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國家大劇院修建遇困難,專家從秦朝建築中獲得靈感,用這一招解決

國家大劇院修建遇困難,專家從秦朝建築中獲得靈感,用這一招解決

建築是一門科學,同時也是一種藝術,它不會因為年代久遠喪失價值,還能給我們如今的建築設計們帶來靈感。比如,在修建國家大劇院的時候,專家們就從秦始皇陵中學到一招,並順利的解決了一個難題,究竟是什麼難題呢?下面小編就來給您揭秘。

國家大劇院修建遇困難,專家從秦朝建築中獲得靈感,用這一招解決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在1958年前夕,為了迎接國慶十周年的到來,有關部門的領導和專家們制定了一份計劃,準備修建一些標誌性的現代建築,而國家大劇院就是其中之一。

國家大劇院修建遇困難,專家從秦朝建築中獲得靈感,用這一招解決

國家大劇院從1958年立項,到2001年正式開工建設,再到2007年首次運營,前後耗時將近半個世紀之久。現在的國家大劇院,不僅是亞洲最大的劇院綜合體,而且還是中國文化藝術的一種標誌,但誰都想不到的是,國家大劇院在修建時,竟遇到了一個棘手的難題,還差點影響了工程的進度……

國家大劇院修建遇困難,專家從秦朝建築中獲得靈感,用這一招解決

根據設計藍圖的規劃,國家大劇院總建築面積約12萬㎡,其中主體建築面積約11萬㎡。在開挖地基時,其深度也達到了26-32米,相當於10層樓高,因此就帶來一個大麻煩——地下水。

為了不影響施工進度,專家們就想盡一切辦法,一邊排水一邊施工,幾十台大型抽水機日夜不停的轟轟作響。但沒過多久,專家們又意識到了一個潛在風險,因為開挖的地基如同一個巨大的漏斗,使土壤中的地下水都向「漏斗」中彙集,另外再加上日夜不停地排水,所以就導致周邊土壤中的地下水流失,進而造成建築物地基下沉影響人們的居住安全。

國家大劇院修建遇困難,專家從秦朝建築中獲得靈感,用這一招解決

為了儘快解決這一風險,專家們便開會討論,絞盡腦汁地思考新的建設方案,如果不能解決地下水問題,國家大劇院的建設或許就只能停留在設計藍圖上。

皇天不負有心人,一位建築專家查資料的時候,偶然翻到了秦始皇陵的地宮勘察報告,並由此產生了一個靈感……

據勘察報告顯示,秦始皇陵的修建也遇到了棘手的地下水問題,當時的工匠為了防止地宮被地下水浸沒,就設計了一圈了宮牆做「防水大壩」。從考古專家們勘察的數據可知,秦始皇皇陵宮牆東西的長度在168米左右,南北的長度在141米左右,全部是用細土一層一層夯實的,就連刀劍都插不進去。

國家大劇院修建遇困難,專家從秦朝建築中獲得靈感,用這一招解決

另外在宮牆底部,還有厚17米的清高泥夯土堵牆,即利於防水,有效的保護了秦始皇地宮不受水浸。專家們就學起了古人,給大劇院也修一堵「防水大壩」。

經過專家們的討論和研究,通過了「防水大壩」的施工方案。首先,在大劇院地基的外圍,施工人員用挖掘機,經過幾天的忙碌挖出來一圈深40多米的水渠;然後,用混凝土將水渠嚴嚴實實的澆鑄上,使整個大劇院的地基被圍在其中;最後,再將地基內的地下水抽干,這樣就不會再有地下水滲透進來。

國家大劇院修建遇困難,專家從秦朝建築中獲得靈感,用這一招解決

就按照這樣的方式,專家們利用混凝土防水牆,不僅解決了排水問題,還防止了地下水滲透導致周邊建築地基下沉現象的發生,讓國家劇院的施工得以順利進行。

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的,在我們今天也得到了很好的繼承和發展,一方面說明了中國建築的科學和藝術的價值,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新科學,新技術和新材料的應用下,我們也能在古人成就的基礎上,取得更大的進步和發展。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劉立江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小店 的精彩文章:

曾國藩帶兵打仗為何冠絕一時,只因他得到了一本明代「奇書」
玉蟾岩遺址曾出土最「輕」的一件文物,它還刷新了一個年份的記錄

TAG:歷史小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