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聯想做不做操作系統和晶元?不妨先向三星學習競爭策略

聯想做不做操作系統和晶元?不妨先向三星學習競爭策略

關鍵時刻,第一時間送達

歡迎下載騰訊新聞APP,查看更多科技熱點新聞

近日,最受關注的國內科技企業有兩個,一個是華為,另一個則是聯想。同是焦點,但外界對兩者的看法卻截然不同。前幾天楊元慶稱聯想不打算做操作系統和晶元的公開表態,更是招來了憤怒網友的批評,被認為是沒有骨氣、忽視技術研發的新表現。

本來近年聯想的品牌形象就倍受打擊,這次楊元慶的發言更讓聯想陷入被動。一位聯想的公關曾經在微信群里這麼形容自己的感受:「人在家中坐,鍋從天上來」。不過,拋開公關層面的因素,從競爭策略上來說,楊元慶的表態其實還真的沒有什麼大問題。

開發操作系統本身不難,

難的是構建生態

近年來,聯想被人所詬病的是不重視技術研發、投入過低,橫向比聯想比不上惠普、戴爾,縱向比它更遠不如英特爾、微軟、IBM。放在國內而言,聯想在技術研發上的投入也難言領先,更是被華為等新興巨頭超過。

因此,楊元慶聲稱不做操作系統和晶元,很容易被外界慣性解釋為不捨得投入。但至少從操作系統來說,這種解釋並不能站得住腳。

開發自主的操作系統不僅需要大量資源投入,而且還需要打破現在格局構建新的生態體系。如果僅僅是前者,歸根到底還只是錢的問題(人才和技術也可以買入),而我們知道能用錢解決的問題往往都不算什麼難題。真正麻煩的是,即使有了自主操作系統,後來者也很難從現有玩家手中獲得市場份額。

以手機操作系統為例。蘋果的iOS佔據了先發優勢,率先構建起了封閉的生態體系,如今僅蘋果應用商店每年就達到了數百億美元的經濟規模。而谷歌的安卓則通過開放策略成功地實現了對iOS的反超,成為全球安裝量最大的操作系統。不過,它的市場份額卻非搶自蘋果,而是從諾基亞、摩托羅拉等功能機玩家身上奪來的。其他如微軟的WP、黑莓的BB10、三星的Tizen等手機操作系統,當時在技術上未必落後於安卓,但難以贏得廣大開發者支持而遲遲無法構建起可持續性發展的生態體系,最終都無奈出局。

同樣,電腦產業已經非常成熟,現有兩大操作系統格局是多年市場競爭的結果。自從IBM選擇微軟開始,電腦操作系統就是微軟的一統天下,除了蘋果電腦那一小塊自留地之外。期間並非沒有其他廠商試圖挑戰微軟的霸主地位,2014年就有推出國產操作系統遏制微軟的傳言,2016年韓國軟體公司TmaxSoft發布了TmaxOS,但這些所謂挑戰都都僅限於傳言而已,未對市場產生明顯影響。

諾基亞、黑莓的粉絲忠誠度算得上很高了吧,但應用匱乏仍將其手機業務送進了歷史的墳墓。即便是聯想研發出了自主操作系統,也極可能重蹈覆轍。別看很多粉絲高喊支持自有系統的口號,但他們絕大多數人無法逃脫真香定律,不會容忍缺乏應用的新產品,最終還是將站在現有系統產品一邊。

無論是操作系統還是晶元產業,聯想都將面對實力超強的競爭對手,成功的概率極低。作為一個理性競爭的企業,聯想確實沒有必要浪費寶貴資源進入這兩個行業。

研發操作系統得不償失,

應適度介入晶元設計

有人可能會反駁說,雖然研發操作系統和晶元短期內沒有什麼幫助,但從長期競爭策略是有好處的,聯想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而忽視長期利益。這種說法的原則確實有道理,但結論同樣有待商榷。

首先,多元化策略最好是建立在現有的核心競爭力基礎上,而聯想進軍操作系統和晶元並無優勢。聯想目前的核心競爭力,主要還在電腦行業的產品設計、供應鏈管理和市場營銷上,這些現有優勢無法共享到操作系統和晶元上來,沒有加分作用。我們常常強調說,不顧企業自身條件和情況,為了多元化而多元化是不可取的。企業的寶貴資源是有限的,聯想同樣不應該將資源浪費在沒有競爭優勢的產業上。

其次,進軍操作系統和晶元業,會破壞聯想與其他廠商的關係,反而削弱其整體競爭力。在現有產業鏈中,聯想與系統開發商(微軟)和晶元商(英特爾)保持著良好的長期協作關係。這本身也是聯想競爭力的一部分,幫助聯想成長為行業巨頭。如果聯想向這兩個產業延伸,勢必將破壞現有的合作關係,與微軟和英特爾等成為競爭對手,遭到它們的報復反而削弱自己的整體競爭力。屆時,聯想很可能挑戰微軟和英特爾未果,反而由於被它們排擠而拱手將市場地位讓給惠普或戴爾等直接競爭對手。

再者,最根本的是,企業的使命是對股東負責,為股東創造最大價值。華為啟動操作系統備胎值得肯定,因為它很可能遭到制裁而喪失使用安卓系統的資格。但沒必要要求聯想照搬華為的做法,畢竟各個企業有著不同的競爭環境。不只是聯想,包括中興、OPPO、小米等在內的國內企業,都是基於國際化分工合作的受益者。操作系統和晶元只是外界希望聯想去做的面子業務,進軍沒有效率優勢的業務並不符合企業和股東的利益。

具體到操作系統和晶元兩個產業上來,我認為聯想自己開發操作系統確實沒有必要,但晶元行業應該適合介入。楊元慶說不做晶元有可能是指生產製造環節,晶元加工有著非常高的經濟規模,至少需要投入數十億美元,聯想相關技術薄弱且缺乏客戶基礎,進軍晶元加工與台積電等競爭毫無勝算。

現有晶元產業高度分工,代工、測試、封裝等均已十分成熟,成本低而且品質有保障。企業進軍晶元未必一定要從事加工,像蘋果、亞馬遜、華為百度、阿里等科技企業都選擇了從設計入手,既強化了核心競爭力,又不破產現有的供應鏈協作關係。像蘋果的手機CPU晶元,就是自己設計、委託三星代工。PC產品中使用的晶元眾多,聯想作為PC產業巨頭完全不切入晶元在策略上是說不通的。

卧薪嘗膽30載:

三星的長期策略值得學習

儘管楊元慶不做操作系統和晶元的說法很有道理,但聯想近年來策略轉型不太成功卻是不爭的事實。這也是聯想屢屢遭到外界質疑的主要原因。早在三年前,我總結認為,聯想之所以被外界看衰,是它沒能完成

從PC到移動設備、從製造到服務、從工業品牌到消費品牌、從營銷到技術驅動等四方面的轉型。

作為後來者的科技企業,如何才能不斷實現技術突破、提升核心競爭力呢?韓國三星無疑是最值得國內企業學習的一個榜樣,其得以反超眾多國際巨頭的根本在於:有著明確的長期策略,並堅決執行。

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三星就確定了加大技術研發追趕國際巨頭的長期競爭策略。它將多元化方向鎖定為以下幾個特點的產業:1、資本密集、需要持續投資,2、周期性明顯,3、無需基礎研究。三星充分利用每一次周期性的彎道機會,當其他國際巨頭減少研發投資時,它卻反其道行之加大投入,逐漸縮小與對手的差距。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三星終於反超一干對手成為新的技術領導者。

與卧薪嘗膽、志在高遠的三星相比,國內科技企業無疑在策略和執行上相去甚遠。當我們羨慕三星在屏幕、處理器晶元、內存和存儲等核心組件優勢明顯時,卻往往容易忽略了人家為此付出了兩三代人、30多年的心血與汗水。向三星學習它的長期競爭策略,構建更強有力的核心優勢,或許是聯想等國內企業走出當下困境的優先選擇。

近期精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科技 的精彩文章:

阿里進入改革深水區:新零售增速喜人,支柱業務佔比下滑
視覺中國恢復上線;小霸王遊戲機團隊解散;釘釘陌陌探探停更動態1個月

TAG:騰訊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