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江西靖安縣發現古墓,墓內竟出土了一件華夏民族「最」古老衣服

江西靖安縣發現古墓,墓內竟出土了一件華夏民族「最」古老衣服

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素紗禪衣」,不但輕盈質地而且還絲質稠密,一直為後人稱道。然而您可能不知道,在江西的一座古墓中,居然還出土了一件比「素紗禪衣」更早更精緻的絲織衣物。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2006年12月,江西靖安縣水口鄉的一位村民像往常一樣去田裡幹活,卻在土坡之上偶然發現了一個方形的盜洞,在聯繫公安局和考古隊後,一支由考古專家組成的調查組前來進行調查。

考古專家在勘測之後,發現此地確實有一座古墓,古墓的封土堆接近13米,還使用了大量的青膏泥填充,這是一座典型的春秋時期楚國墓葬,楚國立國的時間為前1115年—前223年,這座古墓,距今約有3000年的歷史了。為此專家們進行了專業的探討,並決定迅速對其進行保護性發掘。

在隨後的發掘過程中,專家們發現該墓葬面積達160平方米,墓中的棺槨數量居然有47具之多,屬於典型的家族一墓多棺葬法。墓葬中出土各類文物650餘件,其中包括金器、漆器、竹器、以及青銅器等,令人驚訝的是墓中出土的絲織品數量就達到了300件左右,占出土文物數量的一半以上。

墓中的300餘件紡織品總共分為兩類,一種為桑蠶絲質地,另一種為純麻質地。桑蠶絲織物中包括紗、絹、綺、織錦、刺繡幾個品類,並且專家通過檢驗發現其經緯密度都各有不同,有的極為稀疏,有的極為稠密,突出了當時紡織工藝的高超水準。

專家們在各類紡織品中,比對了花紋圖樣,發現這些圖樣都以菱形居多,伴隨著一些動物造型。11號棺內出土的方孔紗,是由三塊完整紗料拼接而成的,被確定為中國紡織品文物出土最早、面積最大的整幅拼縫織物。

然而,這些還遠遠不夠,墓中的另外一件由硃砂染線編製成的織錦實物服飾,是我國考古史上罕見的高密度的織錦服飾,據測算,織品經線密度達到了每厘米240根。

此前,在考古的墓葬中曾經也出土過同樣質地的絲織品,如1984年,滎陽縣青台村仰韶文化遺址中,出土了一塊淺絳色的織物。這塊織物距今約5600年,被稱為是全世界發現的最早的絲綢織物。

位於湖北荊州的馬山一號楚墓中,還出土了各類蠶絲質地的衣衾及生活用品34件,以及12個品種的452片絲織物碎片。

此外,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素紗禪衣」也被譽為質地最輕、密度較稠密的絲織品,每厘米經線達到100多根。

然而四者對比之下,我們不難發現,論及絲織品年代久遠,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確實是最早的絲織品出土地,可它卻沒有將絲織品製成衣服,因此,最早的絲綢衣服,當屬江西靖安縣楚墓出土的這件絲織衣飾無疑。

論及年代久遠,湖北荊州馬山一號楚墓中的絲織品也無法與其比較(江西靖安楚墓的年份在前,馬山一號楚墓的年份在後)。而論及織品的密度,馬王堆漢墓(前217年-前168年)中「素紗禪衣」更無法與之媲美。

總而言之,江西靖安縣楚墓出土的這件絲織衣飾,被專家譽為是我國年代最早、密度最高的絲織衣飾,是有著絕對依據的。

由此可見,中華文明的絲織品工藝源遠流長,在五千年的歲月文明中,我們不但開闢了絲綢之路,而且還讓自己的文化在這條路上傳播至國外友邦,這樣輝煌偉大的成就,與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汗水是分不開的。

在科技極為發達的現代,只要我們繼承並發揚祖先的寶貴精神,同樣也會重新開闢一條屬於現代人的絲綢之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蟲 的精彩文章:

古墓出土啤酒蓋,專家還將其當寶貝,難道不是盜墓賊喝酒剩下的嗎

TAG:歷史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