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昔日的烏拉街有多麼的繁華?

昔日的烏拉街有多麼的繁華?

「話說烏拉」

「康熙御酒的傳說」

康熙二十一年(1682)春三月,康熙皇帝在吉林將軍巴海等眾人陪同下,省視了烏拉地方,於四月初乘船返回吉林。幾天的勞累,使康熙疲憊不堪,上船後就昏昏欲睡了。突然間,烏雲密布,狂風大作,傾盆大雨從天而降,江上頓時大浪洶湧而至。船在江中無法行駛,只好棄舟登岸,在巴海及眾大臣陪伴下步行於岸邊,道路泥濘,步履艱難,一步一歇,行駛三五里,已無法行進。

正在這時,來了一輛牛車,車上老漢,戴笠披蓑,對暴風雪熟視無睹。見此眾人心裡一樂,巴海將軍迎了上去,欲借牛車載聖上一行,老漢聽說皇上欲用牛車,那有不行之理,眾人扶康熙上了牛車。

然而,關東早春,加之狂風暴雨,康熙坐在車上,瑟瑟發抖,渾身打顫,雖御醫在側,也實無奈。老漢見狀,從懷中拿出老酒一葫,獻與皇上。康熙拿過酒葫,忍不住酒香撩誘,猛喝了兩大口,燒酒下肚,頓時全身發暖,四肢發熱,龍心大悅。

皇帝問老漢這是什麼酒,如此香醇?老漢說這酒叫「南傍蹲襠困香酒」。皇帝聽了感到奇怪,老漢說:我家在大烏拉世代燒酒,把酒罈小心放入窖中要蹲下,叫下蹲,還要放在南側,所以叫南傍。困於窖中幾十年才困成琥珀黃漿,因此酒味醇香,皇帝又問此酒如何釀造?老漢說:烏拉神谷白小米,天河送來松江水。皇帝又問,何為烏拉神谷?老漢說:上古時期,神農站在太行之顛,手握一把谷種,看中一黑一白兩條大江的東北大地,烏拉大地才有舉世無雙的白小米。

康熙再次拿起酒葫,正要再飲,發現葫蘆上刻詩一首,上曰:酒坊雖小八百年,

燒釀有方上古傳,

深山老窖不見曰,

遇見皇帝酒封官。

康熙又問:題字者何人?老漢說:爺祖傳至今。康熙隨吟詩一首:

瓊漿玉液困深山,

苦盼朕來見晴天,

此日該封烏拉酒,

春風送走關東寒。

隨即對陪駕的南書房行走高士奇說:朕破例封此酒為烏拉一品御酒吧!

老漢一聽,激動萬分,要下車謝恩,巴海怕車子不穩急阻止,老漢急忙跪於車上,叩拜:謝主隆恩!

從比「烏拉一品御酒」名揚四海,譽滿天下。

在早烏拉街的

商鋪和買賣家

在清朝中後期,烏拉街就是滿族聚居的地方,又是水旱兩路通衢的交通樞紐。因而鎮內商賈林立,引得周邊五、六十里的人們都來這裡趕集下店買賣商貨。

1、《雜貨鋪》街內的雜貨鋪(相當於現代的百貨商店或食雜店)分布整個十花街南北東西街道兩側。規模較大的有:大興號、大興順、兩大有、大有成、萬隆德以及萬利德等。經營日用百貨、生產資料和四季應品。

2、《大車店和貨棧》烏拉街是水路交通樞紐。除了水上船舶交通外,陸路交通方面主要以大馬車或小型畜力車主主,也有推著「侉車」(獨輪車)的人力車和挑挑者。清未民初就有四家大車店和兩家貨棧。十花街的四條街每條街都有一家大車店。貨棧是寄存貨物和往各地發貨的客棧。店內都是大長炕,多人都是居住在桶子屋的大炕上。

3、《當鋪》在現南街衛生院原址。吉林富商牛子厚在這個位置開了一家當鋪,鎮十花北街也有一家叫「萬隆當」的當鋪。

4、《果匠鋪》也稱果香鋪。也較集中是南街路東,有王家的「鳳鳴樓」,魏家的「福興源」,王家的「振興園」和「二合盛」等家生產的各種果品或其它食品。5、《畫匠鋪》鎮東頭的叢姓、趙姓,北街路西的尉家都開有畫坊,薩府西衚衕有姜姓開的畫匠鋪。他們主要畫祭祖用的神案,神仙或家祖爺等畫像,有的還配合故去家人的人家做紙紮活。

6、《合發祥藥鋪》在西街路南。主要經營中草藥和中成藥。

7、《皮匠鋪》主要有三家。西門臉靠江邊的胡仁家,柴草市的奚家和劉家的靰鞡鋪。

8、《燒鍋》過去生產白酒(當時叫「燒酒」)的廠家叫「燒鍋」。苗光年在永吉造酒一廠的原址建了「義昌祥」燒鍋。

9、《花子房》收留乞丐,相面算卜和遊醫或賣藝等低收入人群的地方叫「花子房」。雖伙食和住宿條件都低檔,但收費低廉。

10、《印刷局》在北街路西的楊子更家開設。主要印製票椐、賬薄以及大型紙張和石印。

11、《羅圈鋪》,以前莊戶人家用來分離篩選糧食常用各種不同的篩子。篩子就是用不同篩孔的篩底和羅圈做成,羅圈多用柳木。東街路北有宋德全羅圈鋪,西門臉兒有一寧姓羅圈鋪,東街路南有管福安和慶興等幾家羅圈鋪。

12、《醬醋坊》有東街道南連德之家的「大興號」和北街路西徐子成家,都是自家釀造醬油(清醬)和米醋。

13、《成衣鋪》過去給別人承攬加工服裝的地方叫「成衣鋪」。東街路南的「芙蓉成衣鋪」,西街衚衕的「趙記成衣鋪」,南街路西「李永年成衣鋪」和「久昌服裝店」,東街的「王鳳鳴服裝店」,趙儒久的「東光服裝店」以及韓中順的「興體服裝店」等多家。

14、《鞋鋪和襪廠》有李景卿在南街路西開的鞋鋪和清末時期有一姓楊的也在南街路西用機器生產襪子。

15、《錫匠鋪》也稱「錫鋪」。操作者稱「錫拉匠」,主要是把火鍋及銅原料的祭祀用具為防腐蝕而掛上一層錫。

16、《紙坊》西門外的趙家紙坊。主要生產毛頭紙、單雙抄紙和呈文紙等。

17、《木匠鋪》原址打牲衙門對面。一叢姓老闆經營以壽材和傢具為主的「木匠鋪」。

18、《烘爐》東街路南。有呂志孔的「魁合鐵匠爐」和丁廣和家的「丁家烘爐」。主要生產農用犁鏵和大小鍋以及掛馬掌等。

19、《油坊》在老街北路西。田景文開的榨油油坊兼做糖。

20、《銀匠鋪》有「宋八銀匠鋪」,北街路西顧延民的「義合升銀鋪」,東街路北寧文忠的「天德厚銀鋪」,以及張喜勝的「三合勝」和「萃豐德」等多家銀鋪。

21、《粉坊》主要有北街張國幫、楊志勛等幾家,主要生產以土豆為原料的土豆粉條,分馬連粉、粗粉和細粉。

作者富察晨楓

滿族文化網出品,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富察春兵 的精彩文章:

歷史上的今天,恭親王奕?去世
滿族人祖傳的玉佩

TAG:富察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