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賢慧和順的朱安為什麼不討魯迅先生的歡心?

賢慧和順的朱安為什麼不討魯迅先生的歡心?

賢慧和順的朱安為什麼不討魯迅先生的歡心?她是被魯迅「遺棄」的女人,孤苦一生卻無怨無悔。

朱安是魯迅先生的原配夫人,但是,朱安自從嫁到周家,就沒享受到做為女人的幸福,因為,她與魯迅的結合,是雙方父母包辦的結果,所以,在她與魯迅的婚姻中,她成了一個非常尷尬的存在。用魯迅先生的話說就是:「她是我母親的太太,不是我的太太。這是母親送給我的一件禮物,我只負有一種贍養的義務,愛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確實,朱安終其一生,也不知道什麼叫愛情,她雖為人婦,但是,自己的丈夫卻不願正眼看她一眼。作為婆婆相中的兒媳,朱安性格溫和、賢慧順從,是個過日子的實在人,但是,為什麼卻不討魯迅歡心呢?有人專門探討了他們婚姻中存在的問題,歸納起來大致有如下幾點:

1/以不喜歡的方式開始

魯迅是個新時代的青年,他所受的教育與所接觸到的思想,都是新式的,所以,對於愛情與婚姻就有了自己的思考。但是,作為家中長子,他又不得不依順父母,尤其是當父親去世後,他就更不能忤逆母親。所以,當母親為他張羅了一門親事後,他心中縱有萬千委曲,也只能接受,雖然他在心中一直抗拒這門親事。

正因為如此,他們的婚事一拖再拖,直到他25歲了,外面有人謠傳他在日本留學時娶了個日本女人,並且還有了孩子時,母親就以病重為由將他誆騙回國,稀里糊塗地與他從未謀面的陌生女子朱安結婚了。

從包辦到騙婚,這樣的開始,是讓魯迅非常反感的,因為母親的緣故,他只能被動接受。雖然接受了這樁婚姻,但是,他的心並沒屈服,所以,他不可能給朱安好臉色。另外,朱安嫁給魯迅時,她已是二十八歲的老姑娘了,與小她三歲的魯迅在一起,在外人看來,也難般配。

所以,結婚那天,魯迅非常不開心,等他接開女方的蓋頭,心內的最後一絲期望也消失無蹤。面對眼前這個深目長臉寬額的女人,他連多看一眼的勇氣都沒有。新婚的當晚,魯迅坐在桌邊看書,整夜不睡,也不搭理朱安。這讓朱安誠惶誠恐。第二晚,魯迅索性連新房也不回,躲在母親的屋內看書,晚了就睡在房內的另一張床上,第三晚,也在母親房內。對此,魯迅的母親也毫無辦法。

一連三天,魯迅都沒有回新房。誰能想像朱安這幾天是怎樣熬過來的?第四天,魯迅借口學業繁忙,將她丟在家裡,啟程東渡日本。魯迅這一走,就是三年。他不在家的日子,她用心照顧婆婆的飲食起居,天天做針線,料家事。日復一日地操勞與等待。

2/被文化的差異輾壓

朱安的家庭祖上做過知縣一類的官,她雖不識字,卻很懂禮儀。在那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封建時代,她從小被教養成一個切合傳統要求的典型:脾氣和順,會做針線,擅長烹飪,不識字,小腳。朱安被魯迅的母親看上,正是她的這些優點。

但是,母親眼中的優點,在魯迅看來,卻全是不堪。他所需要的愛人應該是屬於時代的,於是,在日本留學的魯迅通過他母親,向朱家提出一項要求,要朱安放腳,然後進學堂讀書。

對思想保守的朱家來說,這樣的改變是他們所不能接受的。朱安也怕別人嘲笑自己,嘲笑自己的家風,她只想做個傳統的小女人。

一個是傳統的農家女,一個是心懷天下的新青年,兩個人的結合,註定就是個悲劇。這樣的婚姻,無論是於朱安還是於魯迅,都是一種折磨。

3/當婚姻淪為「形式」

朱安是個好女人,在孝順老人善待丈夫,甚至其他方面也做得很好,但是,魯迅就是不喜歡。魯迅也考慮過離婚,但是,在那個年代,如果女人被休,是會備受歧視的。魯迅雖然不愛朱安,她畢竟不是壞人,他不想把她逼向絕路,只能把她供養起來。她沒有文化,無法獨立生活,如果休了她,她只有死路一條。

1925年,因為許廣平的出現,魯迅的人生才又有了一個新開始。儘管許廣平比他小18歲,是他的學生,但共同的理想和追求很容易讓他們彼此欣賞和心動。

朱安等魯迅等到50歲,等來的卻是魯迅與許廣平在上海的結婚照。朱安徹底絕望了,她說:「我好比一隻蝸牛,從牆底一點點往上爬,爬得雖慢,總有一天會爬到牆頂的。可是現在我沒辦法了,我沒力氣爬了,我待他再好也沒用。」

朱安的一生,都和老太太共度,直到老太太死。如果說,魯迅沒有遇上許廣平,也許他會比朱安更痛苦,但他最終擁有了自己的幸福,只留下朱安在原地,成了最終的不幸者。

4/那個叫朱安的女人走了

1936年魯迅因病去世,此時的朱安,雖有萬般的心痛和委屈,還是接受了這個事實。不管怎樣,大先生和許廣平有了兒子,朱安認為那是大先生的兒子,也是她的兒子,她是真愛那個孩子。魯迅先生逝世的當月,朱安就託人轉告他們母子,歡迎他們搬去北平與其同住。

魯迅先生去世後,朱安和周老太太的生活主要由許廣平負擔,周作人也按月給一些錢。但周老太太病逝後,朱安就拒絕了周作人的錢,因為她知道大先生與二先生合不來。由於社會動蕩,物價飛漲,朱安的生活十分清苦。朱安生活困難的消息傳到社會上後,各界進步人士紛紛捐資,但朱安始終一分錢也沒有拿。她寧願受苦,也不肯輕易接受別人的饋贈。

一次,有個報館的人願贈她一筆錢,條件是只要交給他魯迅的遺作。她當場表示「遜謝不收」。不久,又有個藝術團體的理事長要送她一筆錢,她「亦婉謝」。她說自己的生活「雖感竭蹶,為顧念汝父名譽」,「故寧自苦,不願苟取」。正是由於朱安的悉心照料,魯迅在北京的故居和遺物才得以完整保存。

1947年6月29日凌晨,朱安孤獨地去世了,身邊沒有一個人。她在這個世界上生活了69個春秋,孤獨地度過了四十多年的漫漫歲月。

有人說,朱安嫁給魯迅是幸運的。因為嫁給了魯迅,她的人生才會被人關注。但是,用一生的幸福來換取這樣的被人知道,這樣的代價未免太大了。

(圖片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黃說史 的精彩文章:

宋朝的昭勛閣24功臣,潘美榜上有名為何岳飛楊家將卻名落孫山?
紀曉嵐為何仇視蒲松齡?不是因為文人相輕!

TAG:老黃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