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權力的遊戲》完結:神劇爛尾,編劇本可以討論些什麼?

《權力的遊戲》完結:神劇爛尾,編劇本可以討論些什麼?

撰文 | 林子人

編輯 | 朱潔樹

『思想界』欄目是界面文化每周一推送的固定欄目,我們會選擇上一周被熱議的1至2個文化/思想話題,為大家展現聚焦於此的種種爭論與觀點衝突。本周的『思想界』,我們關注《權力的遊戲》最終季和王源抽煙事件。

《權力的遊戲》完結:神劇是如何爛尾的?

5月20日,全球劇迷翹首以盼的《權力的遊戲》(下稱《權游》)最終季最終集上映,劇中人物的命運終於塵埃落定,然而大多數觀眾並不滿意。在IMDB上,最後一集的評分僅為4.5,創了該劇集的新低,百萬美國觀眾在Change網站上發起請願要求重拍最後一季。對於這部延續了8年、平均分有9.4、獲獎頻頻的史詩級作品來說,這可謂是一個令人心酸的結局。

劇情的崩塌與該劇製片人兼編劇David Benioff和D.B.Weiss直接相關。由於《權游》第八季的劇情已經超越了作者喬治·R·R·馬丁的原著進度,劇組需要根據小說前情(和馬丁的提示)自行設計結局。據了解,第八季的最後四集劇本由Benioff和Weiss兩人合力撰寫。客觀而言,我們能看到《權游》電視劇都是因為這兩人孜孜不倦的努力,然而在他們的操刀之下,《權游》爛尾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權游》為什麼會爛尾?公眾號「虹膜」刊文討論了這個問題。文章作者「人骨收集者」指出,《權游》最吸引人的部分就是每個出場人物都有豐滿的成長曲線,它們相互交織相互影響,推動著劇情的發展。但也正是因為如此,諸多線索草灰蛇線,一旦安排不好,就會在結尾時顧此失彼,甚至全線崩潰。

《權游》最終季崩壞就是因為人物的成長曲線背離了邏輯,讓人物的行事與以往出現了極大反差。以「小惡魔」提列昂·蘭尼斯特為例:作為一個出生時害死母親、體型異常、被父親厭惡、遭手足排擠的角色,他有著異於常人的生存欲和高超的政治智慧,被網友認為是一個有智慧的馬基雅維利主義者。但當他追隨龍媽回到七大王國時,面對自己的姐姐瑟曦,他逐漸變成了一個主合派,直到大戰前夕,還妄想雙方能夠和平解決爭端,完全顛覆了他此前的智者形象。

正如《權游》的副標題「冰與火之歌」所暗示的,整部劇其實講述的是史塔克家族(冰)與坦格利安家族(火)之間的權力鬥爭以及他們的歸家之旅。兩大家族存在一種呼應對照的關係,但在最終季中,編劇們選擇了一種非常糟糕的閉環敘事方式,讓龍媽和瓊·斯諾相愛,又安排了一個「愛上仇人」的狗血劇情,即彼此相愛的兩人都是王位的合法競爭者,這讓本來在異鬼兵臨城下時被迫同仇敵愾的兩大家族產生了新的隔閡。另外,劇中對於超自然力量(龍媽的三條龍)的過分渲染弱化了「權力的遊戲」中的權謀,從而導致故事前後失衡,權力鬥爭變成了單純的武力比拼。

北卡羅來納大學信息與圖書館科學學院副教授Zepnep Tufekci在Scientific American刊文認為,《權游》最終季出現諸多劇情漏洞的根本原因在於當劇集脫離原著後,實際上是更改了敘事方式,從社會性的、機制性的敘事方式轉變為心理、個人化的敘事方式,而這也是好萊塢和絕大多數影視劇講述故事的方式。

在馬丁的原著中,他強調人物是如何根據大環境的限制調整自身立場和意願,並不斷進化的。在這種敘事模式里,個人的主觀意願不是最重要的,TA與環境的互動才是。Tufekci指出,主角頻頻領便當是《權游》的特色,也是社會性敘事的標誌,「一部經常殺死主要角色的劇代表著一種不同的敘事方式,即一個單獨的有魅力且/或有能力的個體,儘管TA有其內在動力,但無法肩負全部劇情解釋的重擔。」

在社會性敘事中,人物有自己的故事和主體性,但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周圍發生的事件影響塑造的。角色行為的動機來自外在力量,這也反過來影響了人物的內在。這種內在故事、慾望、人物心理與外在壓力、機制、慣例、事件之間的張力是《權游》引人入勝的根本原因,它向我們展示了人類的複雜性,讓我們意識到在善惡之間有諸多的灰色地帶。

在最終季中,一個簡單的事實點名了敘事方式的更迭:主角沒有那麼容易領便當了。這是因為編劇把推動劇情的重任放在了人物身上,拋棄了社會性。在這種敘事中,觀眾喜愛的角色的思想、情感和行動是第一位的,因此我們會看到艾莉亞·史塔克殺死夜王這樣近乎奇蹟的劇情。「在整整七季里,這部劇將重點放在了社會面向,即兵戈相向的敵對勢力將如何應對一個外來威脅。然而,用匕首殺死了一個在整部劇中至關重要的社會制約力量之後,Benioff和Weiss接著又轉向摧毀劇中的其他社會制約力量——通過權力腐敗的故事。」於是我們看到,兩大女王的對決迅速崩壞,龍媽從一個理想主義者淪為一個濫殺無辜的瘋子,並最終被所愛之人殺死。

整體而言,龍媽這一角色的刻畫集中反映了編劇在社會性敘事上的不足。播客「小聲喧嘩」在一期討論「女性政治家在維斯特洛」的節目中指出,政體改革迭代的前提是經濟關係的變革。龍媽需要解決的一個首要問題是如何在廢除奴隸制之後建立一個新的生產制度和經濟體系,讓舊時代的奴隸主和奴隸都能夠維持生計。然而在《權游》中,對這一問題完全沒有深入討論。

瑟曦與龍媽之間的對決本來可以在武力比拼的層次之上更加深入。就執政風格而言,兩人可謂形成了一種微妙的對比:瑟曦逐漸從只會運用暴力威懾成長為懂得意識形態動員重要性的成熟政治家,與此同時,龍媽作為一個革命者亦需要動員社會中各個階層的人,特別是那些在新時代有上升空間的人。於是,君臨之戰的一個重要面向就是意識形態之戰——龍媽帶來了一種非常新穎有趣的意識形態,但當首都人民沒有奴隸制的切身之痛,甚至本身就是奴隸制的受益者時,他們會如何看待龍媽,以及她倡導的這套新的社會制度?

如果劇中能夠呈現這一點,神劇或許也不會這般爛尾了。

王源抽煙事件:為何偶像抽煙就是「人設崩塌」?

5月21日,網路爆料稱藝人王源近日在北京工體一家日料餐廳與友人聚餐時吸煙,涉嫌違反《北京市控煙吸煙條例》,此事引發熱議。王源隨後在微博上就此事公開道歉,稱「做了一個錯誤的示範」,「會承擔相應的責任並接受處罰。」作為知名男子演唱組合TFBOYS的三位成員之一,王源是國內人氣最高的偶像之一,他在去年11月剛滿18歲。王源抽煙事件一經曝出,輿論嘩然,這位一直以年輕陽光正能量優質偶像面目示人的藝人因為一支煙,導致了娛樂圈的又一個「人設崩塌」。

在公眾號「Vista看天下」刊載的《明星吸煙垮掉簡史》一文中,作者賈小凡指出,近年來幾乎每一個被拍到吸煙的明星都會經歷一波負面風評,無論室內室外,無論男女,這反映了社會大環境對吸煙這一行為越來越嚴苛的控制以及人們對此越來越消極負面的評價。這是社會進步和公眾理念的結果,而在人們意識到抽煙有害之前,抽煙曾經是中性的,甚至是魅力和獨特氣質的象徵。

抽煙曾經擁有的正面象徵意義與影視作品的塑造不無關係。有研究發現,1927年至1951年間,好萊塢電影公司和明星都曾經和煙草公司有過秘密交易,通過在電影中給煙草打隱性廣告,幫助煙草公司在社會中培養吸煙的風氣,擴大銷量。在演員的演繹下,抽煙讓男性顯得不羈又有味道,讓女性顯得神秘又迷人,可以說明星的示範效應極大地形塑了大眾對煙草的認知。

2016年,世界衛生組織報告《無煙電影:從證據到行動》指出,隨著對煙草广告的限制日趨嚴格,電影成為不受限制地向青少年展示吸煙影像的最後渠道之一。2014年,美國疾病控制中心的一份報告也指出,電影吸煙鏡頭將誘使約600萬美國兒童吸煙,而若將有吸煙鏡頭的電影定為「限制級」,能避免100萬現在的兒童日後因吸煙而死亡。

在中國,控制煙草的力度也越來越強。中國控制吸煙協會自1993年開始監測熱播國產影視劇中出現的煙草鏡頭,如今還會每年評選煙草鏡頭最多的「臟煙灰缸獎」。2014年,「史上最嚴禁煙令」出台,規定影視作品中若出現在禁止吸煙場所吸煙、在未成年人面前吸煙等畫面,製作單位將面臨最高達3萬元的處罰。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大眾對吸煙的認知也在慢慢變化。而人們對吸煙明星的反感——特別是那些備受矚目的、被認為應該承擔更多社會責任的偶像明星——也有一定的道理。

但話說回來,吸煙雖然有害且越來越令人反感,對於成年人來說,也更多只是一種個人癖好而非私德有虧,為何此次王源被曝吸煙就會引起如此大的輿論反彈,甚至被認為是「人設崩塌」呢?公眾號「明星資本論」刊文《王源是如何失去「抽煙自由」的?》指出,同普通明星相比,少年出道的王源多年來打造優質少年偶像的形象,且得到大量官媒背書,因此背負了青少年教育教化的政治任務。這樣一位面向未成年人的正能量偶像抽煙不符合共青團「五講四美三熱愛」中講道德講文明的內核,「並不單單是偶像失格那麼簡單,而是一個廣受認可的教育代表的形象倒塌。」

事實上,自從2016年第一次參與央視春晚起,TFBOYS三人就成為00後代表,被推上了國民榜樣的高位:「以這樣的少年偶像來表達政治訴求,對青少年做價值觀上的引導,是最容易被青少年接受的方式。」於是,三人逐漸被打造為教育符號和傳播介質,順帶鍍上政治光環——「他們是被官方偏愛的下一代」。

TFBOYS享受了正能量國民偶像的紅利,但也要為此承擔比其他明星更重的政治教化任務,而在三位年輕藝人尚未轉型成功、未擁有過硬的個人作品的時候,大眾對他們的理解和期待往往也是從他們的個人形象出發的,這亦加強了他們維護個人形象,特別是道德品質和模範作用的要求。這導致的負面效應就是,偶像一旦做出與個人形象不符的舉動,就會立刻面臨輿論反噬——但諷刺的是,沒有人能夠一直保持完美無瑕,出現「錯誤」是遲早的。文章認為,這是這些具備政治教化任務的少年偶像的悲哀。經過王源事件後,TFBOYS的另外兩位成員王俊凱和易烊千璽勢必也將更加戰戰兢兢,無論是在公共場合還是私人場合。

王源抽煙事件也再度提醒我們,娛樂圈的泛政治化現象愈演愈烈,越來越多的明星「人設崩塌」(僅2019年就有吳秀波、翟天臨、張丹峰、許志安、趙立新等人)一方面是公眾執行輿論監督職能揭開娛樂圈黑幕的努力成果,另一方面也顯現出了混淆公私領域、侵犯他人隱私、肆意進行「道德審判」的危險信號。公眾號「新周刊」指出,名人的人設和他們的真實個性是存在距離的,因為它只是片面特質的適度誇大。所謂的人設包裝,其實是指挖掘人物特質,因此呈現在公眾面前的只是真實個體的一個面向而已。

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基於社交禮儀和不同場合的需要,真實的自我都是有不同面向的。人前人後言行舉止不同也是人之常情。對於明星來說,在私人領域也並沒有義務去維護公眾眼中的完美形象,深究明星的一舉一動,從中搜索「人設崩塌」證據的行為也並不可取。

……………………

| ?)?? 更多精彩內容與互動分享,請關注微信公眾號「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和界面文化新浪微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界面新聞 的精彩文章:

海南一醫生自曝開藥吃回扣,萬寧衛健委:負責人停職審查
大快朵頤!掌上生活App飯票平台助力517吃貨節

TAG:界面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