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老戲骨」張先衡:演戲就是演人,演人就是演心

「老戲骨」張先衡:演戲就是演人,演人就是演心

5月23日、24日,由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出品的話劇《追夢雲天》亮相美琪大戲院,作為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的參演劇目,角逐文華大獎。

在劇中飾演新中國第一代飛機設計師的知名演員張先衡,今年已經83歲。在台上,他流下了動情的淚水。在台下,他這樣對記者講述他的表演觀與戲劇觀。

內文圖片由上海話劇藝術中心提供

民航英雄的初心

5月3日晚,話劇《追夢雲天》舉行惠民演出。儘管這部戲自問世以來已上演了30餘場,但主創人員一直沒有停止修改與打磨。傍晚5點,離開場還有兩個半小時,在劇中飾演新中國第一代飛機設計師鄭天行的張先衡和扮演他學生的張璐還在化妝間里摳細節。在一場戲中,鄭天行即將去醫院做檢查,臨行前他坐著輪椅到研究室給學生打氣,咳嗽時,學生趕緊給他拍背。這個動作究竟如何處理得更好,兩人琢磨了一遍又一遍。

今年83歲的張先衡早就過了退休的年紀,但近些年始終沒有離開他所鍾愛的話劇舞台。在《家客》中,他與許承先、宋憶寧的精湛表演廣受好評。在《大清相國》中,導演王曉鷹點名請他出演順治、康熙兩朝的老宮人。

參演《追夢雲天》,張先衡並不是為了過戲癮。「按理說我到了這個年齡可以不再演了,但我覺得這部戲很有意義也有挑戰,要在話劇舞台上表現造飛機真不是件容易的事。」為了讓20個演員把40萬人的民航工業大飛機製造事業有聲有色地呈現在觀眾面前,《追夢雲天》的劇本前後一共改了20餘稿,將故事和人物情感相結合,以飛機設計工程師唐瑛的視角展現老中青三代中國民航人的心路歷程,觀眾既能感受到飛機製造背後的艱辛,也能感受到劇中人物內心的成長。

張先衡在劇中的戲份並不多,但他所扮演的老一代科學家鄭天行的那份初心打動了許多觀眾。「我國的民航客機製造曾經冷落過一段時間,學造飛機的人只能去造洗衣機、空調機,但老一輩科學家始終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舞台上,每每演到動情處,張先衡都會流下眼淚。「鄭天行這代人對國家有著非常深刻的情感,他身上凝聚著我國老一輩科研工作者的鑽研、執著和無私奉獻的精神,直到人生暮年,一顆英雄的初心仍未改變,他將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傾囊相授,希望後人能接替自己去推動國家事業的進步。」

鄭天行並沒有等到大飛機成功上天的那一刻,但他用最喜愛的丁尼生的詩激勵著學生們:「我們仍是我們,英雄的心。儘管被時間消磨,被命運削弱,我們的意志堅強如故,堅持著,奮鬥、探索,尋求,而不屈服。」臨終前,他說自己此生沒有太大的遺憾,因為中國人終於開始製造自己的民航客機,他囑咐學生上天試飛的時候把他帶上,他要見證追夢雲天的時刻。

70年的「創作倉庫」

張先衡對戲劇表演的初心從未改變。

從藝近70年,他在戲劇舞台、電視熒屏和大銀幕上塑造了上百個人物。無論是大人物,還是小角色,在張先衡看來都有存在的價值。

上世紀50年代,在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就讀的張先衡成績優秀,還擔任學生會主席。被打成「右派」後,他的命運被改變,儘管不久後就摘掉了「帽子」,但在畢業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與主角無緣。他常常被分配到一些小角色,或者是男主角的B角。有一次,話劇《無事生非》赴外地演出,男主角突發高燒,無法上場。演出前,導演通知張先衡,你上。張先衡沒有絲毫慌亂,他早已一字不差地背下了劇本,並在心裡把角色分析了一遍。「雖然那段時間我只能演一些次要的小角色,但我在心裡創造了很多角色。」張先衡說。

多年後,張先衡與焦晃在名劇《背叛》中演對手戲,兩人扮演一對好友羅伯特與傑瑞。導演把一場戲安排在離舞台最近的太平門口,焦晃面對觀眾,張先衡則背對著大部分觀眾,他所扮演的羅伯特知道自己的妻子與傑瑞關係曖昧,但沒有在言語間徹底點破。演出結束後,有評論家說:張先衡的背都會演戲。張先衡卻笑著說:我的背怎麼可能演戲?只是當我整個人投入角色中時,我的狀態和情緒讓觀眾體驗到了人物在那個情境中的心情。

張先衡有一個存儲了幾十年的「創作倉庫」,倉庫里藏著他在生活中對身邊人的觀察,藏著對文學作品中諸多人物的揣摩。看書的時候,他常常會看到一半停下來,假定自己是書中的人物,用演員的視角把人物的心理狀態體驗一遍。「有些角色可以在生活中去體驗,更多的角色則要從書本中去感受,別小看點點滴滴的積累,到了舞台上它就會冒出來。」

張先衡學表演時,受的是純正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的教育。「現在的年輕人很少提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了,他們都太忙了,整天忙於演出,甚至沒有時間看書。而戲劇演員不管學的是什麼體系,都要不斷充實自己,拿到角色的時候才可能有正確的理解。如果連理解都困難,就很難表現到位。」

對話

戲劇要給人思想的啟發、審美的引導

上觀:聽說您幾乎每一次演《追夢雲天》都會流淚,這個角色和這部戲最打動您的是什麼?

張先衡:我們這代人始終有一顆愛國的心,這部戲讓我體會到老一代航空人是怎麼對待自己、對待自己的事業的。當我在舞台上念到「我最擔心的就是民機工業的薪火失傳,我們的後代就是想把它撿起來也沒的撿了,幸好現在有了大飛機項目……」「我參與設計的運10在南苑機場試飛的那一刻,就是我這一生感到最榮耀的時刻。」時,我很難不動情。

有年輕人問我:張老師,你為什麼每場戲都這麼使勁?我覺得做演員首先心要動起來,演戲就是演人,演人就是演心。把這三個關係處理好了,你演的角色才能活起來,讓觀眾知道你心裡想什麼,這個人物就存在了。不然心裡是空的,很難把角色塑造好。

上觀:已故知名導演胡偉民曾用「春雨滲土」來評價您的表演風格,這種風格從何而來?

張先衡:有人說我們當年從戲劇學院畢業的那批演員風格很統一,但其實每個演員的藝術審美追求都不一樣。我的表演風格不是先聲奪人的,我喜歡根據不同人物的性格特點,在逐步向人物靠攏的過程中,讓人物立起來。以前有一種說法:演話劇的人表演通常比較誇張,而電影、電視的表演講究自然。有些演員演了電視再回到舞台上就悶掉了。我的風格一直處在這兩者之間,我心裡沒有感受到的東西,我不會去硬做。所以有人開我的玩笑,說我是「自然主義大師」。其實這種表演風格挺吃虧的。

上觀:在戲劇舞台上這些年,您覺得觀眾的審美有哪些變化?

張先衡:1988年,胡偉民導演奧尼爾的名作《大神布朗》,我記得每次念到這兩句台詞:「人字怎麼寫?」「人生來是支離破碎的,靠著修修補補維持下去」時,觀眾們就會熱烈地鼓掌。2013年,我當導演復排這部戲,演員念到這兩句時,台下沒有什麼反響。

現在的戲劇觀眾更多的是把看戲當作一種娛樂,我們這個行業也被稱為娛樂圈,但我覺得演戲不是為了出名和掙錢,戲劇是有它的社會意義與社會使命的,它應該給人以思想上的啟發與審美上的引導。也許有人會說我太嚴肅或者守舊,但我還是想說,戲劇人要意識到自己的使命和責任。這次參加《追夢雲天》的演出,我發現台下的年輕觀眾對於那些體現愛國情懷的情節還是有不小的反應,這樣的戲就是有價值的。

上觀:您認為一部戲要成為戲劇舞台上的精品,要具備哪些必要條件?

張先衡:劇本是一劇之本,精品力作首先離不開好的編劇和好的導演。現在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在進行新文本孵化項目,我覺得很有意義。我們不能只追求演出的數量,追求票房,做戲劇不是生產玩具的工廠,一定要有精神追求,去引領、啟發觀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觀新聞 的精彩文章:

上海松江:政商交往有「清單」,也有「親單」
這道台灣名小吃,為何讓嘗遍中外美食的姚明也讚不絕口?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