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得民心者得天下,這話有沒有道理?那蒙元和滿清成功入主中原呢?

得民心者得天下,這話有沒有道理?那蒙元和滿清成功入主中原呢?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大時代,就已經有人提出「民心重要性」的說法。孟子寫在《盡心章句下》一書中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及《孟子·離婁上》里的得民心者得天下。《孟子·離婁上》原句是「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三國末年司馬懿臨終前也曾告誡司馬昭和司馬師兩子,「得民心者得天下,得君子之心者得諸侯,得諸侯之心者得士大夫。」總計而言就是:得天下需要怎麼做?得民心便可。這話到底有沒有道理呢?蒙元和滿清成功入主中原上百年,這也是民心作用嗎?

得民心者得天下,有正反面兩個例子。正面:得民心者得天下。秦朝二世胡亥即位,六國遺貴紛紛揭竿起義,企圖恢復原先的分封諸侯的統治,將中央集權的郡縣制徹底打破。六國遺貴中項羽是其中佼佼者,巨鹿之戰破釜沉舟,一舉將秦軍摧毀,義軍士氣大漲,項羽威名赫赫,此戰奠定他主導再次分封的基礎。

為何能主導再次分封的原因很簡單,相信大家也都清楚。項羽頭上說是有個直接領導楚懷王熊心,但項羽的拳頭能明顯硬過楚懷王,尤其是在巨鹿之戰後,項羽獨自冊封諸侯,分封地盤,天下莫敢不從,熊心也撈到了個義帝身份。而破秦入關的大功臣劉邦被安置在窮苦、交通不便的蜀地。

項羽分化六國貴族,挑起戰爭削弱他們的實力,對民眾更是苛刻,投降的秦卒被他殺的精光,關中百姓對他恨之入骨。項羽幾乎是人心盡喪,後來的楚漢爭霸,一次次戰爭中,項羽眾叛親離,終被劉邦打敗。劉邦憑的是什麼?就是民心,民心所向,得道多助,天下歸一。劉邦正是得民心得天下。

反面:得民心者不得天下。東漢末年,神州權柄旁若,劉氏天子顛沛流離,被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有利有弊,利在漢獻帝劉協不用再四處逃竄,保存下最後的顏面。漢室宗親,中山靖王之後的劉備劉皇叔,黃巾起義時就參與了朝廷平叛和朝廷紛爭。

公元220年12月10日,劉協告祭祖宗和天下,禪位曹操之子曹丕。四百餘年的漢室天下轟然倒塌,蒼生離亂,田園荒蕪,千里之外巴蜀益州地區的劉備聽聞,掩面哭泣,被眾人扶上皇位,依舊稱「漢」。曹魏和孫吳的正統性和民心多寡皆不如偏居一隅、有著最差地域、最少資源和最少人口的蜀漢。

劉備仁義四海聞名公認,但終劉備一生,統一天下始終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在他死後,劉禪即位諸葛亮主持朝政,接連北伐,有成果卻未達到真正光復中原的地步。司馬氏篡魏、終結三國是最不得民心的,然而它就是成為了漢之後的晉王朝開創者。這又作何解釋?

得民心者得天下,因時勢而變,有得民心得天下的,也有不得民心不得天下的。這說明「得民心者得天下」沒道理嗎?當然不是,還是有很大的道理的。民心是一個很抽象的東西,具體簡單化地說,就是民間支持者,就是黎民百姓。得國失國有民心的作用,治國更是重視民心。

蒙元和滿清成功入主中原有民心的作用嗎?答案是肯定的。蒙元時期的南宋和滿清時期的明朝,大量百信因迫於生計成為佃戶、奴婢僕役和流民匪寇等等。這不是會導致國家失去民心嗎?民心是得天下的一部分原因,然而還有一個打鐵還需自身硬的道理。

蒙元和滿清在開國初期,軍隊實力強橫,吏治清明,君賢臣民,佔有巨大優勢,反觀當時漢人王朝,一副腐朽不堪、大廈將傾的樣子。這時就算南宋子民和明朝子民不想亡國,在絕對的實力面前「民心」儘是虛妄,是種可有可無的東西,不可或缺實在談不上。要不然清朝初年的「剃髮令」怎麼能在漢人群體中完美實行下去。

後話:得民心者得天下,有點道理,但不能視作絕對能成功的原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人說古啊 的精彩文章:

一代天才戰神霍去病青年早逝,死因為何《史記》隻字不提?
漢武帝最寵愛的公主,兩任丈夫貴震天下,網路瘋傳她的「慘事」

TAG:今人說古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