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眾臣提議和親,皇帝當場背誦此詩,無人再敢多嘴,首句是千古名言

眾臣提議和親,皇帝當場背誦此詩,無人再敢多嘴,首句是千古名言

唐朝建國之後,也和許多中原王朝一樣,面臨周邊少數民族政權的威脅。尤其是突厥,在隋朝時就已經是東亞的霸主,實力要比唐朝強得多。然而,唐太宗李世民卧薪嘗膽,勵精圖治,終於滅掉了突厥,迎來了輝煌盛世,也贏得了「天可汗」的尊貴稱號。

此後的唐朝,雖然國內的政局並不穩定,但在保衛邊境安危上卻不含糊,無論是唐高宗、武則天,都保持著高度的警惕性。直到安史之亂後,唐朝內部的混戰終於給了周邊國家可乘之機,不斷襲擾曾經富庶的大唐。

面對這個局面,唐朝皇帝們一個個都坐立不安,他們的能力有限,不能像唐太宗那樣縱橫疆場,以一己之力定鼎乾坤,但是,他們不愧為李世民的子孫,流淌著高貴而桀驁的血液。比如唐憲宗李純就是如此,他繼位之後,對內部的藩鎮割據採取零容忍的態度,先後討劉辟、除李琦、收魏博,取得了輝煌的戰果,重新樹立了中央朝廷的威望,也開創了「元和中興」的局面。

然而,邊境的隱患始終是一個揮之不去的陰影。在唐憲宗時期,北戎不斷犯邊,他們燒殺搶掠,給百姓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但是,唐憲宗此時將重心放在「元和削藩」之上,首尾難顧,焦頭爛額。因此,朝廷大臣在廷議時,紛紛提出和親的主張。他們認為,古人就稱和親不用花費巨額的軍費,而又有五大好處,在當時的情況下,更是可以避免中央朝廷兩線作戰,實在是一個好辦法。

唐憲宗是一個強硬的君主,否則也不會冒著風險向藩鎮開戰。當他聽完朝臣貌似頗有見地的提議後,沉思一會後,背誦了下面這首詩:

詠史

漢家青史上,計拙是和親。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婦人。

豈能將玉貌,便擬靜胡塵。

地下千年骨,誰為輔佐臣?

這首詩的作者就是唐朝詩人戎昱,唐憲宗繼位不久,他就已經去世了。此詩流傳度很廣,意思是在漢朝歷史上,有過非常輝煌的時代,卻記載著和親這種非常拙劣的計策。社稷的安危需要賢明的君主,又怎麼能夠託付給婦人?怎麼能夠指望靠著顏值,就去阻止胡人的干戈呢?地下埋著千年的忠骨,又有誰能稱得上是真正的輔佐之臣呢?

這首詩寫得非常直白,也是被人詬病之處,但詩人的意氣風發,卻是盡顯無餘的。雖然開篇說的漢朝之事,不過以漢代指唐朝,是當時的詩人常見的手法。漢朝的和親制度執行了很多年,包括漢武帝也只是拒絕與匈奴和親,還是將劉細君嫁到烏孫國。對於詩人來說,和親只不過帶來了短暫的和平,最終還是紛擾不斷。

對於唐朝來說,也是如此。唐太宗就曾經將文成公主嫁給了吐蕃的松贊干布,唐肅宗李亨、唐代宗李豫、唐德宗李適都曾經派出公主和親。特別是唐肅宗李亨,竟然是用親生女兒寧國公主與回紇和親,大部分和親公主都是宗室女甚至是普通宮女。

然而,即便如此,和親政策依舊沒有實現想像中的和平,唐朝的邊境還是硝煙四起。正是看到了這種情況,唐憲宗才在朝廷之上,背誦了戎昱的這首《詠史》(一作《和藩》),並大聲對朝臣說:這個人如果還活著,我一定讓他擔任朗州刺史。表揚了戎昱之後,唐憲宗又評論道:

魏絳之功,何其懦也!

魏絳是晉國的卿,其實就是他率先提出了和親五利,這也就是朝臣們對於和親的最大認可。但唐憲宗卻認為,魏絳只不過就是懦夫,自己不敢征戰沙場,捐軀報國,才提出和親的主張,讓女子代替男人去受罪。

當然,從辯證歷史觀的角度來看,和親確實有著積極的一面。而且在不同時代、不同背景之下,和親的作用和效果有所不同,總的來說還是有利於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融合。至於說唐憲宗、戎昱等人的看法,是他們個人的見解,也值得尊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珏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被皇帝寵愛的妃子,只因兒子晚生半月,早死一年,錯過了太后之位
16歲的皇帝選秀,前三名成為一後二妃,個個下場凄涼

TAG:小珏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