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唐詩史上著名的三大奇案,三首名詩引發三場血案,一個比一個離奇

唐詩史上著名的三大奇案,三首名詩引發三場血案,一個比一個離奇

唐詩宋詞,已經成為中國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符號,一提起它,腦海里最先浮現出的就是峻峭風骨與鳳采鸞章,一席宣紙承不住濃重的離愁,一支輕筆寫不完相思的荏苒,一盞杯酒飲不盡失意的孤獨。張開口讀一讀詩詞,打開心念一念過往,於那些高度凝結的唯美文字之中,我們還可索見盛世長安的輕歌曼舞,依稀聽到秦淮河畔的靡靡之音。然而詩詞並非全部都是出塵之想,文化天空下不止有煙霞,還有駭人聽聞的詩歌血案。

第一奇案

當事人:白居易

受害人:大唐名妓關盼盼

詩歌名稱:《感故張僕射諸妓》

白居易與將軍張僕射素有深交,兩人有相同的愛好,都喜歡追風逐月,弄影花叢。張僕射死後,其小妾關盼盼不無感慨,一連寫下三首悼亡詩,情真意切,然而白居易讀完後卻感覺很虛偽,因此便寫下這首詩,以諷刺關盼盼。

《感故張僕射諸妓》

黃金不惜買蛾眉,揀得如花三四枝。

歌舞教成心力盡,一朝身去不相隨。

白居易戲謔得明明白白:既然你如此動情,為何不為張郎去死?「一朝身去不相隨」便是此意。關盼盼收到這首詩痛心不已,因為她之所以不去殉情,是不願敗壞張郎的名聲,卻被白居易羞辱,她無奈選擇了絕望而亡。在千年之前的大唐,我們不能說關盼盼傻,但我們可以控訴白居易封建禮教思想的迂腐,實屬難堪。

第二奇案

當事人:宋之問

受害人:劉希夷

詩歌名稱:《代悲白頭翁》

劉希夷是宋之問的親侄子兼晚輩,一日劉希夷吟出「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一句,宋之問甚為喜愛,於是便放下長輩身段向侄子索要此詩。起初劉希夷同意了,但好句子都是詩人的心頭肉,可遇不可求,劉希夷遂反悔。惱羞成怒的宋之問便聯合家丁,用裝滿土的袋子把劉希夷給活活壓死了。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宋之問為一己私利而不惜對親侄子痛下殺手,可謂殘暴。宋之問的詩寫得的確不錯,但其人品十分堪憂,於武后時期多次變節,為士人所不齒。這一樁血案,也成為了他詩歌史上永遠的污點。

第三奇案

當事人:南海

受害人:王勃

詩歌名稱:《滕王閣詩》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

閑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王勃,唐朝第一位詩歌天才,作品以意氣風發、大氣磅礴著稱,其最為膾炙人口的名篇當屬《滕王閣序》,序後還有一首同樣精絕的《滕王閣詩》。為什麼說王勃是因滕王閣而死呢?小解認為主要有三點。

其一,王勃探望父親的初衷是:他因私殺官奴而連累父親被貶荒野之地,愧疚的王勃遂決定啟程前往交趾,途中在滕王閣遇到盛會,他揮灑筆墨寫下這一曲絕唱;其二,滕王閣一聚,可以稱得上是王勃的巔峰,寫下無法超越的作品之後,這位天才是否會倍感孤獨?

其三,普遍認為,王勃是落水驚悸而死,小解十分不解,這樣一位豪邁之才,都敢私殺官奴,卻怎會死得如此窩囊?小解認為,真相或許是這樣的:連累父親之事,在王勃心裡比自己受處罰還要難受,剛剛度過一年牢獄之災的他,只想快點找到父親訴說。恰好他又寫下了人生第一名作,曠世的孤獨與人生的悲涼感迅速爬滿王勃全身——他失去了激情。因此在和父親解釋完一切之後,他決定獨自沉入海底,淹沒一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憂歷史 的精彩文章:

乾隆給英國下的聖旨,至今在大英博物館,專家:幸虧他們不識漢字
《靜夜思》共20字,三個字卻是未解之謎,你可能學了「假李白」

TAG:解憂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