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飲食 > 真正弄懂了什麼是氣足不思食,少生很多病,古人真是智慧啊!

真正弄懂了什麼是氣足不思食,少生很多病,古人真是智慧啊!

對中國傳統養生文化,了解得越多,我就越有一種感覺,古人的很多話,往往包含多重意思。甚至有些話,它是全息全維度的,體現在人生的方方面面。比如《論語》中的這一段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我在《弄懂了道家文化,才明白健康是小道,生命才是大道,很有啟發!》一文里,已經詳細講了,這個話它不只是講政治,不只是講為人處世,它還講了生命科學,講了該如何養生。什麼是大學之道,什麼是明明德,什麼是親民,它都包含了生理基礎。

再比如,我們常說的開心,它不只是一種心情,不只是一種心理活動,它還是一個生理活動,它是自發出現的。心竅打開了,人就能開心。先有這個生理的基礎,然後再是心理的變化。如果沒有這個基礎,開心就不能持續,那就只是一個念頭,念頭過了,開心就沒了。

類似的例子很多,比如年輕氣盛,灰心喪氣等,它也不只是一種性格,不只是一種心理,它描述的都是,在對應生理狀態下的人,容易出現的各種心理上的變化。篇幅關係,這裡不多舉例。氣足不思食,同樣有其生理機制,而且有多種情況。

先說健康的情況。人非常健康時,全身氣血充足,生理功能活躍,身體沒有能量不足的風險,短期內不需要進食。這是我們常說的氣足不思食。這種氣足,體現在全身各個地方。人的精神狀態很好,處於較高的健康水平。

再說不健康的情況。氣足不思食,如果氣足,只是體現在局部,比如說腸胃有脹氣,這時你會感覺到有些不舒服,也沒什麼胃口,不想吃東西,人的精神比較差。這也屬於氣足不思食,是不健康的。這種氣足,只是消化道內的氣比較足,所以不想吃,全身其他地方的氣不足,所以精神差。

還有一些人,容易假飽。吃不了幾口,感覺就飽了,沒過多久,又餓了,再吃還是幾口就飽了。這是假飽。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食物的消化不好,一點食物,就可產生很多氣體,消化道內短期氣足了,感覺就飽了。消化道雖然氣足,但人全身的氣不足,這個氣從腸道吸收,循環到身體其他地方,消化道氣少了,人就又餓了。

這裡面的關鍵是什麼呢,就是消化道內的氣體,它的容量、濃度和氣壓,直接決定著人,是餓還是不餓。當容量大、濃度高、氣壓強時,也就是氣足時,人不餓。反之,氣不足時,人就有餓的感覺。

換句話說,人是餓還是飽,其生理機制可能在於,腸道內的氣。這個提法,我沒有在其他地方見過,是我首先明確的提出來。看似像是我個人的理論,其實不是這樣,而是我將古人的生理體驗,與現在的科學知識結合起來,才有了此看法。

在生理體驗上,古人遠遠強於我們,因為他們是親修實證,現在都是拿小白鼠做試驗。而且按照朱清時院士的說法,古人的身體,比我們的更加敏感,所以容易出現明顯的氣感。古人沒有我們現在的科學知識,但是這並不妨礙,他們用宏觀的角度,去理解本質核心的東西。

他們用身體的實證,從宏觀的角度,描述了飢餓感和飽足感的生理機制,就是氣足不思食。而我們現在的科學,從微觀的角度去研究,卻沒有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有價值的發現是,飢餓感不是來自於胃,而是來源於人的腦垂體和下丘體。這兩個地方,存在攝食中樞和飽中樞。要吃食物時,是攝食中樞起作用,吃飽了時,是飽中樞起作用。

這是科學家們,通過小白鼠的多次重複試驗,嚴格觀察出來的,不太可能出錯。雖然不會錯,但是可能很片面。片面性,是從微觀角度去研究的原罪,因為你只能觀察到部分現象和規律。飽中樞的信號,是從哪裡來呢?是哪裡傳過來的信號,告訴飽中樞,人已經吃飽了呢?你去查資料,都是語焉不詳。

實際上,這個信號,最有可能是從腸道傳過去的。飽中樞,是什麼意思。中樞就是中樞神經系統,神經系統,是收發信號的,這種信號,是能量信號,有的說是生物電,有的說是別的。現在的科學,對於神經信號的成分,沒有統一的結論。那麼古人認為,氣可以傳導這個信號。也因為如此,朱清時院士才講,真氣是神經元運行時的隊列。

根據生理學的研究,人的大腦有1000億個神經元,而人的腸道,含有的神經元數量,僅次於大腦。因為如此,才有科學家說,腸道是人的第二大腦。這樣的一種結構,腸道與大腦的信號溝通,將是非常簡單的一件事。如何溝通呢,古人認為就是靠氣。這個氣的概念,包含很多成分,其中一種是一氧化氮。一氧化氮,被證實是重要的神經遞質。

人體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內,每天可以生產7到10升氣體。古代有水谷之氣的概念,與此不無關係。這些氣體,正常情況下,有三個去處:打嗝、放屁和被腸壁吸收。如果身體異常,不打嗝,又不放屁,然後腸壁又吸收的很少,氣體在消化道積留,就可引發腸胃脹氣,人就沒有胃口。假飽也是一樣的道理。

為什麼會不打嗝,不放屁,腸壁也不吸收呢?因為氣滯了。氣滯是什麼意思,是體內各處的氣壓不平衡,導致流通困難。引發氣滯的原因很多,心理活動,比如說生氣,不當的身體姿勢,比如蹺二郎腿,不良的生活習慣等。古代醫家說,氣滯血瘀,很有道理。

氣滯了,怎麼辦呢,要理氣、行氣、順氣、布氣。氣滯了,時間長了,就會氣虛,因此還要補氣、養氣。你看那些生病的人,沒有胃口時,如果治療得當,又或者是身體自我調整,放了幾個臭屁,胃口立馬就來了,人也就快好轉了。腸胃脹氣的人,打一個飽嗝,人就舒服很多。

消化道做了手術的病人,醫生會告訴你,如果不放一個屁,人是不能進食的,因為氣沒有通。這個情況,我在《一切疾病的好轉,都從身體通氣開始!》寫得很清楚。有位讀者留言,說自己手術後,一直沒有放屁,護理的家人不耐煩,強行讓她進食,吃是吃了,因為沒有通氣,排不出去,便秘好幾天,人特別難受,後面做了灌腸,才勉強排出來。這個情況就是氣滯。

除了氣滯之外,還有一種病理,是氣虛。氣足不思食,氣虛當然就思食,久病思食,就是因為氣虛了。這種氣虛,是全身性的。身體內氣不足,腸道內的氣,很容易被吸收,腸道內的氣就不足,人就容易餓。那吃多了不易消化,也會帶來不良循環。

綜合來說,從微觀角度看,消化道的生化反應,非常的複雜,很難研究得清楚。微觀角度研究不清楚的時候,可以試試宏觀思維,用宏觀來指導微觀,研究才不會走偏。氣足不思食,不一定是飢餓感的全部規律,但是一個重要的線索,值得深入研究。

我們普通人,不作研究,知道這個規律有什麼用處呢?民間有句俗話:養生三件寶,放屁打嗝伸懶腰,這三個動作,為什麼是寶,因為能防止氣滯。現在很多人有積食,有消化不良,有腸胃疾病,如果能想些辦法,讓自己的消化道,每天都能通氣,這可減少很多疾病。知道了原理,辦法就很多,揉肚子,腹式呼吸,艾灸,針灸,熱敷,推拿等,都有效果。本文由身體自我修復研究者原創首發,微信公眾號同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身體自我修復研究者 的精彩文章:

未來可能只有少數人,能真正保持健康!
改善腸道活力,真的就只能靠益生菌嗎?

TAG:身體自我修復研究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