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水滸傳》就是一部「黑社會頭子」精心演繹的「漂白史」?

《水滸傳》就是一部「黑社會頭子」精心演繹的「漂白史」?

作者:傅安平

今日的北京,先秦時代只是北方一個偏僻的小國燕國的都城,名薊。薊,這種草滿身是刺,但這種刺又不是非常強硬,這很像燕國的性格,老出產各種刺頭,喜歡挑事,但又扛不住大事。後人綜之曰「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好聽是好聽,細思我有點想笑。

當初,燕國被齊國破國,老燕王被殺死。燕昭王即位後廣求人才,改革圖強,以洗國恥。大臣郭槐向他提出了一套很洗腦的引才進階理論:大王若以面東、面南、面北、面西不同之禮迎接人才,就會分別得到廝役、人臣、朋友、師傅不同含金量的人才,就看大王的態度了。

燕王被他說動,於是尊郭為師,築「黃金台」,以吸引天下賢士——可見那時,人們對禮遇的認真,對被君王尊重的看重,那也是對自我價值的尊重與追求。正是在這樣「以禮為媒」的吸引下,一批人才來到燕國,受到重用,其中就包括從魏國來的使者樂毅。

(一)樂毅將軍為燕國效勞簡記

樂毅,趙國人,很賢能,擅兵法,被舉薦做了官,又因避趙國內亂到了魏國。魏國是樂毅祖輩住過的地方。樂毅聽說燕國正在向天下招賢,名聞四方,就以魏國使者的名義到了燕國,受到燕王以「亞卿」之禮厚待,予以重用,言聽計從。

樂毅的一生,就是這樣,因為燕昭王,從此與這個出使之國結下了深緣。從「昭」這個謚號,也可知燕昭王本人的魅力,對樂毅產生的臣服之心。後來的「生死一知已」「兩表酬三顧」等典故也是這樣,因知遇之恩而報答一生。

齊湣王,從他死後的謚號可知他結局不好,湣,謚號同「閔」,古同「憫」,憐恤,哀傷之意。但在他為王之初,卻是繼承強齊霸業,握著一手好牌,打敗過秦楚趙魏等好幾個強國,版圖大擴,還曾和強秦爭稱過帝號。齊湣王因此變得驕橫自負,對內對外漸失人心,成為公敵。

樂毅看清形勢,建議燕王說服了諸侯聯合伐齊。樂毅於是以上將軍的身份,率領燕、趙、楚、魏、韓五國軍隊攻進齊國,拔城掠寶。逃難的齊湣王被楚將「抽筋」慘死。其他四國軍隊獲勝撤兵後,樂毅繼續率領燕國軍隊進攻齊國沒有被攻下的地方,只剩莒、即墨兩城圍攻了五年還沒攻下。

這時燕昭王死了,燕惠王即位。堅守即墨五年的齊國名將田單得悉燕惠王為太子時與樂毅不和,就使用反間計挑拔起他對樂毅的懷疑心。燕惠王換掉樂毅的主帥之位,召樂毅回燕。樂毅害怕受到和商鞅等人一樣被殺的下場,就逃到趙國安身,被趙王封為望諸君。

田單看到樂毅被撤換,大喜,就集結軍民士氣,運用奇兵一舉大破燕軍,盡收失地,恢復齊國。燕惠王這才後悔逼走樂毅,以致大敗。又恐樂毅趁著燕國危難帶著趙軍來攻,就寫了一封明含歉意實問其責的書信給樂毅,我總結的大意是:

先王舉國,委付將軍。將軍破齊,天下震動。

我剛即位,左右蒙蔽。將軍棄燕,何報先王?

樂毅因此回復了一封受到歷世傳誦的著名書信《報燕王書》。

(二)樂毅將軍《報燕王書》的簡解

書信第一句話,智慧地回答了燕王的責問之意:既然燕王承認受到左右奸臣的蒙蔽,我當然不能乖乖順從那些奸臣的意思返回燕國,讓燕王的明察和先王的正義受到損害,只能遁逃。

然後再委婉道來,說教燕王以事實真相與大義。

這封信,我閑暇之餘粗讀過很多遍,沒有刻意想去背誦,但它整篇表達的委婉有節,外柔內堅之意,讓人印象深刻。它所講述的為人處事的原則精神,已經深得我內心的認同。比如下面幾句話,是被我劃線的重點:

(1)「賢聖之君不以祿私親,其功多者賞之,其能當者處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論行而結交者,立名之士也」。

譯:賢明的君主,不會用公祿來偏愛私親,而給予功勞多、才能相當的人。考察才能然後授予合適官職的,是成功的君主;考量操行方才決定結交的,是重名的士子。

釋:前一句說的是君王的行賞用人原則,後一句說的是一個君子要重視操行,實際上指也包括燕王自己要重視操行德守,方才能讓臣下悅服跟從。

(2)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

譯:善於做事的人不一定能做成事,善於開頭的人不一定能夠把握結局。

釋:後面舉例說伍子胥很有才幹,最初知遇闔閭得以建功報仇,後來夫差上位卻被裏囊沉江,就是因為他遇上不同的君王,卻沒有先見之明,以致被殺還不醒悟自己有錯。樂毅我不想步伍子胥後塵,回燕很可能受死,離開燕國是很明智的。

(3)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忠臣去國,不潔其名。

譯:古代的君子,和別人絕交後口裡不會說出惡毒攻擊對方的話語;忠臣一旦離開其職位,就不會再去考慮個人留下什麼樣的名聲。

釋:樂毅我離開了燕國,不會抱怨燕王,也無意為自己洗清所謂逃遁的罪名。這一句最好的表現了樂毅高潔的情懷,既謙虛委婉,又闊朗豪氣。

整篇書信的確做到了沒有直接指責燕王,比如最後一句「恐侍御者之親左右之說,不察疏遠之行」,也是轉指到「侍御者」頭上,保持了對燕王無條件的尊重,這是臣之於君王的禮,也是樂毅對老燕王知遇之恩的不忘。

事實上,燕惠王收到這封複信,是由衷釋然,尊重樂毅,並恢復了樂毅的兒子的官職。由於自己的兒子等親人還留在燕國,樂毅後來也是多次往返於燕趙之間,與燕惠王交好,為兩國客卿,最後死於趙國。他的命運,因他自己的主動努力而扭轉,和商鞅多麼不同。

樂毅能有這麼高的信望,也是因為民心所向,這與一件攸關天下蒼生的事情有關。

據夏侯玄記述,樂毅率軍圍攻莒、即墨五年沒有攻下,是因為不忍燕、齊兵士最後血刃相殘,不忍害加於城中百姓,所以沒有發動屠城戰鬥。

這一仁心仁舉傳遍天下皆知,強燕國而廢人道,非樂毅之所為。他本想以德感化收服田單,奈何燕國宮內生變,他功敗垂成。如果這種傳聞是真的,那樂毅獨立而偉大的人性,真是世所罕見啊,這才是諸葛亮自比樂毅的主要原因吧,而不是因為樂毅統率六國軍隊攻破齊國的軍功。

(三)學習樂毅將軍的為人處事

我初聞樂毅之名,是小時讀《三國演義》,諸葛亮居卧龍崗時就自比管仲、樂毅,那時還不知樂毅是何方人物。《三國志》中也說諸葛亮「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想來樂毅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古人吧。

再識樂毅,是後來讀《戰國策》與《古文觀止》,裡面都單列樂毅的《報燕王書》,可見其重要。三國時代無比景仰樂毅的傑出人物不僅只有諸葛亮,還有曹操,樂毅和蒙恬一樣是能讓曹操每次讀他們事迹都會愴然流涕的兩個古人。曹操和諸葛亮之所以偉大,就是因為有很多先賢們早已在前面樹立了偉大的偶像標杆,行為世范啊!

這次再讀《史記:樂毅列傳》,我如受先師之教,其中感受最深的,還是他教會我怎麼保持禮讓,與人平和地分手。在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里,總會遭遇與別人的不和,爭吵,分離,產生難以遏止的憤怒,還擊。每當這個時候,我覺就就應該接受樂毅的教誨,收斂脾氣,以謙遜和包容的態度去對待那些對我們不好的人,讓我們受到委屈的人。面臨激烈矛盾時,保持理性與禮節,不粗暴報復傷人,這才是可以與古代君子並行的榮耀。

我們都習慣了輕易分離,卻沒有學會好好告別,這一句話對身處現代社會的我們,講得非常真實。懂得樂毅將軍的經歷,能在一個複雜的世道把各種事情處理得這麼到位,就能明白,不論我們面臨的情況多麼糟糕,什麼原因導致相互關係走向破裂,也絕不要輕易做惡言傷害的事,更不要挾著私怨走向卑劣的報復。以禮相待,諒解包容,永遠是這世間最具人性溫暖,也能有效化解積怨的社交手段。如果能做到象樂毅將軍那樣待人處事,就不會有人嘲笑我們的國民劣根性「一人是龍,三人成蟲」了。

人生欲成事業者,更須得謹記象樂毅將軍那樣,以禮始,以禮終,方能成就事業——不過慚愧的是,我自己恰恰做不到這點,自以為是經常佔據了我的內心,這恐怕是我為什麼至今無所建成的主要原因吧。

回頭再看,其實樂毅將軍自己,不就是他說的那個身處亂世卻能做到「善作也能善成,善始也能善終」的完人嗎?雖管仲,在這些方面也不能超過他的。

(2019年5月1日夜讀史筆記)

(諸葛亮)

【作者簡介】傅安平,1974年生,湖北黃岡人,工學本科。現自由職業,業餘寫作,作品發表於《當代作家》、《涇渭文苑》、《長江詩歌》等公號及博客,共600多篇。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閱讀悅讀之寫乎 的精彩文章:

從《史記》到《封神演義》是如何將商紂王一步步妖魔化的?
世人為何當羅隱為馬蜂,給他戴了頂「毒舌」的帽子?

TAG:閱讀悅讀之寫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