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我國產生最早的少數民族劇種 你知道是什麼嗎?

我國產生最早的少數民族劇種 你知道是什麼嗎?

藏戲的藏語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據傳藏戲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劇目內容又多是佛經中的神話故事,故而得名。藏戲起源於8世紀藏族的宗教藝術。17世紀時,從寺院宗教儀式中分離出來,逐漸形成以唱為主,唱、誦、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結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戲唱腔高亢雄渾,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聲幫和。2006年5月20日,藏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藏劇在我國少數民族劇種中,是產生最早,且流傳甚廣的個劇種族群。除西藏外,四川的巴塘、理塘、甘孜,甘肅的夏河,青海的玉樹,雲南的中甸等地都有藏戲的演出。但它又是一個較大的劇種分類。經過《中國戲曲志·西藏卷》的編纂,使我們對「藏劇」逐步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原來它並不只是一個單一的品種,而按照區分戲曲劇種的定式加以分析、鑒別,應為白面具藏戲、藍面具藏戲昌都藏戲、門巴戲德格威戲等5個劇種。

我國產生最早的少數民族劇種 你知道是什麼嗎?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其主要區別在於它們有著不同的語系、不同的音樂風格和表演特點,即在劇目上亦各自有所側重和區別。如白面具藏戲形成於公元8世紀,唱腔是從古老的「勒諧」發展而來,很少運用藏族的特殊演唱技巧「仲古」,聲音平直歡快,並有模仿動物的鳴叫聲,演唱的正戲只有《諾桑法王》一個劇目,而且只演前半部,很少演全本。而藍面具藏戲形成於公元15世紀,其聲腔是從「諧欽」等發展而來,有人聲幫腔伴唱,鼓鈸伴奏。

唱腔以散板為主,運用「仲古」較多,旋律婉轉,唱腔豐富,並在演唱上有一定程式。表演繼承了白面具藏戲的傳統技巧,並有較大發展。演齣劇目豐富,八大傳統藏戲是其常演劇目。又比如在音樂分類上,藏族戲曲種的各種「明達」(唱腔)和鼓鈸伴奏點子,因它們形成的時間、地點、音樂素材構成和語言聲調等方面的差異而形成旋律、調式及演唱方法上的不同。

我國產生最早的少數民族劇種 你知道是什麼嗎?

白面具藏戲、藍面具藏戲、門巴戲一般是按旋律、結構區分「朗達」類別的,常用的有長調〔達仁朗達〕、中調〔達珍朗達〕、短調〔達通朗達〕、反調〔當洛朗達〕、歌戲混合唱腔[諧瑪朗達〕、說唱混合唱腔〔諧瑪當木朗達〕等。而昌都藏戲、德格藏戲的朗達則一般是按入物身份區分的,常用的有〔國王朗達〕〔皇后朗達〕〔內大臣朗達〕〔外大臣朗達〕等。藏戲朗達與內地戲曲的腔調有類似特點,即同樣一個朗達,因演唱者的嗓音和演唱技巧(特別是「仲古」)的區別,會有不同的風格和藝術效果。

我國產生最早的少數民族劇種 你知道是什麼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