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1949上海之戰到底怎麼打的?真相遠比你想像的慘烈

1949上海之戰到底怎麼打的?真相遠比你想像的慘烈

老周

編者註:對於1949年上海之戰,由於當年一部《戰上海》電影,普遍給人造成了解放軍在外圍的反覆苦戰,是故意而為之,目的就是盡量與國軍在外圍作戰以減少市區作戰壓力的假象;而台灣方面,多是把失利歸咎於解放軍的人海戰術。而這兩種報道都是有悖於史實,那麼這場戰役的真相究竟如何?

圖1:一部《戰上海》電給人造成了解放軍在外圍的反覆苦戰,是故意而為之的假象

對於1949年上海之戰,由於當年一部《戰上海》電影,普遍給人造成了解放軍在外圍的反覆苦戰,是故意而為之,目的就是盡量與國軍在外圍作戰以減少市區作戰壓力的假象;而台灣方面,多是把失利歸咎於解放軍的人海戰術。而這兩種報道都是有悖於史實,那麼這場戰役的真相究竟如何?

上海這顆遠東的明珠,在19世紀里一共遇到三次大的戰火,其中1932年的一二八抗戰是損失最慘的(藏書逾50萬冊的東方圖書館被日軍炸毀,除5000冊事先存於銀行保險庫的孤本善本外全部毀於戰火,其價值堪可比城!),1937年的八一三抗戰是犧牲最烈的,而1949年的上海之戰時,水不斷電不停,整個城市幾乎完好無損,堪稱戰爭史的奇蹟。那麼這場被解放軍稱作「瓷器店裡捉老鼠」的戰役,是如何展開,又是如何進行的呢?

大進軍中的暫停

1949年4月解放軍渡過長江,由於國軍精銳主力已在此前的遼瀋、平津、淮海(即徐蚌會戰)諸戰役中損失殆盡,所以在長江以南的大進軍中,解放軍幾乎是橫掃千軍如卷席,但很少人知道其實在渡江到進攻上海之間卻是有過一個暫停,讓我們從時間和距離上來看一下:解放軍4月24日佔領南京,5月3日佔領杭州——上海在南京東南約300公里,而杭州則在上海的西南約180公里,換言之,如果是過江之後直取上海,那麼上海理應先於杭州被佔領的。而事實上,5月12日進攻上海的戰鬥才打響!

要知道,解放軍突破長江防線後,守備長江的國軍一路敗退,其中約4個軍退至上海,如果解放軍銜敗兵之尾乘勝進軍,完全可以乘其立足未穩一舉攻取上海。但是解放軍的突然叫停,給了國軍寶貴的喘息時間,使其能整頓建制調整防禦部署,這些自然會給進攻上海帶來不小的負面影響。究竟是什麼原因使解放軍寧可放過挾勝進軍的大好時機而來了個暫停?

圖2:為社么解放軍在挾勝進軍的大好時機而來了個暫停?

早在部署渡江戰役時,中共中央軍委就提出解放上海要「慎重、緩進」,指示「為著多有一些準備時間,不使國民黨過早退出上海,我軍倉促進入上海,請粟張(筆者注,粟為第三野戰軍副司令員粟裕,張為第三野戰軍參謀長張震,兩人為上海戰役的最高直接指揮)注意不要使我軍過於迫近上海。同時,爭取在數日內完成進駐上海的準備工作,以便在國民黨迅速退出上海時,我軍亦不至毫無準備地倉促進入。」還特意強調:「何時進駐上海,須得我們批准。」

而解放軍進入南京、杭州等大城市之後一些情況,如對電燈、自來水感到好奇,浪費水電現象非常普遍;對城市生活和管理很不習慣等等,也使第三野戰軍(簡稱三野,下同)領導感到有必要加強城市政策教育,同時擔心由於部隊進展太快,準備工作不充分不細緻,倉促進入上海,必然會陷於被動。單就軍事來說,上海確實可以很快拿下,但就政治而言,很多準備工作都未就緒。特別上海還是當時亞洲最大的城市,中國的工業、金融、經濟中心,是擁有600萬人口的國際大都市,解放軍在上海的表現,是全世界都關注的,搞壞一件事,全世界都會知道。毛澤東就曾說過:「進入上海是中國革命的最後一個難關,是一個偉大的考驗。」因此,4月30日渡江戰役總前委(即原來的淮海戰役總前委,由第二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第三野戰軍司令員陳毅、第二野戰軍政委鄧小平、第三野戰軍副司令員粟裕、第三野戰軍副政委譚震林組成,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為常委,鄧小平為書記。1949年2月改稱渡江戰役總前委,行使領導中原和華東地區所有軍事力量組織實施渡江作戰的最高職權,簡稱總前委,下同)請求中央軍委批准推遲進佔上海。5月3日,中央軍委同意了推遲進佔上海的請求「上海在5月10日前確定不要去佔領,以便有十天時間作準備。在5月10日以後,則應作兩面的計劃:一是即去佔領上海。這是假定湯恩伯在10天內由海上退走,上海成了無政府狀態,迫使你們不得不去佔領。你們的準備工作主要地應放在這點上。二是拖長時間至半個月或20天或1個月再去佔領。只要湯恩伯不走,就應如此。何時佔領上海,要等候我們的命令。在準備工作中,應令軍隊學習政策和接管城市事項。」

此後,鑒於國軍正在抓緊從上海撤運物資(僅4月底至5月初從上海撤出的大宗財富就有:黃金277.5萬餘市兩、銀元1520萬元和1537萬美金),中央軍委又於5月6日指示三野:「請粟張即行部署於5月10日以後,5月15日以前數日內,先行佔領吳淞、嘉興兩點,封鎖吳淞口及乍浦海口,斷絕上海敵人逃路,使上海物資不致大批從海上運走,並迫使用和平方法解決上海問題成為可能。……佔領吳淞、嘉興並不放棄推遲佔領上海的計劃。何時佔領上海,仍須按照我方準備工作完成的程度來作決定。最好再有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充分完成準備工作。但是你們仍須準備在不可避免的情況下,早日佔領上海。你們的準備工作愈快愈好。」根據這一指示,三野隨即首先向吳淞、高橋兩個方向發起攻擊,力求封鎖上海出海口。這才是上海戰役之所以先從兩翼設防堅固的地區發起攻擊,而不是先從防禦薄弱的西南方向進攻的決定性原因,尤其是在解放軍已經掌握了國民黨軍在上海防禦部署的情況下,這樣先攻兩翼後攻市區的目的就是斷絕海上退路,並以兵臨城下的態勢爭取和平解決,同時也不妨礙繼續進行接管準備工作。

圖3:毛澤東對上海戰役的指示

我們可以都用一個字來歸納雙方對於上海戰役的真實目的,國軍方面是「拖」:深知三面被圍一面瀕海的上海是肯定守不住的,之所以堅守上海只是為了「拖」,拖延儘可能長的時間來撤運物資,同時期望時間的拖延能引來英美的干涉。而解放軍主要的目的,則是「全」,不是像以往那樣注重「消滅有生力量」而是儘可能完整地佔領上海。和完整地奪取上海相比,消滅守軍就是次要任務了,所以5月20日當外圍作戰進展遲緩時中央軍委甚至特意指示「如吳淞陣地不利攻擊,亦可採取攻其可殲之部分,放棄一部分不攻,任其從海上逃去。」

正所謂軍事是政治的延續,推遲進攻上海以及首攻兩翼正是政治決定軍事的典型表現。

細緻的接管準備

解放軍不惜給予國軍以重整防禦的時間而暫停的原因,就是為了能做好接管準備。從後來的情況來看,應該說這個暫停確實很值得,這段時間裡接管準備的各項工作都細緻完備,從而使解放軍在佔領上海後幾乎立即就恢復了這座大都市的正常秩序,而在戰火中水不斷電不停電話暢通,實在令人難以置信。

在接管上海的準備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丹陽整訓,從5月初開始,主要分為四大內容:接管組織人事、入城政策紀律、人民生活安排和統戰政策。

接管組織人事方面,早在年初中共華東局就開始由周林、王堯山、趙毓華等組織了「南下幹部縱隊」,該縱隊是由華東局幹部、山東和蘇北解放區抽調的黨政軍幹部以及上海地下黨(編者注,大陸所謂「地下黨」就是指在國統區秘密活動的中共組織,也就台灣方面所說的「匪諜」)撤出的幹部,總共約5000人。5月確定了接管上海的黨政軍各系統的負責人,其人事安排主要根據原來工作系統和特長來決定,一時間丹陽精英匯聚,各方面的專家人才陸續趕來。小小的丹陽街頭,除了大量身著黃軍裝的軍人外,還有穿著各色便裝的各路豪傑,有的西服革履,有的長衫馬褂,成了丹陽城內異常搶眼的風景線。當時在丹陽就有中共中央委員6人,候補委員2人,以及黨、政、軍、財、文各界精英3萬多人,包括潘漢年、夏衍、許滌新、盧緒章、曾山、駱耕漠、錢俊瑞、范長江、李士英、梁國斌、楊帆、周林、曹漫之等。為了配合接管,上海地下黨早就開始進行了細緻的準備工作,無論是政府機關還是重要的企業,從歷史沿革、基本概況到主要人物,都調查得一清二楚,然後按照機關、產業、部門分類,資料總量達100萬字以上,匯總編印成冊。其中最詳盡的當屬《上海概況》,總共660頁,分上中下三篇十四個專題。此外還要準備各種接管命令、接管人員任命書、接管印章以及軍事管制委員會人員的胸章臂章等等。為了這些準備工作,丹陽城內所有能印刷的紙張都被解放軍買空——不是洛陽紙貴,而是丹陽紙盡!丹陽以及附近的所有刻章匠人都日夜加班趕製印章!

圖4:上海地下黨整理的《上海概況》

有關接管人事方面安排相當細緻,按行業系統從上而下都做好了相應的安排,甚至連每所學校、每家工廠都落實接管專人。

入城政策紀律由三野司令員陳毅親自負責,5月10日陳毅在丹陽的一座大廟裡對接管幹部做了入城政策紀律的報告,很多接管幹部在幾十年後仍對這場報告記憶猶新,一開場陳毅就先聲色俱厲地對發生在丹陽兩件違紀事件進行了批評,然後才將話題引到了接管上海上,開場白就是野戰軍在城市裡是不能「野」的。進入上海後講不講政策,守不守紀律,是關係到解放軍和共產黨的威信,關係到是否能得到600萬上海人民的擁護。陳毅強調入城紀律是入城政策的前提,紀律好,政策就能落實好;紀律不好,就會影響政策的推行。一切行動必須事先請示事後報告。特別提出部隊進入上海後帶給上海市民的見面禮就是絕對不進民房,當時總前委將不入民房的規定報告中央軍委,中央軍委的回電就是八個字——「很好很好很好很好」。這次報告的內容逐層傳達,各級都認真組織學習討論,全體接管幹部還專門就入城紀律進行了演習。

人民生活安排簡而言之就是「二白一黑」,二白就是大米和棉花,一黑就是煤炭,是當時人民生活生產的最基本物資。在進入上海前,華東局和華東軍區就從蘇北、皖南和蘇南調撥了可供應上海600萬市民三個月所需的1.2億斤大米、700萬斤食油;中南地區則準備了大量棉花;除了淮南煤礦預先準備了大量煤炭外,還在秦皇島準備了100萬噸煤炭隨時聽候調用。由於戰爭的影響,交通運輸並不很暢通,因此中央特意派呂正操來解決交通運輸問題,組織搶修津浦、隴海、淮南鐵路,還調撥數十艘船隻加強水運能力,由傅秋濤負責協調指揮水陸運輸。另外還通過地下黨發動群眾進行應變準備,讓工礦企業和市民盡量儲存「二白一黑」。

統戰方面主要是穩定民族資產階級,儘快恢復生產。這主要是由地下黨派專人向有關人士宣傳相關政策,鼓勵他們留在上海。經過動員,上海市代市長趙祖康、中紡公司總經理顧毓瑔、資源委員會委員長孫越崎、吳兆洪、海關副總稅務司丁貴堂、永安公司總經理郭琳爽,著名學者茅以升、吳有訓、吳覺農、侯德榜、盧於道等都留在了上海。

此外還擬制了接管計劃和警備措施,並根據南京、杭州等地執行城市政策的情況,下發了《加強城市政策教育、嚴格執行請示報告制度》、《對外交政策及城市紀律的具體規定》、《入城紀律》、《外交紀律》等文件,組織接管人員和部隊學習。學習中還針對上海的具體情況,對執行城市政策中可能遇到的問題,逐一設想應對之策。

這樣細緻周密的城市接管準備是解放軍從來沒有過的,從中也可以看出在解放軍心目中上海的重要性。

國軍的防禦部署

誰都看得出,解放軍渡江之後上海是志在必得的。在渡江前,國軍在上海守備部隊為第37軍、52軍、75軍和交警總隊。解放軍渡江後,京滬杭警備總司令湯恩伯一面將浙東的第12軍和杭州的99師調往上海,一面命令鎮江以東及寧滬線的第21軍、51軍、54軍和123軍撤至上海。就這樣,至5月底,上海的守備兵力已達8個軍25個師,連同交警總隊等部共約22萬人。

國軍確定「確保淞滬反攻基地,以待新生力量之成熟,及國際情勢之有利變化」為戰役指導戰略,採取「集中適當兵力,利用淞滬堅固工事,確實組織並發揮陸、海、空殲滅性之聯合戰力,及運用一切人力、物力、財力,保證足以抗衡任何強大之攻擊,待消耗衰竭匪之攻擊力量後,再行轉移攻勢,擊滅犯匪」的作戰方針,「若匪以主力分由寶山、浦東兩側進攻時,以三軍協力,斷行反擊,摧毀其攻勢於陣地前。匪若以主力分沿京滬、滬杭鐵路進犯時,應依大縱深陣地之堅強抵抗,與預備兵力之機動轉用,殲滅犯匪於陣地前或陣地內」的指導要領。

上海的防禦工事早在抗戰前就已經修築了不少,抗戰中日軍又修築了一些,1948年12月起國軍在先前的基礎上開始全面修築防禦工事,到1949年4月已完成周長80公里,縱深8至10公里的防禦陣地,總共約有4200個鋼筋水泥碉堡和1萬多個野戰工事,各碉堡工事之間都有戰壕相連,防禦陣地以子母堡為核心,陣地前敷設大量鐵絲網、鹿砦、壕溝和雷區。整個上海防禦由外圍陣地、主陣地和核心陣地組成,以南翔、華漕、七寶、華涇一線為浦西外圍陣地,以川沙至北蔡為浦東外圍陣地;以吳淞以西獅子林、月浦、楊行、劉行、大場、真如、北新涇、虹橋、龍華至黃浦江一線為浦西主陣地(其中以月浦至虹橋為重點中的重點),以高橋、高行、洋涇、塘橋一線為浦東主陣地;市區蘇州河南岸國際飯店、海關大樓、滙豐銀行、永安公司、大新公司、蘭心大戲院、大滬飯店、哈同公寓等,蘇州河北岸百老匯大廈(今上海大廈)、北站大樓、國防醫院、警備司令部大樓、郵政工人公寓、大陸銀行、四行倉庫、提藍橋監獄等總共32處高大建築為核心陣地,國際飯店和百老匯大樓分別為蘇州河南和河北的指揮中心。

圖5:七寶地區保留至今的碉堡遺迹

具體兵力部署是:以6個軍20個師防守浦西,其中第123軍附暫編第8師守備太倉、崑山、青浦、嘉興、平湖、金山衛一線外圍陣地,第52軍守備吳淞、寶山、月浦,第54軍守備大場、真如、北新涇,第75軍守備虹橋、莘庄、龍華,第21軍及99師守備江灣、虯江碼頭,第51軍及交警第2、5、6、11、18總隊守備市區;以2個軍5個師防守浦東,其中第37軍守備浦東市區及南匯,第12軍守備高橋、高行。另以由江蘇省保安部隊整編而成的暫編第1軍駐守崇明島(當時崇明屬於江蘇省)。

4月24日京滬杭警備司令部發布命令,將8個軍根據防區劃分為3個守備兵團:滬西北區守備兵團(第52軍為核心)、滬西南守備兵團(第75軍為核心)和浦東守備兵團(第37軍為核心),另以交警總隊和憲兵組建市區守備兵團擔負市區核心據點守備。

國軍在上海各獨立炮兵團和各軍、師炮兵部隊共有大小口徑火炮約500門,計劃每門火炮配發300發炮彈,以前沿陣地每公里正面平均配備5門火炮,形成火制地帶。

彈藥準備方面,除各部隊配發5個基數外,另囤積重炮炮彈5萬發、山野炮炮彈10萬發、迫擊炮炮彈50萬發、六零炮炮彈10萬發、重機槍子彈500萬發、輕機槍子彈1000萬發、衝鋒槍子彈200萬發、槍榴彈50萬發、手榴彈50萬枚。

海軍參戰部隊為第1艦隊(各種艦艇約30艘),除以一部保護海上交通外,主力位於長江口,封鎖海口,支援陸軍;空軍參戰部隊為第4軍區的4個大隊140架飛機以江灣、大場機場為基地,轟炸寧滬、滬杭鐵路、公路及蕪湖至廣德間的解放軍補給線,並支援陸軍。

圖6:國民黨軍防禦部署要圖

從這個部署可以看出,是以3個最強的軍為守備兵團的骨幹,52軍是從東北戰場惟一撤出的完整軍級單位,全副美械又富有實戰經驗;75軍和37軍都是新近重建的嫡系部隊,裝備和士氣都要比從江防前線撤下的部隊要強。而其中戰鬥力最強的52軍(也是湯恩伯系統的老部隊)則部署在吳淞、寶山,充分表現出湯恩伯正是以這樣一支既強悍又可靠的部隊來確保海上退路吳淞的安全,海上退路吳淞的安全才是湯恩伯的最為關心的,因為國軍整個的防禦目的就是拖延時間搶運物資。唐文曾很生動地回憶了5月初的軍事會議:國防部第三廳廳長蔡文治在會上先是指責湯恩伯在江防部署上,不聽三廳的建議,將主力集中在京滬線上,不但南京無法堅守,而且浙贛線門戶洞開,最終致使江防部隊撤退時,連機關都沒有部隊掩護。眼下幾十萬大軍退集上海,前無出路,後有大海,難道是預備跳海嗎?我對敵人行動判斷無一不準,可作戰指揮毫不採納,這樣的幕僚還有什麼當頭?說著就猛然扯開軍服——扣子滿天飛,全場愕然!湯隨即斥責蔡:「你這個小孩子懂什麼?」——湯曾任軍校大隊長,蔡系其學生——蔡也不甘示弱:「你還有臉擺老師的臭架子?軍校學生沒一人認你這個飯桶老師!沒有一個人承認你是軍人!」湯回曰:「軍人應該怎樣?要不要服從命令?」蔡立即抓住這點:「是啊,我一個小廳長算不得什麼,但我是以總長名義命令你,你為什麼不服從?」湯見鎮不住,只好拿出了最後的法寶:「我集結主力退守上海,是奉有總裁(即蔣介石)手令的,總長也要服從這個手令。」說著拿出了手令——大意是以陳良代理上海市長,負責將存在上海的價值約3億多銀元的黃金、銀元搶運台灣。在未運完之前,湯恩伯應集中全部兵力死守上海。直到金銀運完,准湯部向舟山撤退。如該項金銀不能安全運到台灣,惟湯、陳是問——這就是國軍固守上海的根本目的。

解放軍的計劃

4月底,粟裕、張震率三野前進指揮機關進駐蘇州,隨即開始籌划上海戰役。5月2日提出了三種方案:一是久困長圍,這個方案固然可以大為減少進攻部隊的傷亡,但是由於上海有出海口,極可能圍而不死,而且上海600萬市民生活所需的吃穿用物品全都依賴外埠輸入,一旦採取圍城戰術,市民生活陷入困境,加之上海又是國際大都市,國際影響將很嚴重。二是選擇國軍防禦薄弱的虹橋、龍華一線徑取市區,這個方案由於選擇的是國軍防禦弱點,可以迅速突入市區,但是主要戰鬥勢必將在市區進行,這將使市區遭到很大破壞,這也不可取。三是先取吳淞,再攻市區。這個方案攻擊的重點是國軍惟一的海上退路,絕然是國軍的必救之所,換言之,必然是主力對主力的強硬對話。雖然傷亡肯定比較大,但可以將戰鬥重點拖在外圍,減少在市區的戰鬥,從而減小對市區的破壞。而且一旦攻取吳淞,就可以封鎖國軍的海上退路,同時以兵臨城下的態勢爭取和平解放。因此粟裕比較傾向於第三種方案。

無獨有偶,5月5日中央軍委來電指示:「據上海報告,敵人正在搬走上海物資。我們判斷,在短期內似難搬走很多物資,但如時間拖長則搬走的物資可能較多。在此情況下,請你們考慮是否可以在5月10日以後數日內先行佔領吳淞、嘉興兩點,切斷敵從吳淞及乍浦兩處逃路,然後從容布置,待你們準備好了的時候,再去佔領上海。」因此陳毅粟裕當天即回電:「5日電奉悉。對於10日後先行派部隊佔領吳淞、嘉興兩點,切斷敵人兩處逃路,我們認為這樣做是有利的,並不妨礙我們的接收準備工作。而兵臨城下,反可爭取和平接收與撐主和者的腰,並使破壞者不敢放肆。請軍委決定下令實施。」這樣,6日軍委遂指示三野:「請粟張即行部署於5月10日以後,5月15日以前數日內,先行佔領吳淞、嘉興兩點。」

圖7:解放軍的戰役計劃示意圖

根據這一指示,三野立即確定了首攻兩翼鉗擊吳淞的作戰計劃。7日粟裕上報作戰部署:以29軍攻佔吳淞、寶山,以28軍控制太倉、嘉定,以30軍攻佔嘉興、乍浦、金山。預定12日發起攻擊。經軍委批准,10日粟裕正式下達《淞滬作戰命令》:

我軍為貫徹完成京滬杭作戰任務,決以九、十兵團並26軍首先包圍上海截斷敵一切逃路,封閉上海物資之竊運,進而全殲該敵或迫敵投降,求得和平解決上海,待命進入上海市區。茲將各部任務區分如下:

一、十兵團(欠31軍)並指揮26、33軍,附特縱炮5、6團並工兵1個營,應首先以主力攻佔吳淞、寶山,封鎖黃浦江口,阻截敵之出口船隻運輸,其餘應分割殲滅崑山、安亭、太倉、嘉定地區之敵,爾後即控制該地區陣地,待命由上海西北地區協同九兵團會攻上海。

二、九兵團(欠33軍)並指揮31軍,附特縱炮4團,應首先以一部攻佔平湖、金山衛、奉賢、南匯、川沙沿線陣地,斷敵由滬向東南之逃路,並分割殲滅嘉善地區之敵,其餘主力相機控制青浦、松江(均不含)以西地區,爾後待命向東、南、西三面協同十兵團會攻上海。

這樣三野最初決定投入九、十兵團共8個軍另特縱3個炮兵團會攻上海。另外第二野戰軍除留1個軍外,主力8個軍集結於浙贛線金華至東鄉一帶休整,隨時準備應付英美可能的武裝干涉。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紫石英號事件和解放軍佔領南京後1名營長闖入美國大使司徒雷登的家,這兩件事使解放軍對美英可能的干涉非常敏感,為避免出現這一局面,中央軍委4月28日指示三野:「在攻擊上海時,我方對英美僑民及一切外國僑民和各國大使、公使、領事等外交人員,首先是英美外交人員,應著重教育部隊予以保護。」29日,再次指示三野:「必須事先嚴戒部隊,到吳淞後避免與外國軍艦發生衝突。不得中央命令,不得向外國軍艦發炮,至要至要。」5月6日第三次電示粟裕、張震:「預先告誡部隊,在佔領吳淞時極力注意避免和外國軍艦發生衝突。」而三野也在丹陽整訓時就明確了「帝國主義不向我開火,我決不開火,一般外國人都要保護。今後除了指定的外交人員外,一切同志不準再與外國人發生關係」的原則,針對1名營長闖入司徒雷登的家裡陳毅專門提到:「我們要打倒美帝,要用新的策略,不採用武裝衝突,不要給帝國主義挑撥起戰爭來。南京有個營長闖入司徒雷登的房子,這不是表示我們同志勇敢,反而是愚蠢。」而美英方面也同樣不希望直接介入與解放軍衝突,早在5月初英國海軍在吳淞口的3艘軍艦就全部撤往香港,5月16日8艘在上海的美國軍艦也相繼撤離,留在南京的美國大使司徒雷登還專門向解放軍南京軍管會外事處負責人黃華表示:吳淞口內已不再有美國軍艦。

解放軍指揮層次也過於繁瑣,最高層指揮是由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組成的中央軍委,之下則是由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組成的渡江戰役總前委(上海戰役是渡江戰役的一部分),然後是粟裕、張震的三野前進指揮部。而在排兵布陣上,也是問題不少,令筆者頗為困惑:

困惑之一:最初投入進攻上海的8個軍中,三野一等主力「四大天王」的只有20軍和27軍,其次是二流主力「四小天王」中的26軍、28軍和31軍,還有就是戰鬥力只能算是三流的29軍、30軍和33軍。既然上海是如此重視的國際大都市,卻為什麼不是主力傾囊而出?如果我們套用橋牌的牌點來計算,三野總共16個步兵軍中,一等主力軍計3分,二流計2分,其餘計1分的話,最初投入的8個軍總共只有15分,平均戰力為1.875分,只略高於三野16個軍31分的總平均1.75分。以筆者來看,就三野當時完全可以放手使用兵力的情況下,進攻上海至少應投入相當於20分的部隊。

圖8:解放軍進抵上海外圍

困惑之二:即使投入的2個一等主力軍,不僅沒用在關鍵的吳淞方向(27軍是在西南,20軍是在浦東),更奇怪的是在突破外圍警戒陣地之後,這2個一等主力軍卻都是止步待命。

困惑之三:在最重要的吳淞寶山方向投入的是十兵團,而該兵團4個軍中,沒有1個一等主力軍,其中33軍作為預備隊還遠在常熟,26軍是二梯隊,位於崑山安亭。真正第一梯隊攻擊的只有28軍和29軍,主攻的居然是更弱些的29軍,裝備和戰鬥力更強些的28軍則是側翼掩護,何況28軍能躋身二流,還是以阻擊而非攻堅野戰見長。

實在有些令人匪夷所思的味道了。

血戰月浦鏖兵急

5月12日,解放軍正式發起了上海戰役(亦稱淞滬戰役),當日10時,29軍從常熟出發直取吳淞,十兵團賦予該軍的任務是在14日0時前佔領吳淞。從常熟到吳淞約120公里,這段路程幾乎光行軍就要這麼點時間,難道十兵團認為29軍是不需要戰鬥就可以在行進間佔領國軍最重要的海上退路吳淞嗎?十兵團司令員葉飛後來回憶,是因為有情報稱國軍正在準備倒戈,上海根本不用一戰就可以傳檄而定,不會有什麼戰鬥,所以才派了戰鬥力相對較弱的29軍,而且時間也限定得很少。葉飛在其回憶錄中表示對此部署有意見,認為以兩天的時間又是沒經過多少大戰的29軍來擔負這樣的重任,似為不妥。不過張震在回憶錄中說5月10日已將地下黨得到的國軍防禦部署圖下發到兵團,但是解放軍軍、師、團級單位都沒有在戰前得到這份情報,完全是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軍吳淞的。那麼這個問題顯然是出在兵團,對於這個極其明顯的失責,葉飛自然是沒有提到。還應該看到當時整個三野上下,上至粟裕,下到伙夫,幾乎都認為打上海是不需要花費什麼氣力的,「打著背包就能進上海」。從渡江以後,三野官兵中就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渡江渡江,不放一槍;追擊追擊,不堪一擊。」其輕敵大意可想而知,加之傳聞國軍正準備倒戈,和平進入上海的可能很大,全然不知國軍正在月浦一線嚴陣以待。

12時,29軍先頭87師261團進抵瀏河,經過約一小時戰鬥佔領瀏河,守軍52軍1個加強營傷亡約200人,余部撤至羅店,261團傷亡也有100人。瀏河之戰正式揭開了上海戰役的帷幕。當日晚,十兵團28軍攻佔太倉、嘉定,26軍攻佔崑山,上述地區守軍123軍被俘約4700人。如此輕鬆地就拿下了外圍警戒陣地,自然進一步滋長了解放軍輕敵情緒,而久經戰陣的葉飛卻隱隱感覺到了不祥,如果是要倒戈怎麼不見來人接洽,如果不是投誠那怎麼連如此重要的瀏河、崑山都沒經過激烈戰鬥就放棄了?但是還來不及葉飛考慮,真正的激戰就爆發了。

圖9:月浦5高地上的機槍陣地

13日凌晨4時,29軍87師(配屬85師253團)進抵月浦附近,隨87師行動的29軍副軍長段煥競指揮260團、253團攻擊月浦,259團攻擊葉大村,261團切入葉大村與月浦之間公路,同時發起攻擊。夜色迷茫中解放軍對地形、工事全然不知,仍是以猛衝急進的野戰攻擊姿態一頭闖入了國軍52軍在月浦一線的堅固預設工事,天亮後處境更為被動,遭到守軍52軍第2師5團密集火力的壓制,傷亡很大。戰至中午幾乎毫無進展,遂調整部署,260團從北,253團從西,261團從東北三面夾攻月浦,但此時國軍海空火力也逐漸猛烈,配屬260團的3門山炮就在國軍炮火覆蓋下損失2門。下午雨勢漸大,解放軍攻勢依舊不減,但國軍防禦也相當堅韌,至傍晚,解放軍只攻佔了月浦鎮外的部分前沿陣地,但傷亡相當慘重,僅這一天3個團的傷亡就高達1200人。入夜後由於限令將至,解放軍繼續猛攻,至14日0時也就是攻佔吳淞的限期,260團才剛剛攻入月浦北街,87師迫不及待命令253團2營也從西向北攻擊,以期協同260團一舉奪占月浦。但2營在經過鎮北口開闊地時,遭到守軍密集火力壓制,少數沖入鎮內也隨即被國軍反擊逐出,大部分被壓制在開闊地無法撤回,只能就地構築工事,但在國軍火力下仍時有傷亡,這次毫無意義的進攻,2營傷亡約200人,直接指揮2營的253團政治部主任王里陣亡,這是解放軍在上海之戰陣亡的第一個團級幹部。

在限期前惟一的收穫就是259團攻佔了葉大村,但代價也是相當大,3營教導員陳達生陣亡,官兵傷亡近300人,幾乎失去了戰鬥力。87師隨即以該團1營和軍偵察營守備村子,而將2營和3營抽出來投入月浦。國軍方面鑒於解放軍軍進攻月浦甚烈,乃令江灣附近之第99師暫歸52軍指揮,以加強月浦一線兵力。

14日天明後,國軍空軍傾力出擊,一天之內出動各型飛機53架次,轟炸掃射解放軍陣地。52軍以預備隊296師888團(附戰車1個連)及99師295團(附戰車1個連),在炮火掩護下,以坦克為前導分由月浦及吳家宅以東全線反擊。29軍在三野中屬於三流部隊,裝備遠不及一流主力軍,既沒有火箭筒也沒有戰防炮,對付坦克只有炸藥包和集束手榴彈。261團陣地戰鬥尤為激烈,國軍突破解放軍防線幾乎衝到261團團部,整個陣地上幾乎到處是白刃戰,雙方均是拚死力戰,直到午後國軍才恢復了原陣地。經過短暫休整,解放軍準備再次攻擊,這次吸取了教訓,參戰各團團長都親到前沿觀察地形,布置火力,選擇攻擊路線。18時,253團、260團、261團分別從西、北、東北三面開始攻擊,此時260團只剩下120人由副團長梅永熙、參謀長李仲年帶領,全力衝鋒,配屬該團的山炮以直瞄平射轟擊坦克,打開衝鋒道路,掩護該團沖入鎮內。253團、261團也相繼突入鎮內,與守軍展開巷戰。從葉大村趕來的259團也從鎮西突入鎮內,經過大半夜激戰,於15日拂曉佔領月浦鎮,守軍則撤至鎮東南的25.32高地繼續組織防禦。月浦之戰,解放軍傷亡奇重,佔領月浦後主攻的260團只剩下62人!

入夜後為加強防守,52軍重新調整兵力部署:

一、第296師(附戰車1個連)接替第2師獅子林亘月浦(含)間防務。

二、第2師縮短防線,固守楊行亘顧十房(含)之線。

三、第25師亦縮短防線,將南翼大場陣地交由第54軍接替固守。其原任大場防守之第75團,於交防後,改為軍預備隊。

圖10:解放軍在月浦進行巷戰

天明後,國軍在黃浦江上的軍艦以及吳淞地區的重炮集中轟擊月浦,在鎮內的解放軍遭到了重大傷亡,259團團部被炮彈命中,團長鬍文傑陣亡,副團長李超重傷。只得由2營長陳博代理副團長,指揮余部繼續作戰。炮擊之後,國軍組織全線反擊,以坦克直接掩護步兵衝擊。缺乏反坦克裝備的解放軍組織反坦克小組以集束手榴彈攻擊坦克,並在陣地前大量鋪設乾柴稻草,在坦克接近時點燃形成火障。258團陣地戰鬥最為激烈,16時許國軍突破解放軍陣地,259團在月浦的2營和3營所有營職幹部非死即傷,官兵傷亡過半,當國軍沖至團部附近時,解放軍已經將團部所有勤雜人員全部組織起來投入戰鬥,可以說是已經到了非常危急時刻。虧得253團5連趕來支援,才將國軍擊退。這一天,雙方在月浦鎮反覆爭奪五次,解放軍傷亡很大,好在月浦西南警戒的86師也與國軍展開了混戰,258團有大約1個營與團部失去聯繫,主動進入月浦接受260團指揮,這個營絕對是雪中送炭的支援。

月浦之戰還有一個衍生物,那就是中共原本策反的上海起義因月浦戰事不利而流產——國軍聯勤總部中將視察員張權為中共委任的上海起義軍司令,他聯絡了第1暫編縱隊司令李錫佑、51軍軍長王秉鉞、123軍182師師長王挽危、炮兵51團團長劉仲權等人,計劃於5月16日發動起義。但是14日李錫佑的心腹21軍230師中校情報科長張賢向該師師長鄧朝彥告發,15日李錫佑、張權便遭逮捕,21日兩人便以銀元販子的名義在上海最繁華的路口——南京路西藏路口被槍決。張賢之所以會告發,就是因為看到解放軍在月浦戰事受挫,以為上海可保。

改變戰術添援兵

見上海外圍戰鬥進展遲緩,15日總前委指示三野:「敵目前似企圖堅守,在我鉗形攻勢之下,已難逃脫。請明確告知前線軍、師、團長,攻滬不要性急,應立於主動地位,作充分準備,大量使用炸藥,配合炮兵及坑道作業,克服敵之鋼筋水泥碉堡。」三野也於16日下達了《關於敵守備特點和我應採取對策》的戰術指示,指出目前作戰已不同於野戰,也不同於一般攻堅,而是成為濟南戰役之後的大規模攻堅戰。因此對永備工事的攻擊,應慎重周密組織。選擇守軍突出部、結合部或薄弱處楔入其防線,然後由側背或由內向外,力爭撕破其防禦體系;集中火力實施壓制射擊與破壞射擊,以「軟化」鋼筋水泥工事;加強偵察,制定步炮協同,採取火力、爆破、突擊相結合;有重點地小群多路突擊;實施土工近迫作業,以避免守軍事先測量的火力封鎖。同時一併下發了地下黨獲取的《淞滬外圍防禦工事詳細配系圖》,以供參考。

十兵團一面改變戰術,一面調整部署,增調二梯隊33軍投入作戰,以33軍98師配屬28軍攻擊楊行,以33軍99師配屬29軍攻擊月浦。解放軍調兵遣將的同時,國軍也在調整兵力部署,15日從市區抽調21軍、99師增援月浦。

16日86師以256團、257團向西攻擊,但苦戰一天毫無進展。直至17日256團才剛剛攻佔了吳家宅,但隨即遭到了國軍連續反擊,戰鬥再度陷入膠著。同一時間裡,99師向曹宅多次攻擊均未奏效。

17日傍晚,十兵團同意了29軍增調預備隊85師254團的請求,85師師部率254團從蘇州趕來參戰。同時命令前沿各部暫停進攻,構築工事加強既得陣地,各部也將原先的急進猛衝戰術改為穩步推進,在炮火掩護下的小群突擊,逐堡攻擊,相機擴張——恰恰不是人海戰術,而是小群突擊逐步蠶食才突破了國軍防線。

28軍(欠82師師部及2個團)配屬特縱炮兵第6團及工兵1個連,任務是攻佔太倉、嘉定、羅店、劉行、楊行諸點,佔領江灣、大場以北吳淞以南地區,保障29軍右翼和26軍左翼安全。12日晚,便輕鬆攻佔了太倉、嘉定、羅店等外圍地區,隨即繼續向劉行、楊行推進。

14日,28軍以83師(配屬244團)向劉行、國際電台和楊行一線發起攻擊。244團、247團攻劉行,經一夜激戰,247團只拿下了4個地堡,244團見集團強攻難以奏效,主動改以小群攻擊,倒是連續攻取了十多個地堡,攻入劉行村內。攻擊國際電台的248團則是白白付出了300多人的傷亡,毫無所獲。

15日,84師開始攻擊楊行,252團攻佔楊行以西的朱家宅,越過劉(行)楊(行)公路,插入楊行西南,切斷楊行與大場、江灣的聯繫,與正面的主力共同對楊行形成了包圍態勢。國軍見劉行已被突破,楊行局勢又危在旦夕,如果聽任解放軍攻擊,顯然太過被動。於是便以剛剛增援的99師向沖入防線縱深的252團實施反擊,國軍對此次反擊相當重視,空軍配合坦克前導炮火支援無不全力以赴。而252團剛剛進入國軍防線縱深,便遭到了如此猛烈的反擊,立足未穩,加之措手不及,陣地迅速被突破,國軍於18時攻佔顧十房,封閉了252團的退路,而兩天前在太倉剛剛補充的「解放戰士」(編者注,所謂解放戰士是指加入解放軍的原國軍戰俘)乘機反水,252團隨即陷入混亂,只得奪路撤回解放軍防線。此次反擊,國軍不僅解了楊行之圍,而且還俘虜了近千解放軍(根據52軍軍長劉玉章回憶俘虜解放軍多達1200人),當然其中大部分是反水的原國軍官兵。反擊252團得手後,國軍士氣大振,繼續沿劉楊公路向248團所在的顧宅一線反擊,與248團反覆激戰至入夜。

而在劉行的83師則經苦戰於中午時分攻佔劉行,取得了28軍方向上的第一個突破。當晚,28軍將劉行方向的244團和247團全部轉去攻擊國際電台,再加上原來的248團,以3個團會攻。不過這3個團都剛剛經過白天的戰鬥,還未及補充與休整,可能是28軍求成心切就連夜組織攻擊,結果自然是無功而返。

圖11:解放軍冒雨發起攻擊

16日,劉行與國際電台方向由於雙方都是迭經鏖戰,疲憊睏乏,所以並無大的戰鬥,只有前沿零星小戰鬥。當天的主要戰鬥是在楊行方向,雙方互有攻守,國軍以攻為守以第25師75團及第2師5團各2個營(附戰車1個排)向顧十房、顧宅一線反擊,並由第2師師長郭永親至楊行指揮。解放軍則向楊行、保安公墓攻擊。至日落時,顧十房、顧宅一線解放軍擊退了國軍反擊,不過解放軍在楊行一線的進攻進展也相當有限,只是攻佔了上清橋、保安公墓外圍的7個地堡群。

17日以後,劉行楊行一線戰鬥逐漸呈現膠著對峙。

18日劉行成為解放軍圍攻的焦點,戰況空前激烈。黃昏時解放軍集中火力,向國際電台連續發射3000餘發炮彈,隨即再興攻勢但依然無功而退。同時解放軍猛攻楊行外圍的保安公墓,連續攻陷二十幾個碉堡。52軍遂以第25師75團(欠1個營)由第2師張文博副師長指揮實施反擊,國軍沖入解放軍陣地,便是慘烈的肉搏戰,雙方拼殺都非常激烈,最終國軍奪回了部分失陷陣地,進攻此地的解放軍252團則被迫退至朱家宅。

20日下午,解放軍集結劉行附近所有兵力,圍攻劉行、國際電台及顧家宅,入夜後戰況益趨慘烈。雙方傷亡均十分慘重!駐守劉行的國軍第25師75團(欠1個營),李沖銘副團長以下官兵大多陣亡,遂於21日清晨棄守。

21日拂曉解放軍進佔劉行。由於劉行失守,國際電台左翼暴露,52軍遂調整兵力部署,加強各據點守備兵力。黃昏時,解放軍集中炮火猛轟,僅1小時內便向國際電台發射5000餘發炮彈,而後大舉向國際電台陣地猛撲,約有2個營解放軍滲透進入國際電台陣地內,但又被國軍預備隊反擊而擊退。此時52軍軍長劉玉章預料明天向各據點補給聯絡會備感困難,故決心放棄國際電台以保存實力。第25師73團張晴光團長經過縝密計劃,遂在解放軍三面圍攻激戰狀態中,將第一線陣地守軍安全撤回,撤回後向國際電台發射2000餘發迫擊炮彈,隨即除留1個加強連固守顧家宅陣地外,全團轉至廣肇山莊待命。

22日,解放軍對獅子林、月浦、楊行及老宅一帶陣地全面猛攻,守軍拚死抵抗擊退解放軍進攻,但雙方傷亡均十分慘重。

(未完待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深度軍事 的精彩文章:

假戲成真!烏克蘭新總統準備就職,夾在兩大國之間,前路困難重重
《潛伏》里,如果左藍沒死,余則成會和她在一起嗎?

TAG:深度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