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他挽救了戰友生命,體內至今還留存著8塊彈片……

他挽救了戰友生命,體內至今還留存著8塊彈片……

來源:學習軍團·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作者:申衛紅、李建文

主人公名片:劉國棟,空軍某部副部隊長。男,1976年7月出生,1994年12月入伍,中共黨員,7級殘疾。曾被表彰為空軍學習成才標兵、空軍優秀共產黨員,榮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1次,2019年5月被授予「全國自強模範」榮譽稱號。

他挽救了戰友生命,自己的左眼卻變成了一片模糊的世界,體內至今還留存著8塊彈片,他的生活經歷著怎樣的磨難?再次走上更加危險的排彈試驗訓練指揮崗位,他能不能走出那次爆炸的陰影?明明可以功成名退,他究竟還在尋找什麼樣的人生答案?他就是「全國自強模範」空軍某後勤訓練基地副主任劉國棟。

初夏,記者帶著崇敬的心情拜訪了剛剛從第六次全國自強模範暨助殘先進表彰大會歸來的劉國棟,聆聽他不為人知的艱辛歷程,探尋他自強不息的人生軌跡。

生死邊緣,捨己救人,義無反顧做出人生抉擇——

「一切都是本能反應」

「我說投,結果小戰士一投,環已經拉了,手榴彈沒扔出去,我一看手榴彈扔到身後冒著煙。」回憶2015年救人時的情形,劉國棟的語氣依舊堅定:「當時我也是一震驚,但頭腦很清醒,首先要保護戰士,這是我的職責。」

說時遲那時快,他順勢用手一推,把那名戰士就推出去了。然而就在劉國棟身體回撤扭頭往回看的過程中,他發現旁邊還有一名戰士,他連忙呼喊,「趴下!趴下……」第三聲嘴剛張開,手榴彈就炸了。

由於處置得當,劉國棟保護的那名戰士沒有受到直接傷害,而他自己卻身受重傷,左眼由於爆炸傷和眼球穿透傷,導致視網膜脫落,晶狀體摘除,瞳孔虹膜損傷呈現最大化,視力受到不可逆性損傷。經過多次手術,最終體內還留下8塊彈片無法取出。

「當時最壞的打算就是可能成為『獨眼龍』,但我手腳能動就不會成為處處需要別人照顧的殘疾人,我慶幸還能上戰場,還能做很多有意義的事。」靠著這樣的信念,那蓬勃的生命力量像種子一樣發芽、生長,支撐著劉國棟走過生命中最艱難的時刻。

有人曾經問他,「爆炸的一瞬間有沒有害怕過?」他說,當時真沒害怕,因為來不及多想。生死兩秒鐘,一切都是本能反應,即使放到現在,在危險來臨時,在生死邊緣的人生抉擇上,他還會選擇推一把、喊一聲,義無反顧地救人。

意志堅定,克服障礙,與心理和生理頑強鬥爭——

「我就不信那個邪」

三個多月後,劉國棟的身體慢慢得到恢復。然而,沒有被身體傷痛打趴下的劉國棟,卻被心理的陰影折磨得痛苦不堪。他說:「我一直沉浸在裡面,包括晚上做夢也是如何結束這一段,如何組織新兵旅的訓練,腦子裡一直反覆出現當時的爆炸場景。」

當時心理醫生告誡劉國棟盡量不要接觸有關手榴彈爆炸的畫面,說可能會出現應激反應。「我就不信那個邪!」天生不服輸的劉國棟當時就大腿一拍,跟自己較上了勁。那段時間,他經常去看一些有爆炸鏡頭的電影,一遍一遍反覆看,藉此調適自己的心理。

從剛開始看到電影中的爆炸場景會閉上眼睛,身體不由自主地發生躲讓動作,到後來毫不避諱手榴彈橫飛的3D戰爭電影,經常是劉國棟越看越投入,而旁邊的妻子卻哭得稀里嘩啦。

一邊慢慢調適心理,另一邊承受著生理缺陷的煎熬。「習慣了兩隻眼睛,突然只能靠一隻眼睛,上、下樓梯看到的是一個斜面,看不到高低,所有的東西都是平面的。」為此,剛開始劉國棟只要出門,就需要妻子女兒牽著手,否則就會摔跤。

由於受傷的左眼只能感受到高亮的模糊場景,與正常的右眼疊加看到的只是模糊虛影,甚至拿水杯喝水也會偏離視角,一不小心就會將水杯打翻。那段時間,懂事的女兒經常陪劉國棟做遊戲:「我每天跟爸爸豎手指頭鍛煉眼睛適應能力,有時我豎四根手指頭他又看成二,豎兩根手指頭他看成了三。」

俗話說,辦法總比困難多。也不知道劉國棟從哪裡聽說打羽毛球對提升反應力有幫助,他就領著妻子女兒經常往羽毛球館裡跑。從第一次因為無法判斷羽毛球飛行軌跡而頻繁摔跤,到最後劉國棟能憑感覺直接扣殺。在家人的悉心照料和治療下,劉國棟漸漸適應了左眼失明後的生活。

挑戰自我,篤定前行,在強軍征途上高飛遠航——

「前行,前行,向著危險逆行……」

「最好的人生不是一馬平川,而是帶傷依然能奮力前行!」這句話不僅寫在劉國棟的筆記本上,同樣鐫刻在他的心裡。2016年6月,軍隊改革大潮己全面鋪開,閑不住的劉國棟急著恢復工作。組織上考慮到劉國棟一直從事教學訓練工作,希望他去某排彈試驗訓練場任職。

「其實內心是有激烈鬥爭的。」劉國棟告訴記者:「關鍵我是被炸傷的,去了新單位意味著以後要經常與彈藥打交道,在情感上還是很難接受。」

「所有困難自行解決,堅決服從組織安排。」經過再三思考,劉國棟接受任命,選擇了再次披掛出征。面對比手榴彈大數十倍的炸彈,他對自己說:「死都不怕,我還怕啥。」

然而第一次參與爆破觀摩活動,就讓他再次感到了心理壓力:「畢竟看電影和真實爆炸是兩種感覺,知道這個東西危險,內心就怕會不會飛濺到我眼球上,又對我造成傷害,我潛意識地會往人後面躲。」

作為單位第一責任人,劉國棟深知必須克服自己的恐懼,才能把這支隊伍帶好。「再搞試爆的時候我就先遠一點,聽聽爆破聲音慢慢習慣了,以後就逐步再近一點。兩個月以後我就已經站在現場了,包括大彈量的試驗,都是自己帶隊在一線指揮。」說這句話時,劉國棟滿臉自豪。

「我受過爆炸傷,深知其中的痛苦,絕不能讓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悲劇重演。」這是當年劉國棟上任後在軍人大會上拍著胸脯說的話,為此他大力推動現代排彈新裝備的革新與研究,提出打造一支智能化、無人化排彈應急力量的建設思路。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為了啃下這塊「硬骨頭」,劉國棟牽頭成立了課題研究小組,跑遍北京、南京、西安等城市的科研院所、大學和企業。由於平時走得多、問得多、管得多,被官兵親切地稱為「三多主任」。

該基地機場排彈隊工程師姚志華作為科研的直接參与者,向記者介紹說,瞄準裝備技術代替人工排彈的模式改革,劉國棟致力推進的未爆彈探測無人機、遙控排彈機器人等一系列新裝備研發課題相繼立項,目前已經定型量產的某型非接觸聚能引爆裝置在實戰保障中得到檢驗,實現了未爆彈藥排除技術方法上質的躍升。

從一線城市到三線城市,如今又轉戰到了山溝,面對訓練任務重、基礎設施差、棘手問題多的實際,劉國棟完全可以選擇「向後轉」。因為按照轉業政策,憑藉獲得過2個二等功、1個三等功的榮譽,他完全可以在地方安排一份很不錯的工作。但劉國棟至始至終堅定初心、不為所動,克服身體種種不適,處處身先士卒,帶頭練兵備戰,始終走在研戰教戰訓戰的前列。

「衝鋒,衝鋒,向著敵人衝鋒;前行,前行,向著危險逆行……」這是劉國棟受傷後經常朗誦的一首詩《最美的逆行》。經歷了一路的磨難,走過最艱難、最灰暗的歲月,劉國棟用模糊的左眼視角清晰地行進在強軍征程上,用軍人血性與責任擔當書寫著光彩的人生華章。

(學習軍團·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的精彩文章:

驚險96小時!登陸艦跨晝夜演練 險情突至如何應對?
英雄的選擇!95歲老黨員張富清的初心本色

TAG: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