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中國式養老」的海歸解答

「中國式養老」的海歸解答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老、敬老、愛老自古以來便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截至去年年底,中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已達2.49億,佔總人口的17.9%。如何滿足老人需求?怎樣提供更優質的養老服務?一些海歸嘗試著給出自己的答案:建養老小鎮、辦養老院、發力技術創新……

1

把愛灑進老年人的心間

武漢市武昌區徐東社區大家庭養老院的院長陳卿,算得上遠近聞名。

2008年,徐東團結村啟動城中村改造,陳卿家5000多平方米的房子被拆,開發商補償了35套還建房和160萬元人民幣的現金。此時,在澳大利亞卧龍崗大學電子商務專業畢業後進入職場的陳卿決定回國,用自家分得的房子籌辦養老院。

建養老院的想法並非一時興起,而是為彌補陳卿父親當年因忙於生計無暇照顧老人的遺憾。父子二人一合計,賣掉9套房子換得現金,又把剩下的20多套房子統一裝修,在鬧市之中打造出了一個能夠讓老人舒適享受生活的溫馨樂園。

2013年7月,陳卿的養老院正式開張營業。近4000平方米的區域內設置了198個床位,老人居住的每個房間內都配備了獨立衛生間和浴室,院內還有空中花園和可供老人休閑的娛樂活動區。

「夕陽產業、朝陽事業、微利行業」,陳卿曾用這十幾個字來描述自己投身的養老行業。市場培育期長,潛在風險也不小,路雖艱難,但他覺得心中很滿足。

開業之初,陳卿也陷入過因入住老人太少,養老院虧損嚴重的窘境。但慢慢地,依靠服務和口碑,老人越來越多,現在的入住率一直維持在80%左右。

對老人而言,子女的陪伴才是最溫暖的愛。陳卿最初想了個辦法,養老院的費用只能月付,不支持手機轉賬,只能現金支付,為的就是讓子女多來這裡陪一陪自己的父母。「現在移動支付被普遍使用,其實我們這裡也不例外,很多老人的家屬都習慣移動支付,但他們理解我們的良苦用心,積極配合我們的要求,來養老院支付現金,即使是手機轉賬,絕大多數人也是來養老院轉。」陳卿欣慰地說。

2

探索醫養結合 「三位一體」模式

深入探索醫養結合機制,2009年從英國諾森比亞大學獲得商業信息技術專業碩士學位的周斌致力於開發的萊陽·威德健康小鎮已經成為山東省32個省級服務業特色小鎮培育單位之一。

今年3月,全新的煙台萊陽市人民醫院正式搬入新院區,醫院由原來的萊陽第二人民醫院遷建而來,是當地政府與企業的PPP合作項目,周斌正是項目社會資本方的負責人。新的人民醫院之所以令人眼前一亮,是由於在項目規劃之時,就將醫院和養老院納入同步規劃建設,從而打通了養老與醫療之間的通道,實現醫、養、康「三位一體」的醫養結合模式。

周斌向記者介紹說,在「家中有醫,醫中有養」的發展思路之下,老年公寓與人民醫院通過連廊相接,並在老年公寓房間內統一配套安裝了「一鍵自救」系統和供氧系統,在此居住的老人若遇到緊急情況,可以在最短時間內得到治療。對於長期患有慢性病的老人來說,可以根據病情需要,在「醫療」與「養老」間轉換,實行動態管理,「『無病做保健,小病不離床,大病不離院』,通過醫養結合為老人營造富有品質的生活居所。」

由於護理人員人力成本增加、老年人對服務價格的承受力有限等原因,一些養老機構的確處於經營困境。就在不久前,位於北京市西城區德勝街道的雙旗杆社區養老驛站悄然關門,這個由幾位海歸聯手打造的養老驛站一度成為社區老人休閑娛樂的熱門場所,而現在,因經營不善謝幕收場的結局不禁令人唏噓。

如何能夠實現養老機構的持續健康運營?周斌認為,要把握市場規律,養老機構從一開始「有人來」到後來「留住人」,其間需要很多努力,不僅要求養老機構提供周到服務,也需要政府、企業、社會的多方努力,共同幫助養老機構「行得穩」「走得好」。

3

技術賦能

養老產業迎新機遇

在上海,一種社區嵌入式的綜合性養老服務機構,正在以「長者照護之家」的形式輻射到更多用戶,也為居家養老提供了更多技術層面的選擇。

2007年,在美國矽谷工作的丁勇回到國內,與從德國、澳大利亞留學回國的幾個海歸共同創辦了愛照護長者照護之家。大家有著共同的初心和照顧老人的經歷,也更清楚地意識到提供優質的養老服務有多重要。他們決定,通過開發新技術和產品,提高養老服務質量,讓老人在家中頤養天年,在自己最熟悉的環境中快樂生活。

丁勇回國時,父親被診斷出患有帕金森病。為了平衡照護父親與工作,他開發出一款軟體,讓自己不在家時也能實時了解父親的動態情況。

在愛照護提供的服務中,「床」變得智能而高效,也被賦予了更大責任,床上安裝的感測器可以防止老人因久卧而增加生褥瘡的風險;老人去洗手間的時間比平時長,就可能觸發警報並發送至相關聯繫人……通過一系列自主創新和開發的人工智慧與物聯網技術的應用,丁勇嘗試用科技的思維來解決當前護理人手不足的問題。他相信,信息技術未來將在養老服務業發展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老年人更喜歡在家中或者在社區生活,在自己熟悉的環境里養老。通過技術,可以幫助老人在自己的環境里與專業人員對接。服務一個老人需要多少『兵種』呢?護理員、護士、全科醫生、康復治療師等十餘種,技術相當於把不同『兵種』之間的工作語言翻譯成大家共同認可的『握手協議』,在未來它可以更好地提高協同效率。」丁勇對本報記者說。

如今,丁勇的團隊已發展成覆蓋上海大部分地區的養老服務提供商,並將業務輻射到北京、寧波、蘭州等地500多個社區,甚至拓展到韓國、日本,為國內外20多萬戶家庭提供智慧養老服務。丁勇說,應多關注老人的「能」而非「不能」,「積極養老」很重要,要在鞏固和強化老人尚擁有的能力方面下工夫。這也是養老理念的進步。

本報記者 孫亞慧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9年05月25日 第 10 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外網 的精彩文章:

盧武鉉逝世十周年:小布希赴韓紀念 自備特殊禮物

TAG:海外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