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赴美留學第七談:教不出「優秀」孩子,或許家長才是問題根源

赴美留學第七談:教不出「優秀」孩子,或許家長才是問題根源

【本專欄系矽谷教育機構 7EDU 創始人劉君在鈦媒體開設的獨家專欄,專註於赴美留學行業和教育方法論。】

鈦媒體註:本文系鈦媒體獨家企業家專欄的第七篇。作者劉君老師是資深留學教育工作者,在北美創辦了 K12 在線教育公司 7EDU。十多年的境外教學生涯,讓她擁有了一套獨特的「方法論」,希望用中西方最優秀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幫助更多的K12學生。

從小到大,我們經歷了形形色色的小考、大考。唯有為人父母一事,沒有教學、沒有培訓、沒有標準資質。這也就意味著,我們身處其位,但不一定有為人父母的能力。

這件事說來令人難以接受:孩子都出生幾年,甚至十幾年了,怎麼我就沒資格教育了呢?

提起這一點,並非要質疑天下父母的能力,而是希望作為父母,大家能有一個共識:家長的再教育,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家長應該始終和孩子共同成長。

我把家長的再教育,分成了這樣幾類:1. 樹立正確觀念 2. 撥開現象看本質 3. 堅持學習、以身作則。

下面,Jun老師來具體談談它們的具體意思和操作方法。

警惕自己的「想當然」,樹立正確觀念

念書的時候,我們需要背誦許多定理,這都是前人思想的結晶,讓我們無需重新證明勾股定理才能了解三角形邊長的計算。在教育這件事上,樹立正確的觀念也是事半功倍的事情。

然而很多家長在教育的時候,常常會有過於想當然的問題,缺乏正確教育觀念。

第一個「想當然」是「以結果為導向」。

比如一名國際學生的家長,他最大的希望,就是自己的孩子能「融入美國社會」,因此堅持要讓孩子進入全是白人的學校。

然而作為國際生,這樣的學校不管是語言、文化還是環境都讓孩子感覺很陌生,在學校倍感孤獨,從一個外向的小孩變成幾乎不跟人溝通的「隱形人」。

實際上,假如家長能了解,教育其實是過程導向而非結果導向的事情,可能事情就會有很大轉機。

首先需要剖析「融入美國社會」這件事,是希望孩子能夠儘早適應美國的學習、交到當地朋友,而這件事並不是一定要在全白人的學校才能做到的。事實上,孩子在我們的建議下,轉到有一部分華裔和其他族裔的學校後,變得開朗了很多,因為這樣的環境讓他能意識到,自己的與眾不同是與生俱來的,身邊的多樣性減輕了他的心理負擔,而到了學校以後不再「墊底」,他逐步建立起了對自己的信心,也就讓他更容易適應環境。

同樣是希望孩子儘早「融入」,如果只盯著自己認為的結果,而非關注過程中孩子的反饋和真實情感,這個結果反而難以達成。

更糟糕的是,當家長提出結果導向的理論時,整個學習的過程就變成了一種硬性任務,必須達到一個目標、有壓力的過程。這樣有壓力的過程讓快樂學習變得不可能,也就讓孩子對學習的這種興趣越來越小。

而當你去認可過程的意義,就能關注孩子一點一滴的進步。這時候甚至家庭關係都會有變化——從一直抱怨為什麼還沒有達到這個結果,而變成了肯定孩子的進步,更加積極。

第二個「想當然」,是「教育的結果是應該立竿見影的」。

教了孩子一次,希望他/她能以後都記住。

報了個班,希望馬上看到成績提升。

這些都是例子。然而教育並不是這樣的,它是一個持續不斷、量變引起質變的過程。你會在一點一滴的付出之後,有一天回頭望,忽然驚喜發現已經前進了不少。而不是每一次付出都會馬上得到反饋——事上大多是其實都是如此,學習、工作、關係的建立,都需要長期的努力和維護。假如在你的生活里,也並沒有這麼多立竿見影的正向反饋,為何到了孩子身上就要苛求呢?

事實上,孩子從零開始成長,一定是會有很多挑戰家長耐心的時刻。

比如我之前的一個學生,SAT分數在8、900分的時候,父母帶著他四處求教,相信了很多「保證提分1500」的教輔班的說法,交了錢就心滿意足了。然而一段時間之後再看,孩子的成績根本沒有提高,再細看一下別人的廣告語,一行小字寫著「保證1500,假如達不到可以反覆免費上課」。

可是孩子最寶貴、最重要的時間就是這兩年,反覆上並不一定有效的課程又有什麼用呢?

家長找到我們之後,我們讓他們放棄了希望立即看到效果的想法,也明確說了,沒有人能保證教育一定能達到什麼結果,只能盡你所能,並且在這個過程中,面對孩子的閃光點時,不管有多微小,都要盡量鼓勵他、幫助他走上正向循環。

當我們給孩子樹立階段性的目標之後,孩子的進步令人驚喜——我們原本僅僅是給他定了一個1200分的目標。由於通過一點一滴的進步,孩子逐步對自己有了信心,最終在申請季前拿到了1350分,這樣的進步在之前難以想像,然而一步一個腳印走來,也就自然發生了。

第三個「想當然」,是「自己是孩子的發號施令者」。

這句話拋出來,可能很少有家長會「對號入座」,但是如果我舉個例子,可能這一點就很明顯了。

比如你希望孩子去洗澡了,會說的話是「XX,你該去洗澡了。」嗎?

這樣的命令口吻,就是發號施令的一種。

與之相對,假如能用一個問答的方式,溝通就會變得更加順暢、孩子的行動也會更加主動。「XX,你接下來該幹什麼了?」孩子思索過後,知道自己需要去洗漱了,同樣會行動。只是這種方式下,孩子是自己的主人,決定了自己的時間和行動,也就會對它更加認真,未來也更容易形成習慣。

撥開現象看本質

身為家長,應該時時刻刻都記住,自己需要撥開現象看本質。

比如前一部分我提到的例子,家長需要去分析怎麼樣才能真正幫助孩子融入,並在過程中審慎觀察,而非粗暴地把他扔進一個自認為合適的環境。

再比如,很多家長都會面臨孩子沉迷遊戲這件事情。有的家長選擇的是嚴厲管制,但孩子往往反叛意識更強;有的家長苦口婆心勸誡,然而孩子根本不聽。

我之前的一位學生也有這樣的情況,家長直接把孩子的手機電腦收走,孩子的反應是在家砸東西。在我們的建議下,家長去進一步探尋了孩子沉迷遊戲的本質原因——空虛。由於在學校的表現不佳,孩子轉而尋求網路世界的成就感。

我們通過設計【學習上的小目標 遊戲上的小目標】互相配合的方法,在學習上設立一些階段性的目標,並與遊戲時間掛鉤:先是學習完成一個目標,可以打15分鐘遊戲;再完成一個,變成半小時。過程中有時他獲獎,我們給他一整天時間讓他隨便玩,孩子也其實玩不了那麼久,覺得累了。

一直延長到三小時後,孩子在學業上也有了很多進步,自己就會覺得不願意花費這麼多時間打遊戲,這變成了他主動的選擇。

其實對於家長來說,收掉孩子手機電腦,控制孩子經濟來源,這些都是「簡單粗暴」的方法,對於家長來說容易,然而效果並不好。真正的教育,需要去理解孩子行為的動因,並且有耐心、循序漸進、不害怕反覆試錯地陪孩子走出困難。

不斷學習,起到榜樣作用

最後我想談的,是家長的榜樣作用。

移動互聯網進入我們的生活以來,手機成了所有成年人甚至青少年、兒童人手一部的東西。有的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沒有耐心陪同,在「有需要的時候」,扔給孩子手機,這樣孩子就「乖」了,不會來煩他們了。可等孩子大一些了,家長又會反過來要求孩子,不許玩手機,要靜下心學習。在這時候,他們就該想想,最早時,是誰把手機給的孩子?

家長需要做好榜樣,不僅僅是為了孩子的現在,更是為了孩子的未來。

在人的一生中,能夠用於探索的時間和精力都不是無窮的。而家長能做的,就是用自己的一片天,幫助孩子有更多的自由去盡情探索這個世界。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如果一成不變、眼界有限,又如何能期待孩子不斷蛻變、一直進步呢?

家長需要和這個社會始終有交互,能在和孩子的溝通過程中給他們帶來新的信息——不是說家長需要成為各個方面的專家,僅僅是關心這個社會發生的事情就已經足夠了——這樣,才能和孩子有更加深度的交流,產生靈感碰撞,共同成長。

試想,如果你能和孩子聊聊最新頒布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和孩子共同閱讀一本文學作品,分享和交流觀後感,是不是比永遠僅僅關心他是否吃飽穿暖、帶回家的成績單分數幾何,要更能給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與情感聯結?

為人父母,的確不需要「資格考」,然而做一個無愧於心的家長,還需要更多自省、投入更多精力,以自己豐富、健全的人格,來引導孩子健康成長。(本專欄獨家文章首發鈦媒體,編輯/丁詩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鈦媒體APP 的精彩文章:

2億新增城鎮人口的消費覺醒,誰來「收割」?
OLED能否「救市」中國電視機行業?

TAG:鈦媒體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