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旋律易傳唱、故事接地氣,現實題材歌劇閃耀舞台

旋律易傳唱、故事接地氣,現實題材歌劇閃耀舞台

提起歌劇,讓許多觀眾總覺得欣賞門檻太高,離自己的生活太遠。但5月28日-29日即將亮相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的兩部歌劇《在希望的田野上》《馬向陽下鄉記》都是聚焦現實、貼近生活之作。浙江歌舞劇院歌劇《在希望的田野上》將在上汽·上海文化廣場上演,講的是「人民音樂家」施光南的故事,《打起手鼓唱起歌》《吐魯番的葡萄熟了》等經典旋律一唱響,就能立刻拉近與觀眾的距離。青島市歌舞劇院的民族歌劇《馬向陽下鄉記》將在上海大劇院上演,作品鮮活幽默,既不失藝術高度,又能在田間地頭喚起鄉親們的共鳴。

汲取民間養分,唱出有個性的聲音

歌劇《在希望的田野上》講述的是作曲家施光南的故事。「施光南是當之無愧的『人民音樂家』。」《在希望的田野上》導演李伯男說,「他作品的每個階段,其實都緊扣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時代節點,足以喚起人們的集體記憶。」全劇由施光南的三首代表性歌曲《祝酒歌》《多情的土地》和《在希望的田野上》貫穿。當然,作為一部原創歌劇,《在希望的田野上》中,施光南所譜寫的旋律只佔了全劇的15-20%,其餘都是新創。作曲刁玉泉說:「這是我人生中第一部歌劇,許多人問我怎麼敢寫施光南?我非常崇拜他,懷揣著忐忑與幸福完成這部歌劇。他的作品給了我噴涌而發的創作衝動。」施光南的作品之所以傳唱至今,很重要的原因是,這些作品都朗朗上口,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徵,這也對當代民族歌劇的創作帶來了許多啟發。

《在希望的田野上》第二幕「愛情與執著」

「許多作曲家追求高超的作曲技法,但對我來說,旋律動聽、易於傳唱,是第一位的。」《馬向陽下鄉記》作曲臧雲飛說。臧雲飛曾寫出過《當兵的人》《珠穆朗瑪》等耳熟能詳的作品,這是他第一次嘗試歌劇創作。「這是一部民族喜歌劇,是對上世紀50年代誕生的民族喜歌劇《小二黑結婚》的致敬。《馬向陽下鄉記》聚焦精準扶貧,講的是農科院助理研究員馬向陽下鄉擔任『第一書記』的故事。但我們希望這樣一個重要的題材,可以不用太嚴肅。讓觀眾一會兒笑一會兒流淚,走齣劇場還能再哼唱幾句,這是作為一個創作者最大的欣慰。」有一回看排練,臧雲飛中途打了個盹兒,醒來他立即跟導演說:「這裡的音樂得改,我自己都睡著了,怎麼能奢求觀眾喜歡?」

《馬向陽下鄉記》聚焦精準扶貧,講的是農科院助理研究員馬向陽下鄉擔任『第一書記』的故事。

民族歌劇的旋律除了動聽,還要有個性。《馬向陽下鄉記》的故事發生在山東,為了凸顯地域特色,臧雲飛汲取了許多地方戲曲的養分。樂隊的編排中吸收了山東地方戲的主奏樂器,如墜琴、鈸、竹笛、梆子、琵琶等。劇中幾位主要演員的演唱頗具特色,李雲芳、梁守業等角色的飾演者均為專業京劇、呂劇演員,形成了特殊的演唱風格。同時,劇中還時不時出現一段山東快書,或者一段膠東話對白,讓觀眾覺得很有趣。

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的舞台上共有四部歌劇作品亮相,湖南株洲市戲劇傳承中心的民族歌劇《英·雄》中,大量湘東民歌、花鼓戲元素讓觀眾驚喜,大筒、嗩吶等民族樂器的運用也十分巧妙,引人入勝。福建省歌舞劇院的《松毛嶺之戀》,融入了龍岩當地山歌等民間音樂素材,許多唱段聽起來都十分悅耳。《馬向陽下鄉記》導演黃定山說:「中國歌劇要謀求發展,需要借鑒和學習西方歌劇的交響性、立體性、豐富性,更要向中國民間音樂和戲曲音樂學習,貼近表達內容,讓旋律與唱詞、與本土語言吻合熨帖,才能真正被老百姓喜愛和傳唱。」

提煉生活細節,塑造接地氣的人物

創作一部現實主義題材歌劇並不容易,演繹真人真事更難。《在希望的田野上》導演李伯男說:「施光南離我們很近,他的旋律離我們更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施光南。我們必須下大功夫,才能展現出一個生動的施光南。」

為了演活人物,施光南的扮演者薛雷專門請教了幾位著名的作曲家前輩,他們和施光南生前有過接觸,從他們的口述中,薛雷感受到施光南是一個極富創作激情的音樂家,他的腦子裡隨時都能閃現出美妙的旋律,他全部的心思都撲在了音樂創作上。「光南先生對音樂痴迷,對生活用心感受,對家人挂念,但屬於那種嘴上不會說,心裡全都有的人,所以在表演的過程中,我反覆斟酌眼神、動作,力求小細節中傳達先生的情感。」5月初,《在希望的田野上》在北京上演時,施光南夫人洪如丁女士專程從美國回來觀看演出,在演出結束後上台為施光南的扮演者薛雷獻花,抱著他說:「你演得真好,我彷彿看見了光南。」

《在希望的田野上》第三幕「激情與希望」

民族歌劇《馬向陽下鄉記》不僅樹立了一個鮮活的馬向陽,還塑造了生動的鄉村群像:「丑角兒」梁會計的插科打諢,四個「嚼舌根」農村大嫂的言談舉止,都讓人印象深刻。劇中不同人物的對白和唱詞都十分接地氣。比如「錢啊錢,有你真好辦,沒你呀就作難,汗珠子摔八瓣,就為和你那點緣!」「熱臉貼了個冷屁股,光腚推磨丟大人」等等,常常引發現場觀眾陣陣笑聲。「人們都覺得歌劇是『陽春白雪』,但《馬向陽下鄉記》是『下里巴人』。」導演黃定山說,「這是一部農村題材的作品,夾帶著泥土的芬芳走進大上海,讓田野間清新的藝術空氣在劇院中瀰漫。它是通俗的,也是美的,具有獨特的藝術個性。」

《馬向陽下鄉記》里,四個「嚼舌根」農村大嫂的言談舉止,都讓人印象深刻。

參演本屆中國藝術節的四部原創歌劇展現了創作者們對中國歌劇的全新探索。他們並不盲目地模仿西方歌劇的表達方式,而是不斷嘗試用本土化的語言,講述中國故事,弘揚時代精神。在中國藝術節的舞台上,他們拼進全力角逐「文華大獎」,但觀眾的掌聲,才是他們最大的追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觀新聞 的精彩文章:

這樣講述紅軍長征故事,可能是第一回!
學吉他要500萬!上海一培訓中心的老師竟做出這樣的事……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