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乾隆洋彩瓷,乃同朝官窰瓷之佼佼者!優秀!

乾隆洋彩瓷,乃同朝官窰瓷之佼佼者!優秀!

故事匯

乾隆年間,督陶官唐英每年春秋兩季,親自前往江西景德鎮監造御用瓷器」,為了博得君心,唐英不斷推陳布新、研究新技法,絞盡腦汁設計新樣式,燒制出一批被譽為『鬼斧神工』奇巧的鏤空轉旋器;他又開創『錦上添花』剔刻技法,將洋彩的華貴絢麗臻於極致。『洋彩』就是唐英創新運用的名詞。唐英之後,景德鎮官窯再也無法燒出如乾隆早期的精美絕世之作。被稱為「洋彩」的瓷器,燒制量非常稀少,由乾隆皇帝親自指導定名、配座、裝匣、評列等級,絕大部分珍藏於乾清宮端凝殿與養心殿,除少數陳設圓明園,後遭入侵者掠奪之外,基本上流失於外者少之又少,坊間難得一見。

乾隆洋彩瓷,工藝卓絕,釉彩豐美,華麗耀目,乃同朝官窰瓷之佼佼者。此件如意耳瓶屬同類洋彩瓷中特為突出之例,繪技精熟,配色明艷,盡顯官窰瓷人巧能臻藝。瓶身施藍地,如意耳系紅色授帶綴「卍」字,相類之例極為罕見,鳳毛麟角。存世僅知四例清宮舊藏洋彩如意耳瓶:其一與本品極為相似,或原為一對,1997年4月28日售於香港佳士得,編號755;另三例均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刊載於《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琺琅彩.粉彩》,香港,1999年,圖版118,洋彩綠地勾蓮紋如意耳瓶(圖一);圖版126,紫地勾蓮紋如意耳葫蘆瓶;圖版127,紫地勾蓮紋如意耳瓶(圖二)。清宮舊檔雖曾記載洋彩藍地瓷瓶,存世之例仍極珍罕,下文詳述。

乾隆皇帝重創新,命宮廷畫師、藝匠竭其所能,巧探虛實,推陳出新。洋彩新創「錦上添花」技法,乃中國瓷器發展史上首度得以呈現仿似織錦般繁麗紋飾,效果細緻柔美,富麗尊貴。洋彩運用西洋明暗陰影透視法描繪紋飾,中西繪畫傳統相映交融,如此技法深得乾隆帝喜愛,可見於宮廷畫師郎世寧之繪畫風格。

當時,西洋不僅傳入釉彩新色,亦帶來當時風行歐洲之西洋設計、裝飾元素等,如本品器身纏枝蓮紋間所綴各色圓珠,可見於西洋巴洛克風之花形裝飾,瓔珞珠串巧施光影,強調立體效果,宛若珍寶般耀眼。洋彩之研發,帶給清代御窰更為豐富的色彩選擇,於既有官瓷基礎上,增添了前所未見的新穎風格。台北故宮所藏乾隆朝琺琅彩系瓷器多達五百件以上,大多完成於乾隆五至九年之間,表現出清高宗即位之初,意氣風發,充滿自信,文治武功與藝術創作,皆極思有所作為,在他的鞭策下,督陶官唐英(1682-1756)每年春秋兩季,親自前往江西景德鎮監造御用瓷器,為了博得君心,他不斷推陳布新、研究新技法,絞盡腦汁設計新樣式,燒制出一批被譽為「鬼斧神工」奇巧的鏤空轉旋器;他又開創「錦上添花」剔刻技法,將洋彩的華貴絢麗臻於極致。

御窰廠燒制洋彩瓷數量多為單件或成對,無大量燒造,更顯珍稀。據清宮檔案,藍地洋彩瓷僅燒造於十八世紀中期寥寥數年,成品數量極少,《清宮瓷器檔案全集》載錄,乾隆十三年(1748年)一月十日,七品首領薩木哈來說太監胡世傑交洋彩藍花地畫金花瓶一對,皇帝下旨交佛堂。同年十月十九日,司庫白世秀將一對洋彩藍地畫金花瓶交太監胡世傑呈上。乾隆十五年十八日(1750年),庫掌達子來說太監胡世傑交洋彩藍地錦上添花蓍草瓶一對,隨木座(圖三)。檔案僅錄此三對洋彩藍地瓶,造於1748至1750年間,均由太監胡世傑上呈。清檔中時見胡氏大名,應為高宗重用人物,負責傳旨、監督並呈交工藝品。

本瓶之技法、配色顯洋風,觀其造形與紋飾,卻屬中式卓絕佳作。當朝製作目的雖未明,藍地搭配纏枝蓮紋、如意耳、紅授帶及卍字紋,均載祥瑞之意,「青蓮」與「清廉」諧音,寓意皇帝重操守德行。清廉首見於《東觀漢記》,乃東漢時期,班固(公元32-92年)等史家修纂而成,其中〈周澤傳〉錄,「拜太常,果敢,數有直言,朝廷嘉其清廉。」藍色且與進學相關,儒家學者荀況,《荀子》〈勸學〉述及「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意指經由學習,可提升自我,甚可超越師輩。寄寓清廉、鼓勵精進佛學(蓮紋意涵),此瓶配色與紋飾應深得乾隆帝歡心,如意耳及卍字亦有祝願之意。卍字隨著佛教傳入中國,音同「萬」,與紅授帶相系,意喻「萬壽無疆」。

此件洋彩如意耳瓶來源顯赫,曾為艾弗瑞.莫里森(1821-1897年)所藏,其乃維多利亞時期最為重要之私人收藏家,藏品含括藝術品、繪畫、名人簽名、手稿等。莫氏為商賈暨國會議員詹姆士.莫里森(1790-1857年)次子,繼承威爾特郡大宅放山居,與其夫人Mabel、家族長居於此。據Caroline Dakers研究,莫氏對於藏品之尺寸、數量、質量極為重視,熱愛搜藏,尤其關於皇室成員、貴族、名人政治家之繪畫、版畫、勳章或簽名手稿等,反映其收藏與權力地位息息相關。Dakers論及,凡是得到莫氏青睞的藝術家或工藝品,必會盡其所能將相關作品全數買下。1861至1866年之間,莫氏花費約四萬英鎊購買瓷器,金額之巨令人咋舌。其珍藏得名放山居,為蘇格蘭艾雷島馬格代爾勛爵繼承。放山居舊藏曾數次售於拍賣會,首次為1965年,後為1971年、2004年。

1見廖寶秀,《華麗彩瓷:乾隆洋彩》,台北,2008年,頁142同上,頁14;英譯版本見S.W. Bushell,《Oriental Ceramic Art》,1981年(1896年初版),頁2343《清宮瓷器檔案全集》,北京,2008年4吳樹平校注,《東觀漢記校注》,北京,2008年,卷185章詩同編,《荀子簡注》,上海,1974年6 Caroline Dakers,〈Size Matters: The Extraordinary Collection of Alfred Morrison, Victorian Maecenas〉,《Picturing the Nineteenth Century》,肯塔基大學,肯塔基,2013年7 Caroline Dakers,《Fonthill Recovered: A Cultural History》,倫敦,2018年,頁146-1478相關資料見Audrey Wang,《Chinese Antique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Chinese Art Market》,倫敦,2012年。

洋彩資料延伸

清宮琺琅彩瓷分兩類,一是瓷胎畫琺琅(琺琅彩),一是瓷胎洋彩,兩者均是盛清宮廷工藝的曠世傑作,深受清高宗寶愛,藏之於干清宮,供皇帝幾暇賞玩,傳至今日已是極其珍貴稀有的藝術精品。

洋彩,由歐洲傳教士傳入清宮造辦處,景德鎮御窰廠督陶官唐英(1682-1756年)將其發揚光大,成果巧奪天工,臻善至美,展現中式美學與西洋技法之完美融合。

「洋彩」一詞,首見於1735年唐英撰《陶務敘略碑記》,藍浦,《景德鎮陶錄》,1815年,亦有述之。唐英敘及「洋彩器皿,本朝新仿西洋法琅畫法,人物、山水、花卉、翎毛無不精細入神」。1744年,唐氏針對洋彩仔細詳述:「圓琢白器,五采繪畫,摹仿西洋,故曰洋彩。須選素習繪事高手,將各種顏料研細調和,以白瓷片畫染燒試,必熟諳顏料、火候之性,始可由粗及細,熟中生巧,總以眼明心細,手准為佳。」

「彩瓷之冠」洋彩瓷,千年陶瓷史的巔峰絕藝!

清代曾為雍正、乾隆兩朝皇帝燒制瓷器的督陶官唐英曾這樣表述:「洋彩器皿,本朝新仿西洋琺琅畫法,圓琢白器,五彩繪畫,摹仿西洋,故曰洋彩。人物、山水、花卉、翎毛無不精細入神,所用顏料與琺琅色同。」

洋彩瓷因其原料珍貴、工藝繁雜、精美絕倫而被稱作「彩瓷之冠」,與「彩瓷皇后」琺琅彩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乃盛清宮廷工藝的曠世傑作,是乾隆至愛,藏之於乾清宮,供皇帝閑暇賞玩,是極其珍貴稀有的藝術精品。作為中國古陶瓷頂峰時期的作品,代表了中國陶瓷製作的最高水平,蘊涵著皇家的藝術性情,顯示著皇權至高無上的尊嚴。

「彩瓷之冠」是對洋彩瓷器的一種形象稱呼。身份地位尊崇的洋彩瓷器受寵於宮廷,從創燒到衰落都只局限於宮廷之中為皇家所獨享,是「庶民弗得一窺」的御用品。洋彩瓷器創燒於康熙年間,興盛於乾隆盛年,然最終失傳於宮廷封建社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講收藏 的精彩文章:

乾隆爺的品味:青花纏枝番蓮托八吉祥紋鋪首壺
東周 黃玉瑞獸玉珮飾

TAG:講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