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被稱作水果之王的榴槤雖補,但這六種情況盡量少碰,今天漲知識了

被稱作水果之王的榴槤雖補,但這六種情況盡量少碰,今天漲知識了

被稱作水果之王的榴槤,有人喜歡有人厭,它就和臭豆腐一樣聞起來臭,吃起來香。但是關於榴槤的作用功效、食用禁忌、吃法做法,你真的了解清楚了嗎?所以我們今天要說的就是關於榴槤的那些事,帶你重新認識水果之王—榴槤!

第一,榴槤雖補,但這些情況下就不要食用了!

榴槤的營養成分很高,但是就算再高以下這些情況下,榴槤就不要食用了,否則身體真的會吃不消,那麼就讓我們具體看一看是哪些情況吧!

(一)、有糖尿病、高血糖、血稠的朋友千萬不要食用榴槤。榴槤中含有非常高的糖分,食用之後會加重這些病症,導致體內含糖量急劇增加,而且榴槤屬於熱性食物,容易造成血管擴張。

(二)、有便秘、痔瘡的朋友不要食用榴槤。一般有便秘和痔瘡的朋友大多是體內熱毒過多,榴槤屬於熱性食物,食用之後,會加重病情。

(三)、喝酒之後千萬不要食用榴槤。喝酒最怕的就是醉酒,榴槤中的硫元素容易受到酒精的影響而導致醉酒的加重,而且還容易傷胃上火。

(四)、吃完海鮮之後千萬不要食用榴槤。榴槤屬於熱性食物、海鮮屬於涼性食物,同時食用會導致腸胃受到刺激而產生不適,容易出現急性腸胃炎,消化不良等等。

(五)、吃完奶制食品尤其是牛奶,千萬不要食用榴槤。因為奶製品的熱量極高,吃完奶製品後食用榴槤會造成腎臟負擔,嚴重的可能造成猝死,所以千萬不要同時食用。

(六)、喝完可樂之後千萬不要食用榴槤。可樂中含有的咖啡因等物質和榴槤中的物質相遇之後,會刺激心臟,產生心率不齊的情況,嚴重者會導致心率不齊,經常這樣食用會誘發心臟病。

第二,榴槤到底哪裡補了!

很多人只知道聽別人說榴槤營養價值非常高,但是卻不知道它的營養價值到底有多高,接下來我們就來說一說榴槤到底營養價值高在哪裡!

(一)、改善腸胃功能。榴槤中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可以促進腸胃蠕動,幫助食物消化吸收,還能夠吸附腸壁上的有害物質,加速排泄物的排出,減少體內有毒物質的堆積,榴槤中獨特的芳香醇還可以開胃消食。

(二)、促進血液循環,預防心腦血管疾病。榴槤中含有豐富的葉酸,可以防止冠心病等心腦血管疾病,榴槤中的有效成分可以迅速升高體溫、加速血液循環。

(三)、緩解女性痛經。女性痛經通常是由於宮寒體寒導致的,榴槤屬於熱性食物,食用後可以改善腹部寒涼、使女性體溫迅速上升,極好的改善女性朋友的痛經。

(四)、增強身體免疫力。榴槤中的營養成分非常多,氨基酸種類也非常齊全,含量豐富,其中參與蛋白質合成代謝的谷氨酸含量豐富,可以提高機體的免疫力,還能調節身體的酸鹼平衡、提高身體應激能力。

(五)、補益身體。榴槤中含有多種維生素、蛋白質、微量元素、必需元素,這些元素可以健脾補氣、補腎壯陽,對人的身體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

(六)、預防高血壓。榴槤中含有很多礦物質元素,其中以鉀元素和鈣元素的含量最高,這兩種物質參與各類物質的代謝,有助於預防和治療高血壓。而且豐富的鈣質還可以預防骨質疏鬆、有助於兒童的發育。

第三,榴槤可以這樣吃,美味又可口!

一般人吃榴槤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放在冰箱的速凍層中,冰成冰淇淋食用,其實榴槤還有很多好吃的做法,接下來就向大家介紹幾道榴槤的其他做法,帶你打開新世界的大門!

(一)、糯米榴槤粥。準備150g榴槤、80g糯米。將糯米淘洗乾淨後備用,將榴槤肉切成小塊備用,將糯米放入熱鍋中干炒二十分鐘後加入清水,煮開後改用小火燉煮半個小時,將準備好的榴槤放入鍋中,和糯米一起煮約10分鐘即可出鍋食用。此粥可以補腎壯陽,健脾養胃。

(二)、榴槤燉雞。準備一隻土雞、300g榴槤以及各味調味料。將土雞宰殺後清乾淨後焯水去腥,將焯水過後的土雞肚子中塞入兩塊榴槤放入沙鍋中,多餘的榴槤擺在土雞的周圍,倒入開水,燉煮24小時後起鍋,加入適當的調味料即可享用。此湯可以益氣補血、滋陰補陽。

(三)、榴槤蛋糕。準備200g榴槤、100g牛油、100g鮮牛奶、2個雞蛋、300g低筋麵粉、85g泡打粉、85g食鹽、50g椰子汁。將榴槤去核後打成榴槤醬備用。雞蛋打成蛋液備用,牛油隔水蒸軟後放入白糖和食鹽打發後,分次放入牛油中攪拌,倒入新鮮牛奶和椰子汁攪拌均勻,再將榴槤放入牛奶汁中放入泡打粉和麵粉攪拌均勻後倒入磨具中,放入180度烤箱中烘烤20分鐘即可出鍋食用。此蛋糕可以健脾補腎、強身健體。

任何一樣東西再喜歡也不能多吃,尤其是榴槤這類大補的食物,一定要剋制住自己攝入榴槤的量,不要把對身體的好變成對身體的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季節養生小常識 的精彩文章:

它被稱為貴族水果,女性多吃它,維生素C極高,養血又養顏
夏天后若早上睡醒後出現這些表現,很遺憾,可能你的體內濕氣重了

TAG:季節養生小常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