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炮彈不沾身,子彈繞著走!美國黑人在中國抗日,15歲授少尉

炮彈不沾身,子彈繞著走!美國黑人在中國抗日,15歲授少尉

作者:北部灣

聲明:兵說原創,抄襲必究

作為美軍最高的軍事獎章,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共有472人榮獲「榮譽勳章」這一殊榮。而這些被授予或追授勳章的戰士,都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英雄。

作為一名被追授勳章的士兵,愛德華·卡特(Edward A.Carter)的故事比其他人曲折得多。這位來自洛杉磯的黑人小哥,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什麼叫做真正的「戰爭之子」。

1916年5月26日,卡特出生於洛杉磯。他的父親是一名美籍黑人傳教士,而母親則是一名從加爾各答(Calcutta)移民而來的印度婦女。由於先天的文化熏陶,幼年時的卡特即會用印地語(現如今的印度官方語言)和英語介紹自己,這似乎也向眾人昭示了他不平凡的一生。

1920年代末,受形勢危機的影響,卡特的父母決定到「看似安全」的中國居住。來到中國後,卡特便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由於意見不合,叛逆的他選擇了離家出走,報考了一所軍校,還特意學會了普通話與德語,以方便與同齡人交流。

1932年1月28日,日本為轉移國際視線,悍然發動了「一二八事變」,突然向駐守上海閘北的第29軍發起了進攻。與此同時,還出動了航空兵對上海進行了空襲。卡特的家也因此受到牽連,被炸了個稀巴爛。在得知此事後,年僅15歲的卡特勃然大怒,當即決定:我要參軍打鬼子!

懷著一腔熱血,卡特加入了國軍序列,與黃皮膚的戰友並肩作戰。有勇有謀的他,被晉陞為少尉軍銜。在國軍中服役一年之後,負責登記的官員才發現這位「國際友人」的年齡不對,最終將他送回父母的手裡。

然而,已經16歲的卡特不再是個天真爛漫的少年。他在日後的回憶中說:「在中國服役時,有一位老兵告訴我,我頭上長有反骨,是個『炮彈不沾身,子彈繞著走』的戰神,戰場上沒什麼玩意兒能傷到我,雖然現在看來有些扯,但對當時的我來說,是一種激勵!」

重返美國2年後,18歲的卡特試圖參軍。然而,由於膚色的緣故,這位熱血少年卻被徵兵處拒之門外。心懷抱負與理想的他並沒有氣餒,轉而選擇離開美國,去往西班牙。在那裡,一場戰爭正打得如火如荼。

西班牙內戰時期,著名的「國際縱隊」即是抗德隊伍中的一股鐵流。作為美國志願者,卡特被分配進了著名的「第17林肯營」(Abraham lincoln Battalion,日後升格為第58「林肯」旅)中服役,還當上了士官。

【「林肯」營屬下的「湯姆·穆尼」(Tom Mooney)機槍連的部分成員,攝於1937年的加拉瑪(Jarama)】

作為一支國際友軍,「林肯」營活躍於1936-1938年,最大規模時人數不過才3015人(戰鬥部隊2500人)。內戰期間,由於戰術和指揮緣故,「林肯」營付出了681人傷亡的代價。

1938年,在德國與義大利的支持下,弗朗哥最終贏得了內戰勝利。卡特不得不跟隨部隊,再一次回到國內。直至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發後,他才被准許入伍,進入喬治亞州的本寧堡(Fort Benning)軍營受訓。身為黑人的他,備受白人的欺凌。他因戰功卓著晉陞為軍士長,不但不被白人新兵尊重,還被上級嘲諷,「當一名廚子都比你去前線打仗強」

由於曾在西班牙內戰中參戰的緣故,美軍甚至一度派出「特別調查人員」,親自奔赴本寧堡對卡特進行隔離審查。在那幫滿腦子歧視的陸軍官員看來,卡特「很有可能是敵特派來的間諜」。而卡特自己則表示,「我只是一個為了國家隨時準備犧牲的戰士,僅此而已。

1937年的貝爾奇特(Belchite)戰役中,林肯營的美軍志願兵搭乘一輛T-26輕型坦克向著預定陣地突擊。而這些老兵回到美國後,很多都受到美方的打壓與威脅。

1944年,卡特能夠翻身的機會終於來了:隨著盟軍反攻諾曼底,大量士兵加入了抗擊德軍的戰事當中。為了能上前線,卡特不惜向上級請命,請求成為一名志願參戰者分配到作戰部隊中,「軍銜,大頭兵都可以,只要能殺德國鬼子!」最終,他的請求得到批准,來到美軍第12裝甲師第56裝甲步兵營下屬的一支特殊部隊:第7集團軍屬第1步兵連(臨時編製)中服役。在那裡,他終於可以上戰場了。

這是美軍第12裝甲師肩章,該師建軍於1942年,在1945年反擊德軍「北風行動」(Operation Nordwind)作戰中,因作風兇狠潑辣,不計代價,一度被稱之為「自毀師」。作為第3集團軍屬下的一支勁旅,該部也是巴頓用於和蒙哥馬利搶功的「矛頭」。除此之外,第12裝甲師在轉換至不同單位時,其肩章等識別標記也會被抹去。這也是為何人們稱它為「謎之師(Mystery Division)」的一個原因。

素來以「鐵血」「勇猛」著稱的美軍裝甲兵將領——巴頓,也在幾次實地考察中見識到了卡特的英勇表現,一度還指派他擔任自己的貼身護衛。對於巴頓來說,希特勒的威脅遠沒有他的另一位競爭對手、蒙哥馬利大。誰先跨越了萊茵河,誰才能掌控德國。

對於上級來說,卡特這個「老油條」當大頭兵,完全是屈才。隨即,卡特的軍銜又恢復到了軍士長職務,還受命當上了班長!事實也證明,他的上級並沒有看錯人。

1945年3月23日,在德國小城施佩爾(Speyer)附近,卡特正與戰友一併坐在一輛坦克上聊天。突然,一枚火球從道路旁的草叢中鑽出,直撲坦克。「是『鐵拳』,快隱蔽!」在發現了德軍的反坦克步兵後,卡特隨即讓戰友跳車逃生。

德軍充分利用了周邊的地形,布置了多個火力點。卡特的班隨即被壓制在了道路兩旁的溝渠里,動彈不得。

「有誰願意跟我一起,去把該死的德國佬陣地摸個透!」卡特大聲吼道。

隨即,3名士兵響應。憑藉樹木的掩護,卡特的小隊緩緩地向前推進了150碼。不幸的是,德國人發現了他們。匍匐在草叢中,毫無遮蔽可言的3人瞬間便被彈雨所包圍。2名士兵頃刻間就被打死,另有1人被打成重傷,趴在壕溝外不斷地呻吟。

「該死的!」卡特不由地罵了一句。這一罵不要緊,德軍似乎也聽見了他的動靜,一挺機槍不斷地對卡特噴吐著火舌,接連命中了他多達5次!脖子、左手、左腳上傷痕纍纍。然而,這位堅強的軍士長卻仍不放棄,他貼在地上,就像被大地吸附住了一般,緩緩地移動。當距離只有30碼時,卡特總算找到了一處窪地,趴了進去。

「這幫德國佬都不休息的嗎!」卡特低聲咒罵。接連2個小時,這挺近在咫尺的機槍都在以短點方式掃蕩周邊的樹叢,試圖將他逼出來。就在他罵德軍的時候,8個手持步槍的德國兵突然出現在了卡特面前。雙方互相對視了一下,隨即,卡特毫不猶豫地使用自己手裡的湯普森衝鋒槍,把6個德國兵打成了篩子。

在撂倒6人後,剩下的2名德國兵被如此強大的火力嚇得兩腿直顫。

「過來!走我前頭!動作快點!」不顧受傷的左臂,卡特怒斥道。他慢慢地站了起來,把這2個德國兵一前一後地押送著,緩緩地向美軍控制區走去。而德軍機槍也似乎懾於這個「人盾」,沒有繼續開槍。在回到指揮部後,卡特將自己所知的一切情報,包括俘虜,一併轉交給了上級。

然而,戰後的卡特雖被提名為榮譽勳章的獲得者,但卻由於受到歧視,僅被授予次於榮譽勳章的優異服務十字勳章(DSC)。對此,這位老兵十分不滿。1949年,當美國陸軍試圖邀請他重新入伍時,卡特直言道:「我不會為一個不尊重他人榮譽的軍隊而效力。」從此,他徹底轉變,並在晚年經常與「林肯」營的老戰友聚會。1963年,由於肺癌,年僅46歲的卡特在洛杉磯去世。而本該屬於他的榮譽勳章,直至1997年才由柯林頓總統發到他的後人之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兵說 的精彩文章:

面對敵人,你該用霰彈槍,還是用手槍?
中國不收洋垃圾,加拿大運到菲律賓!杜特爾特:喂丫吃了

TAG:兵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