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家居 > 意境美學新形態景觀:當中國園林藝術遇上「枯山水」

意境美學新形態景觀:當中國園林藝術遇上「枯山水」

中國古典園林獨樹一幟,被舉世公認為世界園林之母,世界藝術之奇觀,人類文明的重要遺產。

中國的造園藝術,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為最終和最高目的,從而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審美旨趣。它深浸著中華文化的內蘊,是中國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藝術珍品,是一個民族內在精神品格的生動寫照,是我們今天需要繼承與發展的瑰麗事業。

園林在中國產生甚早,早在商周時期我們的先人就已經開始造園活動了。園林最初的形式為囿,只供帝王和貴族們狩獵和享樂之用。隨著歷史的發展,園林也不斷改善和進步。春秋戰國時期的園林中已經有了成組的風景,既有土山,又有池沼或台。園林的組成要素到這個時期已經基本具備,已經和最初的園囿有所區別。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園林發展的轉折點。佛教的傳入及老莊哲學的流行,使園林轉向了崇尚自然。中國的古典園林源於自然,高於自然,以表現大自然的天然山水景色為主旨,布局自由;所造假山池沼,渾然一體,宛如天成,充分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民族文化特色,表現一種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的宇宙觀。

園林在唐宋時期達到了成熟階段,官僚及文人墨客自建園林或參與造園工作,將詩與畫融入到了園林的布局和造景中,使園林建築不再僅僅是工匠的傑作,更是文人的傑作,讓園林的人文風景突現了出來。

以上所說的中國古典園林藝術也被稱為「榮山水」, 主要是模仿自然,即用人工來塑造自然。所以,園內除建築本身外,還要挖池造山,綠化種植,用來仿照自然山水風光。也有利用山水畫、詩詞的情調,去塑造詩情畫意的景觀。

中國自古地大物博,自然是好。但有一個國家,後來學習吸收了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的精髓,回國後形成了自己獨有的一派景象,與「榮山水」截然不同的「枯山水」衍生了,這個國家便是日本。

大約在7世紀,隋朝開國皇帝楊堅就曾經贈予日本天皇一副盆景,在盆內置放幾塊散石。這副盆景對日本的園林藝術未必有著真正的歷史意義,但卻成就了日本的寫意庭院。受地理限制,日本學者用自然石頭象徵山巒,用砂象徵雲海,在其上耕繪出波紋,像一副留白的山水畫。在其獨有的環境中,因無水而喻水、無山無水而得名。它就是著名的日式造園精髓——「枯山水」。

最嚴格意義上的「枯山水」就是京都府龍安寺方丈楠庭(傳1450年)大仙院方丈北庭和東庭(約1509年),此外還有退藏庭、靈運院書院等的庭院。

雖都是些閑庭小院,卻要在「方寸之地幻出千岩萬壑",方法就是寫意、就是象徵。象徵就是調動觀賞者的想像力,也就是觀賞者的哲學、文學、藝術修養,因此「枯山水」常和禪學聯繫在一起,運用隱喻和頓悟,對空與有、虛與實作出心靈的觀照。

京都府龍安寺方丈楠庭創建於1450年,以其枯山水方丈庭院而聞名,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寺內方形地面鋪著一層細白砂石,表面梳著極整齊的波紋,除了場地內的石頭,此外別無一物。

有趣的15塊石頭位置非常巧妙,無論從的哪個視角觀察,都會有一顆石頭被前石遮擋住。英國《自然》雜誌曾報道,園內5組石塊之間的軸對稱線組合起來剛好形成一棵分出枝椏的樹形圖案,而人在觀察庭院時,會無意識地通過對稱線「看」到這棵隱藏的樹。這棵「樹」,也是成就龍安寺庭園神秘美感的原因之一。

它把場地內白沙比喻為大海,石塊是山,每日僧人坐禪,面對這樣的「世界」,也會進入一種無我的境界,會去思考生命本源,宇宙萬物。正因如此,每年也吸引了大量的遊客前來體驗,放下忙碌的身影,暫時放空自我,思考人生,也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

枯山水」景觀能夠聞名於世,與其獨樹一幟的造景精髓息息相關。其不單只是一種表現藝術,也是一種代表藝術與聯想的美學。經過巧妙的構思,通過塊石、砂的造景,抽象化為雲海、山和島,升華出另一種高層次境界,促使人以小見大,由有限進入無限,自然也就達到了一種「空寂」的禪學意境。

那麼,這種「枯山水」意境在中國園林庭院中要如何掌握應用呢?在現今文化和場景的不斷結合演變下,中國園林庭院中的設計手段也因意識形態的不同出現改變,進而演化成為既有現代美,又不失禪意的「新枯山水」景觀。

目前國內的大部分有布置「枯山水」的園林庭院中,其所展現出來的形態都會與傳統「枯山水」截然不同,不在有過多的講究和執念,使其相結合形成了一種獨有的形態景觀。區別於傳統「枯山水」庭院,既符合現代國人審美,又不失禪意。

如一個屋頂花園設計中:整個場景圖形化,成為有規律可尋的設計。圖形化的方法其實很簡單,就是半徑畫弧,大圓切小圓,得出白砂場地,範圍外均為綠地。然後在場地中放置小品和汀步,布置綠化和燈光,以此逐漸完善設計。

值得要注意的是,石頭的擺法要與傳統「枯山水」的一樣,可以獨自一顆,或者3顆一組,一大兩小。但要保證園內有一顆最高的石頭,在佛學中意為世界最高的山「須彌山」。而以3顆一組的石頭,表示三尊石,主石代表長生不老仙人所居住的篷萊山,兩側配以小立石,有鎮宅一方、驅災避邪保佑平安的寓意。我們藉助這樣的文化去布景,設計出來的東西也就會有思想。

結合白砂場地的應用,相結合去耕繪出美妙的漩渦和漣漪出來,其所表達的意境,也正是枯山水的精髓所在。

再如:石籠燈的場景應用。在古代寺廟中,石籠燈一般放置在門口牆角。在禪宗文化中是一種聖物,它的火苗可以去除黑暗,帶來光明。

石籠燈的起初是沒有上面的罩頂,後來人們擔心火光被風雨熄滅,於是想到了在上面罩頂。經過歷史的不斷變遷,時至今日,它更像是一種精神寄託,放置何處都無關緊要,只要園林庭院內有它,寓意還在,那麼庭院的禪意感也會倍增。

正所謂「修松為林,樹石為山,平砂成海,犁砂成波」,其不單只是一種表現藝術,也是一種代表藝術與聯想的美學。經過巧妙的構思,通過塊石、砂的造景,抽象化為雲海、山和島,升華出另一種高層次境界,促使人以小見大,由有限進入無限,自然也就達到了一種「空寂」的禪學意境。

再如:驚鹿的場景應用。驚鹿也是「枯山水」中重要的小品元素。

早期是一種竹製品,通過槓桿原理,利用儲存一定量的流水使得兩端的平衡轉移,然後竹筒的一端敲擊在石頭上發出聲音,用來驚趕飛入庭院的鳥雀。後來逐漸變成了一種觀賞小品,國人稱之為「禪意水缽」,其原理是運用水泵抽水通過竹筒迴流入石盆之中,是一種親水小品,許多人也甚是喜歡。

再如:松的場景應用。「修松為林」也是表達一種以小見大的意境。

在園林庭院設計中,種植造型羅漢松或者黑松是為大家所喜愛的。羅漢松是一種吉祥樹,在中國有陞官、鎮宅、守財的美譽,因此也廣受國人喜歡,特別是在福建廣東地區。

最後在整體打造的園林庭院中,布置一條汀步路,既能滿足功能又美觀,在造景的時候,也是必備元素。汀步路在日本稱之為「飛石」,石板形態可以是5~6邊形,也可以是圓形,步入這個場景的人們唯有驚嘆來形容其所傳達的思想意境。

中國造園發展至今,是完全自覺創造所出現的審美境界最高的一類園林,其造園手法已被西方國家所推崇和摹仿,在西方國家掀起了一股「中國園林熱」。

在造園的過程中,其實原理萬變不離其宗,只要明白了設計美學,剩下的就交給時間。慢慢沉澱的歷程中,你的領悟和手法也會越來越高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私家花園 的精彩文章:

五月花灌木修剪大法,速度收藏!
木香之美,別錯過!

TAG:私家花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