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驚奇 > 對越反擊戰之謎,步兵為什麼沒有鋼盔

對越反擊戰之謎,步兵為什麼沒有鋼盔

當我們在觀看和1979年的對越自衛還擊、保衛邊疆作戰有關的影像資料的時候,會發現這麼一個普遍現象:在第一線衝鋒陷陣的最危險的我軍步兵,並沒有裝備鋼盔,頭上戴的仍然是平常生活和訓練時的那頂布制解放帽。

2017年12月下旬,受到廣泛關注的電影《芳華》上映。影片中劉峰率領的護送騾馬隊的步兵分隊(大約是一個加強排的兵力)穿戴十分整齊,尤為引人矚目的是,每名指戰員的頭上都戴著一頂鋼盔。就是這個道具,引起了不少具有一定軍史知識的網友的質疑。1979年對越作戰的時候,我軍的步兵連並沒有裝備鋼盔啊,這是一個非常明顯的錯誤嘛。誠如斯言,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鋼盔主要是裝備給偵察兵和炮兵這樣的專業技術兵種,而不是普通步兵的制式裝備。

雖然不是制式裝備,那也不代表當時所有參戰的步兵就全部戴的是解放帽,其實也有很少一部分連隊裝備了鋼盔。比如根據在那坡方向參戰的41軍121師361團老兵回憶,1營和3營是有鋼盔的;再比如在板爛方向,執行542高地攻防戰鬥任務的50軍148師442團5連,從防禦戰鬥時拍攝的照片來看,他們也有鋼盔。這些鋼盔究其來源,要麼是從部隊的老庫存中調出來的,要麼是從偵察兵、炮兵那邊調劑過來的。(就雲南方向參戰部隊而言,目前還沒有看到步兵戴鋼盔的影像資料)

回顧我軍戰史,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只要是有條件的部隊,都曾經普遍裝備過從作戰中繳獲的鋼盔。但是在建國之後的幾十年里,由於左的思想的影響,片面地理解主席「決定戰爭勝負的是人而不是武器」這一論斷,認為只要做到英勇無畏不怕死就可以戰無不勝,所向無敵,從而把人的因素,把精神的力量提高到了絕對的唯一的高度。這就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了對武器裝備重要性的認識。鋼盔退出步兵裝備序列,和這種極端強調精神作用,而忽視物質作用的思想有很大的關係。

除了思想上的因素之外,一些技術上的原因也導致了步兵不戴鋼盔。比如《1979對越戰爭親歷記》的作者狼牙山後代向筆者表示,自己的偵察兵戰友本來他們是有鋼盔的,但是他們不願意戴,覺得那玩意兒太重了,行動的時候不方便。再比如風牌575在《橡膠林的回憶》一書也這樣寫道:「雖然上級當時沒有給我們發鋼盔,但我到今天也不埋怨,正像連長說的,那東西又重又不靈活,如果今天還要我去參加那樣的叢林戰鬥,我依然不會戴鋼盔的。」

實事求是地說,鋼盔確實有其不如人意的地方,一方面增加了本來就很重的單兵負荷,影響到戰士的行動速度,一方面金屬材料不利於散熱,不如布做的解放帽透氣舒適。特別是在士兵的體能消耗過大時,鋼盔在某種程度上更加重了負擔。但是實戰的經驗教訓證明,為了保證生命安全,為了降低傷亡率,鋼盔是不可缺少的防護裝備。

總後勤部工作組在戰後所作的情況彙報中提到,部隊普遍要求配發鋼盔,因為根據對雲南方向393名烈士傷部的調查,陣亡中以頭顱傷最多,佔39.4%,如果有鋼盔可以減少傷亡。而總後勤部衛生部對一萬名傷員被擊中部位的統計顯示,顱腦部被擊中所導致的陣亡率最高,達到了51.9%;根據對傷死人員的統計,顱腦部被擊中的占傷死總數的24.41%。因此建議部隊裝備頭盔,以減少陣亡和傷死。

20世紀80年代初,吸取了1979年對越作戰的教訓之後,由總後勤部軍需裝備研究所和鞍山鋼鐵廠聯合研製的我軍第一代防彈鋼盔,GK80型鋼盔(採用232防彈鋼)正式裝備部隊。這一型號的鋼盔在雲南老山、者陰山前線對越攻防作戰中為保護指戰員生命安全,減少傷亡,發揮了其應有的作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屋 的精彩文章:

對越反擊戰勝利,我國贏得多少好處?看完這3點國人振奮
對越反擊戰中,怎樣防止越軍竊取情報?廣東話派上用場

TAG:書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