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辛棄疾很有禪意的一首詞,盼望歸隱田園,自在忘機,禪意盡顯

辛棄疾很有禪意的一首詞,盼望歸隱田園,自在忘機,禪意盡顯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經過幾千年的延續和發展,形成了泱泱大國的民族精神,並倍受全世界的推崇。而唐詩宋詞更是這瑰麗花園裡的奇葩,留給後人美妙和神奇的精神享受。從晚唐開始,歷五代而宋元明清之間,禪師們以詞說禪,詞境與禪境結合很好。下面這首作品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辛棄疾很有禪意的一首詞,歸隱田園,自在忘機,禪意盡顯。

瑞鷓鴣(京口病中起登連滄觀偶成)

宋代:辛棄疾

聲名少日畏人知,老去行藏與願違。山草舊曾呼遠志,故人今又寄當歸。

何人可覓安心法,有客來觀杜德機。卻笑使君那得似,清江萬頃白鷗飛。

辛棄疾年輕時壯志凌雲,希望驅除韃虜,為國盡忠,可是直到晚年他也沒有實現這個願望。悲憤之餘,他唯有飲酒賦詞,排解內心的不平和苦悶。在他64歲那年,辛棄疾想方設法地覲見了宋寧宗,慷慨激昂地說了一番抗金復國的呈詞,後被啟用為紹興知府和鎮江知府,任職在抗金的第一線。這期間他創作了這首詞,卻表達出自己意欲歸隱的心志。

詞人雖然年歲已高,但依然覺得廉頗未老,好不容易重新被啟用,為何又談起歸隱,與他的初心不是很矛盾嗎?所以詞人內心糾結,便以這首詞表達他上任後的激動心情,同時也透露出他對南宋朝廷的不信任感。於是他開篇就寫道,「聲名少日畏人知,老去行藏與願違。」

詞人既懷念「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又感嘆「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此時此刻他的心中豪邁與悲嘆之情並存。如今自己早已不像當初那樣聲名顯赫,卻還是擔心被人知道,盡量隱姓埋名,躲避塵世的喧囂,只願清凈和恬靜地生活。

接下來詞人用了幾個中藥名,進一步巧妙地闡述了這種心境。「山草舊曾呼遠志,故人今又寄當歸」, 小草和遠志為一葯二名,當歸也是中藥名字,詞人提醒自己要有「遠志」,而親朋們又呼喚他「當歸」,都是一語雙關,表達了詞人既懷念美好的過往,又歸心似箭的矛盾心情。

詞的下片盡顯禪意,「何人可覓安心法,有客來觀杜德機」,求歸心態更加明顯。安心法是一個典故,相傳達摩祖師在山洞中面壁十年,一直思索佛法真諦。他的弟子神光為了求法,就在雪天站在洞口外面。祖師問他何事,神光回答說,「我心未安,乞師與安。」後來竟斷臂以求之,祖師感動,就對他說,「我與汝安心竟。」從此就將衣缽傳授給他。杜德機,引用了《莊子》中的典故,就是關閉了生機。

詞人遍求心法,遇到陌生人也隱藏心機,可見辛棄疾此時已經無心求戰,或者說早已對朝廷的反覆無常失望透頂,決心歸隱田園,忘記紛爭。「卻笑使君那得似,清江萬頃白鷗飛」,詞人從病中勉強打起精神,登高望遠,似乎有些嘲諷地說道,整天忙忙碌碌,煩惱無數,我這個「使君」哪裡比得上那些在清江上自由飛翔的白鷗啊!

結韻點題,寫登觀所見,並以鷗飛為喻,表達歸隱田園、自在忘機之禪意。曾經高歌「天下英雄誰敵手」、「生子當如孫仲謀」的偉大詞人,在無奈的現實面前不得不慨嘆,「老去行藏與願違」,最後雖然說願意學那「清江萬頃白鷗飛」,但鬱悶的心情可想而知,不久他就在他在一些諫官的攻擊下被迫離職,憤回自己的故居瓢泉,兩年後鬱鬱而終。雖然詞人沒能徹底放下,但這首作品卻以詞說禪,禪意盡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水心語 的精彩文章:

張祜漫遊江南,這首詩悠遠寧靜,最後7個字更顯空靈朦朧

TAG:雲水心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