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楊絳:認真地年輕,方能優雅地老去

楊絳:認真地年輕,方能優雅地老去

來源:古典書城(gudianshucheng)

對很多來人說,楊絳是女神無疑。

她有完美的愛情、幸福的家庭、傑出的成就,

而她整個人亦是從容優雅的代名詞。

「從容優雅的精神貴族」,

「天下最有才情和風骨的女子」,

「最賢的妻,最才的女」,

「民國最後一位女先生」

……

太多的讚譽加在她的身上。

但先生真正令人敬佩的是:

走過戰爭與動蕩,

在長達一百年的時間裡始終保持不爭不慌的狀態。

亦如她自己所闡述:

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煉,

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不同程度的效益。

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

在年輕時認真經歷生命的歷練,

方能在歲月中優雅地老去。

1

喜歡的事,認真以待

楊絳,出生於江南書香世家的女子,

父親給她起名季康,

兄弟姐妹們「季康季康」叫得快了,

就發成「絳」的音,

後來寫的話劇公演時,

索性把「楊絳」取為自己的筆名。

楊絳身上有著水鄉女子的溫柔婉約,

卻又蘊藏著北方女子的傲骨。

婉約和傲骨,在她的身上完美地融為一體。

仗義的律師父親給予她最大的成長空間,

也為她以身作則,教會她什麼是「剛正不阿」;

賢惠的母親,則以中國傳統女性的柔軟,

教會她什麼是「包容忍讓」。

楊絳的從容心態,最初承自父親。

在楊絳心中,父親淡定從容、嚴謹睿智,

她也會好奇父親少年時候是何模樣。

父親告訴她:「就和普通孩子一樣。」

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無須特立獨行。

楊絳到高中還不會辨別平仄聲。

楊父也不擔憂,

只說不要緊,到時候自然會懂。

在愛讀書的父親影響下,

她開始迷戀書里的世界,

一次父親問她:

「阿季,三天不讓你看書,你怎麼樣?」

她說:「不好過。」

「一星期不讓你看呢?」

她答:「一星期都白活了。」

楊絳上大學分文理科的時候,

她喜愛文科,老師們推薦她報理科,

她回家去問父親拿主張:「我該學什麼呢?」

父親說:「沒有什麼該不該,最喜歡什麼,就學什麼。

喜歡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

於是,楊絳終於不顧老師們的惋惜和勸導,

選擇了她喜歡的文科。

2

喜歡的人,認真去愛

讀大三的時候,

振華女中的校長為她申請了

美國威爾斯利女子大學的獎學金,

但她只想考清華研究院攻讀文學,

後來果然考上了,

先後師從吳宓、朱自清等名師。

更美好的是她和錢鍾書在清華一見鍾情。

3月的一天,風和日麗,幽香襲人。

楊絳在清華大學古月堂的門口,

結識了大名鼎鼎的清華才子錢鍾書。

兩人在文學上有共同的愛好和追求,

這一切使他們怦然心動。

錢鍾書急切地澄清:

「外界傳說我已經訂婚,這不是事實,請你不要相信。」

楊絳也趁機說明:

「也有人說費孝通是我的男朋友,這也不是事實。」

兩人戀愛時,除了約會,就是通信。

錢鍾書文采斐然,

寫的信當然是撩人心弦的情書,

楊絳的那顆芳心被迅速融化。

1935年7月13日,

錢鍾書與楊絳在蘇州老宅舉行了結婚儀式。

再後來隨錢鍾書遠赴英國牛津大學,

楊絳和錢鍾書在這裡如魚得水,

除了聽課外,

兩個人舉案齊眉,賭書消得潑茶香。

飽學終日,樂此不疲。

回到寓所,就拉下窗帘,相對讀書。

他們的愛情沒有那麼多第三者,

也沒有那麼轟轟烈烈,滿城風雨,

卻是最讓人羨慕的愛情。

認定了一個人就與他相依相伴,

相濡以沫,安穩一生。

3

幸福的婚姻,要認真經營

錢鍾書雖然將婚姻比作圍城,

城外的人想進來,城裡的人想出去。

可他和楊絳卻是例外,

有一次,楊絳讀到英國傳記作家概括最理想的婚姻:

「我見到她之前,從未想到要結婚;我娶了她幾十年,從未後悔娶她;也未想過要娶別的女人。」

把它念給錢鍾書聽,錢鍾書當即表示,

「我和他一樣」,楊絳答,「我也一樣」。

在英國時,楊絳懷孕,

錢鍾書說了這麼句痴話:

「我不要兒子,我要女兒,只要一個,像你的。」

而那時的楊絳,對於「像我」並不滿意,

她想要一個像鍾書的女兒。

楊絳在醫院坐月子期間,

錢鍾書過得十分辛苦。

他一邊準備畢業論文,

一邊要來醫院看望妻女,

還得獨自料理日常生活。

一個人的日子不好過,錢鍾書屢屢出錯。

每每如此,

他便似孩童一般跑去跟妻子說「又做壞事了」。

弄翻墨水,弄髒桌布。

楊絳說,不要緊,她洗。

弄壞檯燈,黑燈瞎火。

楊絳說,不要緊,她修。

弄爛門軸,關不上門。

楊絳說,不要緊,她裝。

楊絳的「不要緊」三個字,

成了錢鍾書最大的安慰與寄託。

只要妻子在,一切都安穩。

有一次,錢鍾書額上長了一枚疔瘡,

久不見消退,錢鍾書心有隱憂。

見到丈夫神色不好,

楊絳就說:「不要緊,我會給你治。」

錢鍾書一聽,即刻心安。

楊絳只是幫他熱敷,疔瘡卻真的被拔掉,

半點疤痕也無。

其實,身為大家閨秀的她又哪裡會做?

然而,為了錢鍾書她幾乎變得無所不能,

將兩人的日子過得井井有條。

佳釀塵封香更濃,相遇相守才更懂。

一路走來,看罷了太多。

人走席散,天涯各安。

只有我們的歡喜,始終如一,不離不棄。

艱難歲月里,夫妻兩人雖患難依舊深情。

《圍城》是在淪陷上海的時期寫的,

為了支持丈夫寫作,

楊絳立刻停止了手頭的戲劇創作,

全力維持生計。

楊絳說:「我急切要看鐘書寫《圍城》,

做灶下婢也心甘情願。

1947年《圍城》成功問世,錢鍾書在序中說:

「這本書整整寫了兩年兩年里憂世傷生,屢想中止。由於楊絳女士不斷的督促,替我擋了許多事,省出時間來,得以錙銖積累地寫完,照例這本書該獻給她」

在「大師」和「大師的夫人」這兩個角色之間,

楊絳選擇了後者。

是多麼大的愛意,才能讓她為了丈夫,

放棄自己在文學上的追求,

文字間的楊絳讓我們看到一個知識分子的人生智慧,

而現實中的楊絳更讓我們看到一個妻子的生死堅守。

同年,短篇小說集《人·獸·鬼》出版,

在自留的樣書上,

錢鍾書為妻子寫下這樣無匹的情話:

「贈予楊季康,絕無僅有的結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4

內心的安穩,要認真守護

惟有身處卑微的人,

最有機緣看到世態人情的真相。

人人需洗鍊」。

時勢變動,人就也要跟著往前走。

風雨飄搖的年代,楊絳被發配去打掃廁所,

和之前所享受的知識分子待遇,可謂一落千丈。

可她並不如何沮喪,

反而覺得享受到了向所未識的自由,

可以見識到世態人情的另一面。

她被剃了陰陽頭,也不怎麼傷感,

還親自動手,自製了一頂假髮,

第二天就戴著出門買菜。

即使被發配打掃廁所,她都能清理得一乾二淨,

讓人頓生敬重之心,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那幾年,很多人勸他們夫婦離開中國,

他們一口拒絕了,

我們從來不唱愛國調。非但不唱,還不愛聽。但我們不願逃跑,只是不願去父母之邦,撇不開自家人。

我們是文化人,愛祖國的文化,愛祖國的文學,愛祖國的語言。

一句話,我們是倔強的中國老百姓,不願做外國人。

正是因為對自身的境遇不那麼敏感,

所以她才能隨遇而安。

也正是楊絳的堅強,支撐這個家一直沒有倒下。

她一生所求不多,

只希望能在動蕩亂世中擁有一張安靜的書桌。

正是在那樣艱難的處境下,

楊絳不僅輔佐錢鍾書出了宏大精深的傳世之作《管錐篇》。

她還自學西班牙語,著手翻譯八卷本《堂·吉訶德》,

後來被稱為最好的譯本。

在《將飲茶》中她寫道:

「常言彩雲易散,烏雲也何嘗能永遠佔領天空。

烏雲蔽天的歲月是不堪回首的,可是留在我記憶里不易磨滅的,

倒是那一道含蘊著光和熱的金邊。

有人說她一輩子這也忍,那也忍,

她撰文稱,

含忍無非是為了保持內心的自由,

內心的平靜。

5

人生的取捨,需認真看清

楊絳先生,一個才華與賢惠並重的女子,

哪怕走到人生的邊緣,

依然敢于堅定地說「要好好兒活

1994年,錢鍾書病重住院。

不久,女兒錢瑗也病重住院。

已經八十多歲的她,來回奔波,照顧二人。

她曾說,

「鍾書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顧人,男不如女。我儘力保養自己,爭求『夫在先,妻在後』,錯了次序就糟糕了。」

1997年,他們的女兒英年早逝。

深受失親重創的楊絳對錢鍾書說:

你放心,有我吶!」

內心之沉穩和強大,令人肅然起敬。

一年後,錢鍾書也去世。

在丈夫與女兒相繼離世後,

她深居簡出,很少接待來客。

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

功成名就的晚年,楊絳幾乎不出現在公眾場合,

每天讀書寫作,平平常常地過日子,

和一般的老太太一樣,

早上起床吃飯,在家裡溜圈做操,

有的時候看朋友,有的時候朋友來看她。

唯一一個動作便是拿出稿費辦了「好讀書」獎學金,

那還是為了完成錢鍾書的遺願。

圖 | 沈建中攝影

2005年,楊絳躺在醫院病床上。

一直在思索一個題目:走到人生邊上

她被給這個題目纏住了,

想不通又甩不開,便尋尋覓覓找書看。

一個95歲的老人為了探索人生意義而讀書,

這恐怕是現在20出頭的人也沒心氣兒乾的事兒了吧!

與外界不多接觸的她,

早就借翻譯蘭德的詩,寫下了無聲的心語

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我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

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

楊絳經歷了那麼多風霜,卻始終能化戾氣為祥和。

在這熙熙攘攘的世間,多數人都想著出人頭地,

可楊絳不這樣,她讀書寫作、翻譯治學,

只是因為興之所至,並沒有一絲爭名逐利之心。

一個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傾軋排擠,

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

潛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6

在這個喧囂躁動的時代,

她的安寧及淡泊顯得無比珍貴,

又令人無限動容。

曾經有兩句話謠傳出自先生之口,雖然並非如此,

我卻覺得是楊絳先生一生的寫照:

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干係。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的風景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一百多年的漫長歲月,

在她榮辱悲歡的絕代風華里鍛造出

柔韌、淡泊、獨立的人格魅力,

她用自己的生命之火烤暖了人世間所有的幽暗和不明。

歲月輪迴,靜水流深。

她這一生,如同明滅之中划過的一根火柴,

用幽幽微光照亮著茫茫穹蒼。

2001年楊絳先生談為何設立「好讀書獎學金」

2016年5月25日,楊絳先生去世,享年105歲。

他們仨終於團圓。

世間雖再無楊絳先生,

但她留下的文字、她的思想、她與世無爭的風骨、她優雅淡泊的文人與情懷,她和錢鍾書先生六十年的相濡以沫……

仍是這個喧囂躁動的時代最溫潤的慰藉。

我們喜歡楊絳先生,

喜歡她的且將優雅過一生,

我們更應敬佩楊絳先生,

敬佩她認真去經歷生命歷練的勁頭。

在年輕時認真經歷生命的歷練,

方能在歲月中優雅地老去。

如果來不及認真年輕,

也要做到認真老去,

如此方不虛度一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倫書院 的精彩文章:

龍虎山中神仙客,天師府里修真功:「羲皇修真養生功」禪修辟穀營
南懷瑾先生:千古人情的嘴臉

TAG:明倫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