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考古證實,諸葛亮木牛流馬設計奇特,並非獨輪車,因一缺陷失傳

考古證實,諸葛亮木牛流馬設計奇特,並非獨輪車,因一缺陷失傳

建興六年(228年)春,蜀漢丞相諸葛亮兵出祁山,開啟了克複中原的戰爭序幕,但因街亭一戰失利,蜀漢喪失了閃擊曹魏的唯一一次機會,此後,諸葛亮被迫陷入與曹魏的拉鋸戰中。

而困擾諸葛亮的除了強大的曹魏騎兵,還有那關山險阻的蜀道。由於戰爭進入了相持階段,諸葛亮後續的4次北伐每每受困於糧草不繼。

為了克服蜀漢人力畜力不足、道路崎嶇的現實困難,諸葛亮將希望寄於運輸工具的改造上。

建興九年(231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建興十二年(234年),「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自此,木牛流馬這種奇特的運輸工具出現在歷史舞台。

史書沒有明確記載木牛流馬的出現對蜀漢軍糧運輸究竟起到了多大程度的改善,因為諸葛亮一死,蜀漢就立刻棄用了這種運輸工具。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有要弄清楚「木牛流馬」到底是怎樣的運輸工具。

老版《三國演義》在拍攝時,將木牛流馬解讀為一種形如牛的機械裝置,可自行行走。顯然,在連蒸汽機都沒有的三國時代,這違背了能量守恆定律,是絕無可能的;而新版《三國》為了貼近實際,將木牛流馬拍攝為獨輪車。

實際上,按照《諸葛亮集》的記載,木牛、流馬應該是兩種不同的運輸工具,而且也絕不可能是獨輪車。

據成都羊子山二號漢墓考古出土的駢車畫像磚證實,至少在東漢時期,獨輪車就已經大量應用,名曰鹿車,合江漢棺上刻畫的《董永侍父圖》中也出現了獨輪車,佐證了這一結論。

陳壽在評價諸葛亮時曾寫道:「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如果諸葛亮僅僅是在原有獨輪車基礎上加了一個裝飾性的牛頭,改名木牛,對於增加蜀漢運力而言並無裨益,也絕配不上「巧思」這樣的評價,更不會莫名失傳。

所以,木牛也好,流馬也罷,必然是有了突破性的創造,才會有「工械技巧,物究其極」這樣的記載。那麼,木牛、流馬究竟是什麼呢?

裴松之在給《三國志》做注時,曾收集到了木牛流馬的製作方法:「木牛方腹曲頭,一腳四足……人行六尺,牛行四步,載一歲糧,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勞」。「流馬肋長三尺五寸,……前後四腳,廣二寸,厚一寸五分,形制如象」。

從史書記載中我們可以大體得知,木牛載重量大,行進緩慢,而流馬載重量小,帶有方囊。但因為沒有圖紙,我們還是無法得知這兩種運輸工具究竟是個什麼樣子。

不過,四川成都新都區一處磚瓦廠意外出土的漢末三國時期的陶三輪馬車,卻刷新了我們的認知。

眾所周知,此前我國考古發掘的馬車均為兩輪車,而西方則為四輪馬車(四輪車行駛平穩,運量大),原因就在於轉向裝置在我國古代的馬車中並未發現和運用。

而四川出土的陶三輪馬車前輪上安裝有叉形轉向裝置,並配有扶手,這既減輕了前行的負重力,也解決了山路行駛時轉彎半徑小的難題,與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的初衷吻合。

那麼,這輛帶有轉向裝置的三輪馬車,是否就是諸葛亮的木牛流馬呢?還不是。因為與《作木牛流馬法》中記載的複雜結構還有較大差距。

諸葛亮不是神,不可能造出超出時代的東西,但卻可以憑藉巧思,對已有的運輸工具作出突破性改進,如諸葛連弩就是在秦漢連弩基礎上改良的,而解決了部分痛點的三輪馬車,必然是諸葛亮構思的原型之一。

如果我們將考古發現和史書中「木牛一腳四足,人行六尺,牛行四步」的記載結合起來看,會發現所謂的四足其實是四輪,而一腳則應該是前驅的轉向裝置,至於牛肋、牛齒、牛秋軸,則說明木牛的形制至少是要比三輪馬車設計更為精妙奇特,帶有某種機械裝置,並且由人力驅動(人行六尺,牛行四步)。

雖然三國時期無法造出滾軸鏈條,但出土的戰國齒輪、西漢記道車、東漢人字齒輪卻向我們證實,古人造出帶有機械原理的車輛並非不可能。所以,木牛應該是接近於現代三輪車的五輪車輛。

至於為什麼是五輪而不是三輪,這一點與後世大貨車單側配雙輪原理類似,一是降低糧車傾覆的概率,二是緩解壓力(木牛可運「一歲糧」,約為730斤)。

但是,木牛僅僅使用一次後就被諸葛亮棄用了,第五次北伐時,諸葛亮改用了流馬,按照《作木牛流馬法》的記載,木牛製作時僅僅標註了有哪些部件,而流馬卻詳細標明了部件尺寸大小,並設計有前後杠孔和方囊。顯然,流馬應該是木牛的改良升級版。

然而,流馬在諸葛亮死後也遭棄用(秦皇漢武註:《三國演義》中姜維用木牛流馬往鐵籠山運糧屬藝術創作),這顯然不是工藝失傳所能解釋的。

如果我們再回過頭來看出土的陶三輪馬車,就會發現前輪軸和叉形器的設計極易磨損,而比其設計工藝更為複雜的木牛流馬,對部件的要求會更高,但這種高成本高損耗並未換來運輸上實質突破,第五次北伐時諸葛亮依然受困糧草問題不得不在渭水屯田。

所以,這一高成本低效率的缺陷,無法讓木牛流馬得到大規模推廣應用。諸葛亮一死,蜀漢再無使用的記載。在蜀漢滅亡33年後的西晉元康六年,天水羌人反叛,晉軍以鹿車運成都米給軍糧,重新改回了獨輪車運輸。

參考資料:《三國志》《四川漢代畫像磚》《晉書》《中國科學技術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秦皇漢武講歷史 的精彩文章:

考古發現,秦國滅亡有一個微妙原因,司馬遷也只能用輪迴來解釋

TAG:秦皇漢武講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