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成功申遺後,中央為什麼專門印發《綱要》提出建設「大運河文化帶」?

成功申遺後,中央為什麼專門印發《綱要》提出建設「大運河文化帶」?

日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正式向社會公開,中國大運河這個與萬里長城比肩並立的人類文明工程由此站上了新時代的舞台。

《綱要》首先明確了概念內涵,即「大運河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現有和歷史上最近使用的主河道構成」。其次劃定了規劃範圍,即「大運河流經的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等8省(市)」。最後還排出了時間表,即「實施期為2018—2035年,展望到2050年」。《綱要》共十章,全文超過三萬兩千字,涉及文化、歷史、科技、規劃、經濟、地理、水利、生態、民俗、藝術等領域,核心區包括150個縣(市、區),城市數量比2014年大運河申遺時多了10個。那麼,該怎麼認識和把握《綱要》的核心、主線和一些潛在要求?

「三個好」的核心原則與「三個帶」的建設框架

要切實把握《綱要》的核心內容,既需要緊密結合《綱要》本身,也需要從歷史的角度去分析,因為《綱要》本身也經歷了一個不斷探索和發展的過程。在某種意義上,今天的《綱要》至少需要追溯到2008年前後,當時大運河申遺的呼聲日益高漲,各種申報準備工作也全面鋪開。六年以後,即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

但與各界當初的熱切期盼不同,運河申遺成功的「熱」並沒有持續多久。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目標框架設計比較狹窄,主要聚焦於文化遺產保護,而對於如何在城市化背景下開展如此大規模的非遺保護,以及如何處理好保護與利用、發展關係的研究、重視不夠,甚至還有把兩者對立起來的傾向。由此,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大運河未能藉此機遇融入國家和區域相關發展戰略並獲得快速發展。

2017年2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北京大運河森林公園時指出:「要古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運河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大運河是運河沿線所有地區的共同責任,北京要積極發揮示範作用。」同年6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就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作出專門批示,明確提出「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這個編製《綱要》三原則。在此背景下,自申遺以來中國大運河一直面臨的拖而不決的問題、困境迅速化解。「三個好」的核心原則超越了原有的「非遺框架」,直接轉化為《綱要》中的「三個帶」,形成了新時代建設中國大運河文化帶的完整功能定位。如果說「璀璨文化帶」側重文化保護傳承,那麼「綠色生態帶」和「繽紛旅遊帶」則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賦予了更加鮮艷的時代色彩和與時俱進的生活內涵。一般來說,人們不願意贊同「建設」大運河文化遺產,但有了「綠色生態帶」和「繽紛旅遊帶」的設計之後,「建設」兩個字不僅名正言順,也為合理開發利用大運河文化資源提供了可能。

一條主線:文化引領城市和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作為一種對人口、資源、空間和經濟活動的宏觀規劃,「帶狀」戰略在近年來的城市和區域規划上備受關注。我國已出台的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長江經濟帶等巨型區域規劃都可納入這個範圍中。總體上看,大運河文化帶也屬於「帶狀」戰略的一種類型,所不同的是,中國大運河沒有採取大運河城市群、大運河經濟帶等已有的說法,而是首次提出了一個新的「帶狀」空間概念——文化帶。科學認知「大運河文化帶」的概念內涵,是深刻把握《綱要》主線的重中之重。

從直觀上看,一方面,由於文化在當下往往有與經濟相對的特點,因此這個概念顯然是要規避「以GDP論英雄」的傳統思路,所以就不能把中國大運河理解為再建一個「帶狀」經濟區。另一方面,這個概念儘管從構詞上只比一般的「文化」多了一個「帶」,但也顯然不是過去文化建設的一個放大版,因為它同時還承載了「生態」、「河道修復」等工程內涵。由此可知,大運河文化帶是要探索走出一條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路子。

究竟該如何理解和把握《綱要》的主線,對此我們可以從兩方面加以分析探討:

從《綱要》本身看,其前言開門見山地指出:為強化頂層設計,明確大運河文化帶的方向、目標和任務,推進保護傳承利用工作,打造宣傳中國形象、展示中華文明、彰顯文化自信的亮麗名片,以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為引領、統籌大運河沿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制定本規劃綱要。「以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為引領、統籌大運河沿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既是制定《綱要》的主要意圖,也是落實《綱要》的關鍵所在。

這句話充分表明,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講的是大文化,不是小文化;既不能簡單理解為世界遺產保護,也不能等同於運河兩岸生態文明建設,其目標是要以大運河文化帶特有的豐富文化資源,引領整個中國大運河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和高質量發展。而這也是《綱要》中多次強調「以文化為引領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以文化為引領促進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實現高度統一」、「以文化為引領促進支點城市經濟社會全面發展」、「開拓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新空間」的根本原因。

因此,我們可以把《綱要》的主線概括為「文化引領城市和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並在此框架下,為中國大運河區域與城市的人文、生態、經濟、社會等協調發展作出總體性的制度設計和相關安排。

不能有懶漢思維,也不能機械複製

《綱要》的發布,意味著大運河已進入「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新階段。但同時也要看到,《綱要》只是一個國家整體框架和建設方案,而運河沿線省份和城市的實際差別很大,因此如何真正把《綱要》落實好,在當下有兩件工作亟需受到重視:

一是「研究好」。即各參與主體都要編好各自的規劃,不能有懶漢思維,也不能機械複製,因為這有可能造成在大運河沿線出現新的「千城一面」或產業同質發展。

二是「傳播好」,也就是要在更高的站位上講好中國大運河的故事。在講故事時,要切忌不要出現過去的「文化名人大戰」等現象,要有在「中國大運河」框架下協調好彼此利益與需要的能力和智慧,以便在 「千年運河」的國家品牌下,各自講出各自的精彩運河故事。

(作者為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教授)

轉載請註明來源「上觀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欄目郵箱:shhgcsxh@163.co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觀新聞 的精彩文章:

雍和:「認命」還是「認使命」?
見證孩子的成長、重溫死黨的友誼,這個充滿「自虐感」的勇士賽,竟吸引上萬人參與!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