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少年李白有多自信?看了這首詩,你就知道了

少年李白有多自信?看了這首詩,你就知道了

大唐天寶13年,也就是公元725年,李白離開故鄉,孤身一人,踏上了追尋「詩與遠方」的征程。他一路沿長江向東,由四川進入湖北。這裡曾是春秋時期楚國的範圍。所以,此地被稱為楚地,這段江水被稱之為楚江。從川蜀行至楚地,李白寫下那首著名的《渡荊門送別》。

然後,李白繼續沿江前進,進入長江下游的安徽當塗附近。山的雄奇、水的浩蕩,少年的洒脫,未來的憧憬,激起李白澎湃的詩情,一首傳唱千古的好詩脫口而出:

《望天門山》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這是李白非常著名的詩作,也是一首傳唱度極高的唐詩。

通篇運用「白描」,緊扣主題中的「望」,但全詩卻不見「望」字。通過船行江中,人在船上「望」中所見的情景,既描繪了天門山雄偉綺麗的景色,又飽含著詩人豪邁奔放的激情。意境開闊,豪邁樂觀,動靜結合,虛實相映,語言生動形象,充分顯現了「詩仙」飄逸豪放的詩風。

天門山在今天安徽當塗的長江兩岸,東面是今蕪湖市的東梁山,西面是和縣的西梁山,兩山隔江而立,形似天門,天門山由此得名。

浩浩蕩蕩的江水以一瀉千里之勢,沖開天門山,將天門山斷開,分為東西兩段,借山勢寫水的洶猛,這就是「天門中斷楚江開」。

我們知道,長江的流向是自西向東,但也有小的支流不是這樣的。比如,在天門山區域,水勢就從由西向東轉為由南向北。所以,有的版本寫成「碧水東流直北回」就是這個道理。

由於兩山夾峙,洶湧的江水經過山間狹窄的通道時,迴旋激蕩,形成波濤翻滾的壯景,借水勢襯山的奇險,這就是「碧水東流至此回」。

因為此處的長江流向是由南向北,那麼舟行方向也是由南向北的。夾江是兩岸青山,小船順流而下,迎著山向前行進,望著撲入眼帘的天門兩山,一個「出」字,動感十足,把行中所望的感受形象活化出來。而兩岸夾山,船行水面,兩座大山就像張開臂膀,歡迎詩人的到來。這就是「兩岸青山相對出」。

青山是如此多情,詩人是如此興奮,他乘坐的那一葉小舟,也正乘風破浪駛向天門山,靠近天門山。這就是「孤帆一片日邊來」。寫到此處,這句詩是不是就賞析完了呢?不是,絕對不是。

因為李白在船上,由北向南地行進,太陽就跟在船的後面,所以詩人說,我這條船是從太陽里走出來的。

但是,這裡面卻包含一個重要的典故。

商朝時,伊尹接受了商湯的邀請,入仕為相。臨行前的晚上,伊尹做了一個夢。他夢見自己坐著的船從太陽邊上划過。其意思就是說,伊尹就要接近君王,就要來到君王身邊了。

李白借用這個典故也是說,我的小船是從太陽身邊來的,就如同伊尹的船從太陽身邊划過一樣,我也是從太陽身邊來的,我是帶著太陽的光輝來的,我遲早也會遇見君王的。他的心中有著朝陽一樣的理想。

這「孤帆」是李白自己,但絕不是一條普通的「帆」,不是一條孤獨的「帆」,李白的「孤帆」是將要大有最為的「一帆」,是唯我一帆的「一帆」。

把地理景與心中景不露痕迹的完美融合在一起,這就是李白詩的精妙。

幾年之後,李白在黃鶴樓送孟浩然,他說「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看著孟浩然的小船,隨著長江水流東去,漸漸消失。這個「孤帆」才是孤獨的船,孤獨的帆。

李白寫這首詩時,才二十齣頭。他出身不高,沒有職位,就是一介書生,一介布衣。初次遠行,只有背上的行囊、腰間的寶劍與他相隨。他是走向未來,尋找前途的,但未來、前途都未可知。但他沒有什麼可擔心的,因為他自信——與生俱來的自信,文學底蘊的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所以,離開家鄉時,他說「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那是四川的山水歡送他,四川的人民歡送他;走到長江下游的吳越,他又說「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那是吳越的山水歡迎他,吳越的人民歡迎他。這就是李白的豪情!這就是李白的自信!

一千多年後,我們眼前彷彿還浮現出那個翩翩少年,站在船頭,高聲吶喊:三山五嶽,我來了!大唐王朝,我來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火車頭 的精彩文章:

TAG:歷史火車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