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人民日報:滄海橫流,看上海科創「從0到1」英雄本色

人民日報:滄海橫流,看上海科創「從0到1」英雄本色

文:李泓冰 姜泓冰?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擔綱國家隊使命,深研「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卡脖子」

2014年5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時的這段話,而今重溫別有會心——當今世界,「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誰走好了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佔領先機、贏得優勢」,「要牢牢把握科技進步大方向,瞄準世界科技前沿領域和頂尖水平,力爭在基礎科技領域有大的創新,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取得大的突破……」

唯有掌握「關鍵核心技術」,才能不被「卡脖子」——受命總書記「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的上海,這5年奮力走出「先手棋」。

不賺快錢、注重基礎性原創的上海科創,在坊間常有人捏一把汗,上海且聽且思且進步。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五年來,上海擔綱科創「國家隊」使命,要做就做最吃勁的「從0到1」原創,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奮力搭框架、打基礎,取得一系列實質性突破,重大成果不斷湧現。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47.5件,比5年前翻了一倍,科技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穩步提升。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模型。攝影:季俊輝

今天,回看上海醒目的科創「成績單」,為之神旺。

「十九大報告列舉的6項重大科技成果,蛟龍、天宮、北斗、天眼、墨子號和大飛機,上海都做出重要貢獻。」

「由院士專家票選的『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不久前公布,得票最多、排在第一、第二的兩項重大原創成果都出自上海科研團隊!」

「GV-971將獲新葯上市批文,今年上半年有望投產。希望讓全球6000萬阿爾茨海默症患者少等待一些時間!」

「2014-2018年,50項全國重大科學進展,上海參與11項。」

5月,上海全城集中舉辦多場科技活動,不斷飆出自信的聲音……

不久前,國際諮詢公司安永的一份報告認為,雖在能級上仍需努力,但上海已躋身全球科創中心行列。

GV-971發明人、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耿美玉當選「2018年度科技創新人物」 視頻截圖「從0到1」才是強國根本,「原始創新」上海自覺擔當

甘露寡糖二酸(GV-971)模型。攝影:季俊輝

GV-971是全球首個寡糖類多靶抗阿茨海默病創新藥物甘露寡糖二酸英文簡稱。去年10月,該葯發明人、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耿美玉首次報告GV-971臨床3期數據,「可以顯著改善老年痴呆患者的認知功能障礙」的結論,立刻引起轟動。針對阿茨海默頑症,全球上千個在研藥物,研發經費投入高達數千億美元,卻16年沒有一款新葯能通過臨床3期試驗。GV-971即將獲批上市,連習近平總書記也關注——醫藥古國的新葯研究,終於從跟蹤仿製、模仿創新跨向了渴望已久的原始創新。

2018年,同誕生於上海、同引發轟動的世界首例體細胞克隆猴、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以第一、第二高票雙雙入選「中國十大科學進展」。

每年中國十大科學進展榜單,上海從未缺席——近五年共計50項重大成果,上海牽頭或參與的多達11項。經濟主戰場,我國自主研製的大飛機C919飛上藍天;集成電路先進封裝刻蝕機、光刻機等戰略產品銷向海外,細胞治療、高端醫療裝備等領域達國際領先……一個個彈眼落睛的重大創新成果,印證著上海的科技進步、創新策源能力。

「瞄準關鍵核心技術主攻方向,努力承擔更大責任、發揮更大作用。強化戰略導向和目標引導,按照國家需求,在關係根本和全局的科學問題上大力攻關」,上海市委書記李強心心念念的是在關鍵領域、突破「卡脖子」,在協同創新上探索一條新路,打造自主創新戰略高地。走在全國前頭,走在世界前列——上海不遑他讓。

「『從0到1』的原始創新,才是上海應該做的。」上海市副市長吳清看重的也是引領性、原創性的成果突破。

李強最近在復旦大學應用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說,「沒有基礎學科『深蹲助跑』,就無法實現原始創新和技術突破的『起飛跳躍』,要沉下心來,潛心研究,久久為功,力爭拿出更多標誌性原創成果。」

首批節律紊亂模型猴在今年初亮相。 圖片來源:中科院上海神經科學研究所「科研重器」迅速集群,功能性平台聚力

「GV-971」不是孤例。

2018年,上海獲藥品生產批件10件,其中新葯證書3個;臨床研究批件57件,其中34個為1類新葯。人們讚歎「創新葯到了爆發期」。上海藥物研究所所長蔣華良院士說:「缺少創新理論、創新技術做不出創新葯。只有建設高水平、戰略性研發平台才能實現破局創新。」

強基礎、建平台,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五年來上海投入巨大。平均每年支撐我國科學家產生近10篇《科學》《自然》《細胞》國際三大頂級學術期刊成果的上海光源,在土地之外,上海地方性投資仍佔比45%。在建的硬X射線裝置投資額超過100億元,是建國以來單體投資額最大的科技基礎設施。上海光源、硬X射線、軟X射線、超強超短激光、上海光源、活細胞成像、神光……一個全球規模最大、種類最全、功能最強、共享開放的光子大科學設施集群在張江核心區成形;在生命科學、海洋、能源等領域,還有蛋白質設施、轉化醫學設施、海底觀測網、高效低碳燃氣輪機等科技基礎設施。目前,上海建成和在建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達14個。

李政道研究所在張江科學城開建,設有暗物質與中微子、實驗室天體物理、拓撲超導量子計算三大實驗平台。在建的30噸級液氙粒子探測基礎設施,可實現對暗物質和中微子研究的世界上最靈敏探測。它和復旦張江國際創新中心、上海交大張江科學園、國際人類表型組創新中心、朱光亞研究院等組成高水平創新基地,為未來重大創新突破奠定良好基礎。

國際首次人工創建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細胞模型。 攝影:楊浦東

搭建功能型平台是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的重要部署。圍繞集成電路、人工智慧、生物醫藥、先進位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重點產業方向,上海已建或培育功能型平台近20家。僅人工智慧領域,就有類腦晶元平台、科技數據資源中心、人工智慧平台等。

上海微技術工業研究院是最早試點平台之一。近三年,國內外用戶達210餘家,2018年服務產業銷售收入1.5億元。更重要的是,所在的嘉定區由此吸引和培育18家光電、感測、汽車電子企業集聚,形成經濟規模超10億元、且有望高速增長的「超越摩爾」新興產業集群。

2018年,建設科創中心之初確定的幾大主攻方向,集成電路產業銷售規模達1450億元,佔全國1/5;生物醫藥產值達3434億元,研發創新能力領跑全國,細胞治療、高端醫療裝備等世界領先;人工智慧領域,國內外知名企業幾乎都在滬「搭台」。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在2018世界人工智慧大會表示,從智能晶元到智能硬體、軟體以及服務的全產業鏈布局,上海正成為人工智慧創新策源地。

5月24日,浦江創新論壇上一場科技創新青年峰會。圖片來源:上海科委越來越多「世界級頭腦」匯聚滬上,創新成為城市文化基因

平台與環境的魅力,讓各類創新創業人才紛至沓來。

新葯研發企業華領醫藥因糖尿病全球首創新葯葡萄糖激酶活性劑進入上市階段而名聲大噪。2010年創辦的華領,沒有一間實驗室,所有項目都同合作方聯合運作。在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陳力看來,張江高科技園區有非常優秀的藥物開發生態系統。創業企業從一個藥品化合物誕生,到註冊申請成立公司,從臨床研究、葯代動力學研究到工藝路線設計、新葯篩選、安全性評價、藥理藥效研究,都一站式解決。

一批普通市民參觀科技成果展示。圖片來源:上海科普教育基金會

在科創中心建設重要承載區——楊浦區長陽創谷,問從矽谷回國的陝西姑娘楊博為何選擇上海創業,答案是:「平台和人才。」由老廠房改造而成的雙創基地,有專門的類腦晶元與片上智能系統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台,讓AI種子團隊迅速對接全方位的行業資源。

五年來,上海改革舉措不斷激活科創動力。2016年4月,國務院批複同意上海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方案,授權上海先行先試10項改革舉措,如海外人才永久居住便利服務制度、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天使投資稅制、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等,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經驗。同時,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國企創新、科技金融、知識產權、外資研發中心等9個領域,上海先後發布超過70個地方配套政策,涉及170多項措施。一直被吐槽「強勢」的政府,對科研和產業創新的不合理干預大大減少。

繼「科創22條」「人才20條」「人才30條」之後,上海剛剛發布「科改25條」,進一步通過政府放權和制度鬆綁,充分激發各類主體的活力與原創能力,不少舉措領先全國:在高校、科研院所和醫療機構試點不定行政級別、不定編製、不受崗位設置和工資總額限制,實行綜合預算管理,給予長期穩定持續支持;競爭性科研項目勞務費用、間接費用的績效支出,包括橫向合同的技術開發獎酬金,均不納入事業單位績效工資總額;允許單位和科研人員共有成果所有權,鼓勵單位授予科研人員可轉讓的成果獨佔許可權;設立技術轉移專業崗位,為技術轉移人才提供晉陞通道,在科技成果轉化凈收入中提取不低於10%用於技術轉移人員獎勵。

在上海理工大學科技處處長張大偉看來,新舉措是十足的問題導向,讓有作為、有貢獻的一線科研人員「名利雙收」。

持續深化的科技管理體制機制改革,盤活了一座城市的創新資源和創新文化。

「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是創新發展兩翼」是上海人的共識。圖片來源:上海科普教育基金會

上海各類眾創空間孵化器超過600家,覆蓋38萬多科技類創業者。被稱為雙創「國賽」的「創業在上海」國際大賽,上海企業數量連續5年居全國首位。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的王翌博士說,上海有完整的創業生態。他創立的「英語流利說」2013年落地復旦科技園,APP用戶已超1億。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維爾切克教授來了,作為首任所長,他的目標是要將李政道研究所打造成玻爾研究所這樣的世界知名重大原始創新策源地。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巴里 夏普萊斯在2016年來到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發展他開拓的學術新方向「點擊化學」,第二年,他在滬獲得中國永久居留證。

擁有「世界級頭腦」的數量,是一個城市原始創新能力的重要標誌。目前,在滬工作的外國人達21.5萬人,上海發放《外國高端人才確認函》近500張,均位居全國第一;2018年留學人員直接落戶1.2萬餘人;上海連續七年獲評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在國內人才方面,上海集聚兩院院士171人,佔全國總數超過10%;近五年已有65人入選「高被引科學家」,佔全國11.2%。為實現創新人才「引得進、留得住」,上海還採取公立醫院、外資醫療機構與保險公司簽約提供國際醫療保險結算服務,為青年人才設立公租房,幫助海外高層次人才解決子女教育問題等一系列人才配套措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界面新聞 的精彩文章:

贊助世界軍運會,卡爾美想走出綠茵場
刁亦男:一部好的電影首先是作者電影

TAG:界面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