教學等豐富的形式,去不斷激發學生的熱情。

於是,她把中藥飲片實物帶進教室,讓學生去看、去摸、去嘗,真實感知中藥的氣味質地,體會中藥的藥性;她把學生帶進百草園,去園中觀察藥用植物的生長習性,體會自然對藥物的影響。她還改變了以往由教師提問的方式,在課程中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從中醫藥典籍學習中體會探知中藥的歷史沿革與變化,從媒體資源獲知有關中醫藥的社會關注熱點,從重陽節的菊花和茱萸、端午節的艾葉和菖蒲感受到中醫藥中的生活氣息。

潤物無聲、聚沙成塔學生主動思考中醫藥人的社會擔當

上學期,她給學生布置了一道作業——《從家庭小藥箱中總結民眾用藥習慣與存在的問題》。學生們頭一次認真審視起家中的小藥箱:裡面有哪些中成藥?是在醫院配的嗎?根據說明書服用嗎?……一番調查下來,學生們發現了不少問題,例如,很多人有自行服用中成藥的習慣;還有不少人不顧體質隨意進補人蔘、阿膠等補品。在袁老師的引導下,同學們開始思考更多深層次的問題:藥店里的店員是否有指導購買者正確用藥?有關部門是否對市民進行了健康宣教?我們對家人的關愛和叮囑是否足夠?袁老師問得越深入,學生們對中藥學的興趣越濃烈,也更加期待之後的課程。

袁老師每學期都請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選擇一個課題進行研究,並輪流上講台展現研究成果。令她最為欣慰的是,這些步入中醫藥領域僅僅一二年的學生在報告中完整地呈現出了自己的思考,體現出中醫藥學子應有的社會擔當。例如,有的學生提到了濫挖冬蟲夏草嚴重破壞了高原生態環境,呼籲要維護好中藥有限的產量與生態環境之間的平衡;有的提到了熊膽入葯的殘酷,呼籲加強研究葯源有局限性的藥物,尋找可替代的藥材。更多的同學則在課後提交的作業中提到:「中醫人的代代流傳,每個時代都有傳承與變遷,但不變的是一種文化自信與熱愛」、「中醫藥事業任重道遠,我們一定要好好繼承和發揚中醫藥」。

這個學期,袁老師又帶領一群同學熱火朝天的開始了新課題——《自媒體中醫藥相關報道的調查與分析評價》,這個課題的產生也正是源自師生們在課堂討論中,對當下盛行的自媒體中中醫藥信息魚龍混雜、難辨真偽現狀的擔憂。師生們希望能夠針對自媒體報道中的不實言論進行勘誤,對常見的中藥誤用問題提出解決方案,促進民眾樹立批判、思考的態度,客觀理性地對待與中醫藥相關的自媒體信息。

就這樣,袁老師在專業課上點滴傳遞的情感,潤物無聲、聚沙成塔,最終影響到學生的思想和行為。袁老師說,課程思政的對象雖然是學生,但教學行動無時無刻不展現著師生的倫理修養,無時無刻不是師生共同增進美德、體現德行的情境,在這個過程中,師生關係也更為融洽。是的,師生同行,共同進步,在帶著中醫藥味兒的課程思政道路上,袁老師與她的學生還將同向同行,一直這麼走下去!

來源:上海教育新聞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海中醫藥大學 的精彩文章:

糖尿病患者可以喝粥嗎?

TAG:上海中醫藥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