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烏鴉之間也存在情緒感染現象

烏鴉之間也存在情緒感染現象

如果你的朋友情緒低落,你會因此沮喪嗎?嗯,這不是人類獨有的現象。根據最新研究,當一隻烏鴉表現出不喜歡眼前的食物時,周圍其他的烏鴉也會做出厭棄的樣子——即使它們還沒有看到食物。它們回應的不是刺激對象,而是第一隻烏鴉的厭惡感。


這被稱為「情緒感染」,可以理解為人類族群分享信息、構建同理心和群體聯繫的社會生物學機制。


但是之前缺少在動物領域方面的研究,因為很難將其與模仿或行為感染現象區分開來。但是,如果只有一種非人類動物能夠表現出社交和情感智能,那肯定就是烏鴉。因此,維也納大學烏鴉實驗室的跨學科研究小組設計了一個實驗,以確定烏鴉是否能夠回應彼此的情緒。

實驗使用了8隻烏鴉(Corvus corax),每隻鳥參與4次測試,2次作為情緒感染者,2次充當情緒接受者。


首先,它們接受了一般測試以建立情緒基線。先向烏鴉展示2個盒子,1個是空的,1個裡面有乳酪。然後給它們第3個盒子。


如果它們對新盒子表現出期待,那麼基線就是樂觀。如果他們無動於衷——好像盒子是空的——基線就是悲觀。


在真正的實驗中,人類向示範者烏鴉展示了2個盒子,1個裝有美味的鳥糧,另一個則是不太美味的生胡蘿蔔片。然後拿走一個盒子。如果留下了鳥糧,烏鴉就會顯得很活潑,搖頭晃腦地盯著食物。

但是,如果留下了胡蘿蔔,它們會很快將注意力轉移到環境上。


與此同時,在相鄰籠子里的觀察者烏鴉無法看到隔壁的食物,但可以看到鄰居的反應。


然後再對2隻鳥進行基線測試。如果示範者在上一節中表現出失望,那麼觀察者對於第3個盒子的興趣將遠遠低於正常基線。


然而有趣的是,反過來並不成立。如果示範者感到興奮,那對觀察者的行為卻沒有影響——它們的反應與最開始一樣。


這個實驗中似乎只有不良情緒才具有傳染性。證據表明這絕對是情緒感染而不僅僅是對行為的模仿。情緒感染可以獨立於行為模仿而存在,且情緒間的聯繫可能在烏鴉的族群生活中發揮重要作用。

維也納大學的實驗心理學家Jessie Adriaense說:「研究取得了進展,我們不再認為情緒的重要性低於認知技能。就像人類一樣,動物受到情緒的驅動和激勵,這反映在他們的認知表現和行為表達上。儘管這仍然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研究工作,但結果表明我們正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該研究已發表在PNAS上。


本文譯自 sciencealert,由譯者 majer 基於創作共用協議(BY-NC)發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煎蛋 的精彩文章:

太陽系裡或許並不存在第九行星
彗星曾經撞擊地球

TAG:煎蛋 |