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華為晶元:英特爾晶元,正式再見

華為晶元:英特爾晶元,正式再見

晶元這個行業,必然是一個從無到有,從弱到強,長期累積的過程,不是說請誰來搞晶元,就會有一個質的飛躍,晶元這種技術,還是需要長期下定決心研究的。華為現在請不請倪光南教授,對華為海思晶元未來的發展影響都不大,晶元行業是需要長期積累的,華為海思經過多年的技術積累,在晶元設計製造領域也應該有了足夠的頂級專家,一兩個專家不會影響海思的晶元研發進。

英特爾成立於1968年,1971年就推出了世界上首個微處理器,具有50年的晶元設計經驗。英特爾計算機工業提供關鍵元件,包括微處理器、晶元組、板卡、系統及軟體等等。從微米到納米製程,從 4 位到 64 位微處理器,從奔騰 到酷睿 TM,英特爾一直秉承開拓創新的理念,是世界計算機晶元的領導者。華為目前,在自有通信設備中剛剛才啟用了ARM架構的CPU,而且我華為自研CPU離Intel還有一定距離,更重要的是消費者的PC如果沒有英特爾的CPU就全廢了。

我們再看看Broadcom公司,Broadcom相對年輕,而且華為海思的部分晶元首先在華為的通信設備中取代了Broadcom的晶元,分析分析博通具有典型意義。Broadcom成立於1991年,Broadcom的晶元主要應用於有線和無線通信的半導體技術,例如路由器、交換機、機頂盒等網路設備,是過去海思成立之前華為主要的晶元供應商。華為海思成立之後,首先實現的就是網路設備的核心晶元的自研,因此博通的一些轉發晶元首先開始在華為網路設備上出局,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華為的核心轉發晶元是自研的,但是網路設備上的CPU卻是外購。

所以這就說明了,越複雜的晶元越需要積累,簡單一點的晶元就更容易被替代,晶元這種事情,不是簡單的一個兩個人來了就能加快進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可以看到,到目前為止華為依然沒有X86架構的CPU晶元,即使是ARM架構的也是基於公版架構設計,離獨立設計還差的遠,就這點來說,增加一兩個專家幫助真心不大,還需要有足夠的積累。

華為海思成立於2004年,前身是1991年成立的華為繼承電路設計中心,最初的產品是交換機用的ASIC晶元後來主要為路由器、交換機、傳輸設備等通信設備設計晶元,這點和博通類似,所以華為首先替代的就是Broadcom的晶元。直到華為開始全面涉及終端領域後,華為的麒麟系列手機晶元才被人廣為所知。所以,華為的晶元也是積累很深的,海思被評為世界五大IC設計公司,不是沒有理由的。但是海思在晶元方便,的確積累還不如高通,更不如英特爾

倪光南教授並不是研究晶元出身,他的主要方向是漢字的處理,但是倪光南教授帶來的主要是一種自主研發的思想,這是非常寶貴的。因此現在如果請倪光南教授到海思,應該在實際設計上起不了什麼作用,但是倪光南教授作為精神導師,還是具有巨大的意義的。華為有專家導師的崗位,華為海思正是在這些有責任感科學家的鼓舞下,在所有海思人前仆後繼下,一步步的走向成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雨燕講電影 的精彩文章:

有5G就是牛,網曝華為三星全球和解,後者支付巨額專利費
蘋果確認採用A13,CPU和GPU同時領先驍龍855四代

TAG:雨燕講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