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解放那一天,成了我的人生的轉捩點

解放那一天,成了我的人生的轉捩點

1949年,我21歲,正在讀東南醫學院一年級。因戰爭即將來臨,學校早已放了假。我則因為入學時只繳了一半學費,學校規定不能參加期末大考,所以肯定不能升級了,只能待在家裡,準備找個藥房做配藥工作。那時我住在其美路(今天四平路)南端,平時和幾個年輕鄰居閑聊,我們對共產黨並不了解,只不過感到國民黨宣傳的「共產共妻」不可信,否則,為什麼解放軍節節勝利、逼近上海了呢?

5月下旬,遠處傳來隆隆炮聲,但不劇烈。5月25日,突然聽說蘇州河以南已經解放了,真有些不敢相信,就打了個電話給我住在馬當路、學藥科時要好的同學周光邠,他爸爸周予同是著名歷史學家,上海解放後曾任復旦大學副教務長。老周在電話中說他們那裡真的解放了,解放軍晚上都睡在馬路邊上,還和解放軍相談甚歡,不少人放了鞭炮。我們聽了電話很高興,想我們這裡也快解放了,就到其美路上去看看。這時候,剛好看到兩個解放軍戰士從頭道橋上走下來,我們拍手歡迎,正想上前和他們說話時,卻突然聽到兩聲槍響,嚇得我們逃回了家。說明當時還有國民黨軍隊躲在附近。

5月27日,全上海解放了。這時,我們學藥科時的另一個好朋友老吳找到了老周。他已經改名吳昌藩,那時是解放軍某野戰醫院的藥材科長。我們三人見面非常高興,因為1945年藥科畢業時,日本侵略者尚未投降,老吳只跟我們說去做生意,其實他是去蘇北加入了革命隊伍,以後又到了解放軍醫院藥材科。這次老吳是來上海釆購藥品的,他聽說我以後不能繼續學醫,只能再回藥房配藥,就說像你這樣的學習水平,不繼續學習太可惜了,我介紹你去我們新辦的醫學院吧。他寫了一張條子,叫我到蘇州滄浪亭去考試入學。

二軍大師生當年的工作學習照

我周圍的一些朋友聽到這消息,也想去。兩天後,我們近10人一起到蘇州找到學校籌備處,經簡單考試體檢,就入學了。該校幾經改名,後定名為第二軍醫大學(現更名為海軍軍醫大學),這才使我邁出踏上革命之路的第一步。那時是供給制,沒有薪水,發衣被等生活用品,每天還要打綁腿。我們上海去的人出了不少洋相。開始吃飯時看到飯鍋里的米飯是黃色的,以為是蛋炒飯,就拚命往碗里盛,吃到嘴裡才知道是小米飯。

作者(前右一)當年留校在內科時的合影

那年的八一建軍節,我校在蘇州某劇場開了慶祝會,次日晚上,我們乘悶罐車到了上海老北站。半夜裡,我們上千人打了背包,從車站步行到五角場原國民黨國防醫學院的空房子里,途中只在大八寺(現已改名為大柏樹)休息了一刻鐘。大家很疲乏,只覺得五角場很荒涼,大多是農田,房子很少。以後住下來了,才了解到這些房子基本上屬於三個大單位,其中一個是原國防醫學院及其附屬醫院的房子,另一個是江灣機場及下屬人員的房屋。但這兩個機構的人員早已包下輪船,把所有一切打包到台灣去了,連條凳子也沒有留下。第三部分是另外幾幢比較好的房子,是1929年起國民政府被外國租界逼得在這裡建立「大上海計劃」造的。當年的市政府大廈現在變成體育學院,市醫院即今長海醫院最老的一幢樓,市博物館則是如今長海醫院的影像樓,市圖書館即今楊浦區圖書館,市體育場便是今江灣體育場,還有很少被人提及的市衛生防疫站樓(在今中原路)。市小花園則在今天的長海新邨內,當時園內小湖的水很清,通虯江,有很多蟛蜞。另外,還有不在計劃內的飛機樓。至於馬路,雖然沒有全部造好,但都計划了路名,東西向的用政字頭,南北向的用國字頭。雖然不全是柏油路,但泥土道是有的。我們作為學員,5年中曾經住過現在的翔殷路、政通路及現在的藥學院等三地。政通路的房子完全是一棟棟日式兩層小洋房,我們幾個人住一棟。

作者軍裝照

因為才經過戰爭不久,上海解放初期五角場很少有老百姓。即使是美麗的葉家花園(即今肺科醫院)也是空無一人,可隨意進入。上世紀50年代初,那裡才逐漸有了公共交通,主要是60路和55路公共汽車,都是以五角場作為終點站。我們星期天請假去市區回來,下了車為趕時間,只好花錢坐在人騎的自行車後面回宿舍。以後市區淘汰了全部有軌電車後,從四川北路底到五角場曾開通過3路有軌電車,但是幾年後還是逃不了被淘汰的命運。很長一段時間裡,五角場最好的商店是朝陽百貨商店,要買好一些的東西還得去上海市區。五角場今天這樣的繁華,對我們來說,是做夢也想不到的。不過對今天的年輕人來說,70年前那一場解放上海的戰爭,也是他們想像不到的。

(本文作者為原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教授,曾任內分泌科主任、中醫科主任,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本文編輯:許雲倩。文中照片由作者提供。題圖為解放軍入城【上海檔案館館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觀新聞 的精彩文章:

樓道不撤桶靠「笑臉哭臉」監督垃圾分類能行嗎?上海這個街道有了新探索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