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醫:《黃帝內經》養神養形

中醫:《黃帝內經》養神養形

1

《黃帝內經》中的養生學說建立了中醫養生學體系,確立了養生的基本原則,即順應自然、形神共養、惜精固本、綜合調養等,並詳細論述了具體的養生方法,包括養神與養形兩個方面。

養神

「恬淡虛無」,「和喜怒」,「無為懼懼,無為欣欣」,排除不良精神刺激,保持精神情緒的穩定。

養形

「虛邪賊風,避之有時」,「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節慾保精。

辨年齡施養是當今中醫養生理論體系中的重要一環,是針對人體生命過程中少兒、青少年、中年、老年不同階段的生理、心理特點進行的養生保健活動。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就指出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 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強調了人生不同階段的修身養性之法。《禮記·內則》雲: 「孝子之養老也,樂其心,不違其志; 樂其耳目,安其寢處,以其飲食忠養之」,指出針對老年人的特定養生方法。《黃帝內經》對不同年齡階段的養生認識更加深入,為後世養生理論的發展完善奠定了堅實基礎。

1

《黃帝內經》對於人體不同年齡段的認識

《素問·上古天真論》不僅說明不同性別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存在差別,而且以女七、男八為階段說明人體從母體出生後逐漸由弱小到強壯,由強壯再到逐漸衰老的過程,齒髮、顏面、筋骨肌肉、生殖機能是各階段的主要變化,而導致這一變化產生的根本原因在於人體腎氣充盛與否。《靈樞·天年》以「十歲」為一階段說明從少兒至青少年,人體臟腑功能逐漸強盛,經絡暢通,氣血日漸充盛,身體強健,故好走、好趨、好步; 在到達中年盛壯之後就逐步走向老年衰老時期,在五臟六腑平定強盛之後從肝臟開始按照相生次序逐漸衰退,功能減低,五臟皆虛、形神相離之時則走向生命終點,闡明人體之氣血盛衰、五臟功能之強弱關係著人體整個生命過程之變化。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又從人體陰陽變化的角度解釋人體的衰老,指出中年以後可能出現的病症。

《黃帝內經》認為,人體不同年齡階段生理、病理變化涉及陰陽、氣血、臟腑功能的改變及腎氣的盛衰,從多個角度闡述了人體不同階段生、長、壯、老、已之機理,為後世針對人體不同階段進行辨證施養提供了依據。

2

《黃帝內經》針對不同年齡段之養生法則

1)順應自然,整體協調

《素問·保命全形論》《靈樞·五癃津液別》《素問·八正神明論》《素問·生氣通天論》《靈樞·歲露論》《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等多次指出,人與自然環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自然變化對人體臟腑、氣血、陰陽均有著重要影響,這種變化體現在一年之四季更替、一月之朔望盈虧、一日之晝夜昏晨中。《靈樞·本神》曰: 「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告誡我們要在順應自然變化的情況下進行人體的精神情志、生活起居調節。

2)調補臟腑,分段施養

《黃帝內經》認為,人體是以五臟為中心的有機整體,臟腑與生命活動的密切關係。臟腑功能的強弱、相互配合及腎氣的充盛程度是人體生、長、壯、老、死不同階段變化的關鍵,因此,在養生中必須重視調補臟腑。對於生、長、壯、老、死不同階段,依據《靈樞·天年》的記載:

三十歲之前人體之臟腑機能處於由弱到強盛的上升時期,要以「養」為主,通過飲食調攝、形體鍛煉強健形體,促進臟腑功能強盛,防止外邪侵襲,預防各種影響人體生長發育的不利因素;

三十、四十歲青壯年時期,臟腑功能日漸強盛,腎氣充足,是人體自然生長發育過程中的最佳狀態,更多以「防」為主,如勞倦、起居、房事、飲食等方面,防止各種因素對於人體臟腑精氣的過度耗損;

到了「年四十而陰氣半」,「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人體逐步由盛壯走向衰退,臟腑精氣日漸虧虛、功能低下,要以「補」為主,注重葯食調補作用,補益臟腑精氣,延緩衰老,故《靈樞·天年》雲:「五臟堅固,血脈和調,……各如其常,故能長久」。

3)形神共養,動靜結合

形與神是人體生命活動過程中的兩個重要方面,二者相互促進不可分離,人正是形與神的統一體。《素問·上古天真論》明確指出各種養生方法最終要達到的目的就是保形全神,強調形神共養在養生防病當中的重要性。《素問·痹論》雲:「陰氣者,靜則神藏,燥則消亡」,認為精神躁動是導致人形體之精氣耗損的原因,主張形宜動而神宜靜,在形神共養的過程中,要動以養形、靜以養神,動靜合一,使人體氣血和暢,百病不生,盡其天年。

針對養形,《靈樞·天年》中闡述了人體在不同階段「好步」「好趨」 「好走」 「好坐」的生命活動特點,如在青少年時期可順應「步」 「趨」 「走」多動的特點進行形體保養,到中年以後由於人體臟腑、氣血功能逐步衰減,應適當運動,避免太過劇烈活動,耗竭激發人體氣血。

對於養神,《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提出既要重視情志之調暢,又要重視心理慾望的調節。如針對少兒應建立良好親子關係,在發育過程中培養積極健康的心理; 少年處於心理敏感的特殊時期,應多交流與溝通,加強疏導,陶冶性情,保持情緒穩定和心境愉悅; 中老年時期更加註重心理慾望的調節,避免各種因素引起的「大喜、大恐、大憂、大怒、大衰」。

綜上所述,養生是中醫學特有的概念,是以延緩衰老、延年益壽為目的,以自身調攝為主要手段的一系列綜合性保健措施。《黃帝內經》在對於人體不同年齡階段生理病理認識的基礎上,初步形成了依據不同年齡階段施養的思想,提出了一些養生原則,是後世中醫養生學按年齡施養的雛形,值得我們多學習、思考。

【一日一言】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瀚海說易 的精彩文章:

六壬:四課三傳
風水:三元九運

TAG:瀚海說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