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我們熟悉的國際秩序正在改變,中國有一個領域需在未來加強

我們熟悉的國際秩序正在改變,中國有一個領域需在未來加強

中國從1979年開始的改革開放經過40年後,雖然還有不少問題,但中國確實也已經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成就。40年里,中國的GDP擴大了約68倍,人均GDP增長142.39倍,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了94.05倍。中國的經濟成就是歷史上不多見的,也確實有理由自豪。

中國的發展本質上是是重新融入世界的進程,正是中國搭上了全球化的班車,中國的稟賦才能被真正整合進入市場,用市場的效率動員經濟資源。全球化的資本和產業鏈擴散讓中國改革開放獲得了足夠的外部資本和技術支持,而加入WTO以後,中國則可以提供WTO機制降低交易成本,獲得進入世界市場的快車道。雖然後來國家投資開始發揮更大的拉動作用,但全球化條件下帶來的澎湃需求依然讓中國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生產性經濟體,不僅解決了數億人的就業及其背後的減貧,同時也創造了極為可觀的消費、稅收以及生產過剩,這在中國數千年歷史、乃至幾十年前都是不敢想像的。

但是我們也需要看到,中國整體的產業並不夠發達,很多核心技術都存在著欠缺。其實這也是正常狀態,因為中國真正現代化騰飛的世界仍然太短,有很多領域要補課,也需要改革。而在過去,由於中國是從中低端製造業進入全球化的,這一問題對處於生產鏈中段的中國製造業來說還不是一個特別大的問題,而且很多技術轉讓事實上也方便了中國的發展。然而到高端乃至尖端製造業領域涉及到基礎研究和基礎工業的問題,中國基礎研究較為薄弱的問題就開始暴露,這一些都需要大量補課。

基礎研究背後其實影響的是國際相互依賴中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即由於缺乏核心技術,中國在國際競爭中處於較為敏感和脆弱的位置,對於相互依賴格局的變化更為敏感,而且會付出更多的代價。要增強在相互依賴中的地位,掌握更多的核心技術是必須的,這也涉及到基礎研究的問題。

但是基礎研究本質上是個費力不討好的工作,因為基礎研究周期長,而見效卻不快。基礎研究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財力,而且取得成果有著不確定性。基礎研究對於學科知識體系、跨學科知識體系以及背後的管理有著非常高的要求,特別是最後一點,過去常見的「大幹快上」、「多快好省」的動員模式根本不可能適應基礎研究的長周期特點,甚至可以說現在長見的指標化管理也不適合具有高度不確定性的基礎研究。基礎研究與其他研究並不相同,基礎研究的創新本身更是不確定的,更寬鬆的環境、更少的權威和更自由的信息要比外力施壓更重要。

目前中國企業也還沒有真正能夠達到世界一流企業所具有的研發投入規模,中國的高校從事這方面研究的能力也有一定不足,這些都需要慢慢跟進,而且困難同樣不小。不過,如果中國不進行相關的投入,未來的競爭能力將同樣受到嚴重的制約,這也是事實。除了迎難而上,其實我們沒有別的選擇。

值得一提的是,對於基礎研究的投入同樣不能排斥國際先進經驗,事實上基礎研究更需要全球的知識,也需要通過全球產業鏈獲取效率和資源。生產全球化目前仍然是個有效率的選項,雖然貿易保護主義仍然抬頭,但其無法提供真正的方案。全球化是個複雜的問題,簡單以自主創新的名義排斥並不是個有效率的選擇。儘管現在國際秩序有了一定變化,現實政治的聲音似乎正在強化,但其實這只是之前發展模式背後一直存在著的冷酷一面,並不是橫空出世的新東西,也並非無法應對。只有持續開放中國才能繼續發展,這點應該是個共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怪蜀黍老曾 的精彩文章:

中國海軍老一代驅逐艦有了新定位,一個結構優勢可發揮巨大作用

TAG:怪蜀黍老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